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3)

第二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个社会的繁荣之道,在于鼓励消费, 从而给予每个人以就业机会,用一些琐碎 规章,来限制奢侈,倡导节俭,是于事无 补的。
——曼德维尔 《蜜蜂寓言:个人恶行即公共利益》(1720)

第一节 均衡产出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 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四节 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五节 四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六节 乘数理论 第七节 均衡国民收入与潜在国民收入
450

Y1
Y
Y2
收入Y(产出)
3、公式 均衡时:E = y
i=s
意义:经济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 一个前提条件。
• 从实际情况看,I = S,是必然的结果,是会 计结果。

1.关于总支出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截距为负,斜率小于45°线的斜率 B.截距为负,斜率大于45°线的斜率 C.截距为正,斜率小于45°线的斜率 D.截距为正,斜率大于45°线的斜率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背景
在世界史上的所有经济波动 中,范围特别广,情况特别严重、
而且在思想上影响最大的 一次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这种破坏性的事件使许多经济学家
怀疑古典经济理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 斯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与 货币通论》发动了经济学的革 命。凯恩斯提出,总需求不足 引起了作为经济衰退特征
一、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y=c+i
c = α + βy
y = (α+i) /(1-β)

例:c=1000+0.8y,自发计划投资为600。 则均衡收入为多少? 均衡收入y=1000+600/1-0.8=8000(个
绝对收入假说。 后来,产生了其他一些理论,如杜 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德永 久收入假说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
说等等。

二、储蓄和储蓄函数 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由于 Y=C+S,储蓄函数的特征就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 出来:
S Y C (1 ) Y

c
45°线
c c(y)
y o
普通消费函数

以上消费函数只是凯恩斯提出的一 种消费函数,它假定消费是人们收入水 平的函数,而且,为了分析的方便,通 常假定边际消费倾向是一常数,这是西 方消费函数最简单的形式,也被称之为
单位) 此时,c=y-i=8000-600=7400
APS S Y C 1 APC YY
MPS dS 1
dY

s
s (1 ) y
o
线性储蓄函数
y

s
s s(y)
o y
普通储蓄函数

思考
试在一张图上画出消费曲线和储 蓄曲线。
C Y
自发性消费

APC C Y
MPC dC
dY
Y
线性消费函数
普通消费曲线
当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时,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最基本的心理规律: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即边际消费倾向MPC有递减的趋势。
具体如图所示:

CS
450 线,Y C S
C Y
储蓄
负储蓄
S (1 ) Y
Y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评述:节俭是非论
中国人历来强调勤俭节约,这是中国几千年的 美 德 。 可 是 在 2003 年 , 上 海 的 《 小 学 生 守 则 》 (试行)上已经将“俭朴”剔除出行为规范的要 求。这是道德的沦陷么?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勤 俭的确是一种美德。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 每个人的大量储蓄将会对国民收入形成巨大的漏 出,而消费才能形成促进蛋糕不断膨胀的良性循 环,消费的越多才可能赚得越多。我们不提倡浪 费,但要鼓励合理的消费。宏观经济学倡导“小 资思想”:会花钱的人才是会赚钱的人,葛朗台 式的富裕永远都是一种讽刺。
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 ) A.非计划存货投资大于0 B.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 C.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0 D.计划投资大于计划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和消费函数
C Y ( 0,0 1)

C
450 线

三、均衡产出
1.含义:和总需求相当的产出称为均衡 产出或收入它。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 等于全体居民的意愿消费和企业的意愿投 资时的产出。它表示的是一种意愿。

支出, E
2.图形
EE2 E1
YE
Y E
Y E E f (Y )
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

二、假设
1、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 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社会需求 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 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2、假设不存在政府、对外贸易,只有家 庭和企业两个部门,所以称为简单国民收入 的决定。

1.储蓄函数的斜率由( C)来决定。 A.边际消费倾向 B.平均消费倾向 C.1–边际消费倾向 D.1–平均消费倾向
2.当一个人收入为0时消费为500,收入为1000时消 费900,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这个人的线性 消费函数为( )。C A. C=500+0.6Y B. C=500+0.5Y C. C=500+0.4Y D. C=1000+0.4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