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岁婴幼儿应具备的观察认知能力

1-3岁婴幼儿应具备的观察认知能力

1~2岁
宝宝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辨认物体,通过声音辨别家庭成员,能从一堆大小、形状相同而颜色不同的木块中挑出一个和成人手中一样的木块。

父母要多从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嗅、多摸,促进孩子观察力的发展。

认识形状
通过各种感觉感知形状特征父母拿出一个圆形的积木告诉宝宝说:“这是圆形的。

”一边口中说儿歌:“小皮球,圆又圆。

”一边拿着圆形积木滚来滚去,接着把圆形的积木给宝宝玩一会,让宝宝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认识圆形。

然后让宝宝选出其他圆形的积木,宝宝如果能顺利地把圆形积木选出来,要鼓励宝宝,并给予宝宝及时的反馈,加强记忆印象。

通过分类加深对形状概念的理解
将积木分为圆形和不是圆形的两类,让宝宝在很多的积木中找出圆形的积木。

将圆形的积木搭高或者将圆形的积木进行组合拼成一幅画,这样可以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身边的物品中找到相同的形状和宝宝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圆形。

让宝宝通过观察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圆形的,如:球、算盘珠、钟等等,帮助宝宝将圆形与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圆形的抽象概念具体化。

如果宝宝一时想不起来,那家长可以和宝宝展开寻找“圆形”比赛,在家里或者把宝宝带到超市、公园,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认识天气
带宝宝看图。

给宝宝找来天气画册,让宝宝自己坐在床上翻书,妈妈指着各种天气的图画予以解说,例如晴天会有太阳、雨天会从天上掉下水珠、雪天会飘起雪花等等。

让宝宝在翻书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种天气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让宝宝亲自体验天气的变化。

带宝宝出门的时候,用宝宝听得懂的语言为宝宝介绍各种天气的特点,让宝宝亲眼看见,会增强宝宝对天气的感知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天气的主要特点。

和宝宝一起看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非常专业和详细,宝宝从节目中可以慢慢的熟悉各种专业的词语。

比如温度、湿度、风向等等,还能熟悉很多地名。

对于南方的宝宝来说,还会知道原来北方会下雪;对于内陆的宝宝来说,还会了解到原来南方会有可怕的台风。

1岁半的宝宝虽然还无法完全学会,但是他们会听在耳里,记在心上。

2~3岁
宝宝在观察时仍然需要动作的参与,常常要用手一一指着所要观察的物体。

家长应注意利用日常生活来发展宝宝的观察力,并在发展宝宝观察力的同时,让宝宝把所观察到的事物用语言描述出来,这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

认识时间
2、3岁教宝宝钟表还太早,家长可以用具体的现象来向他们说明时间。

如果孩子每天要看动画片,你就可以指着墙上的钟告诉她,“当短针到了8,长针到12的时候,你就告诉妈妈给你开电视”,这样,孩子就会自己观察钟表,到了时间提醒妈妈。

用图表的形式给孩子制定一个每天的日程表,例如,画一个小钟表,指针指向7点,然后旁边画上一个小孩子起床的图画,表示早上7点起床。

然后,7点半吃饭,等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非常清楚每天固定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他们会很快对时间有了概念。

长途旅行的时候,把时间和地点的联系起来,有助于孩子认识时间。

比如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汽车长途旅行,每个小时或者间隔一段时间就向孩子说明又到了什么地方,下一段时间还将看到什么,或者可以和学校联系起来,告诉他我们要走的时间相当于每天待在幼儿园的时间。

经常把两件事情进行比较,让孩子理解有些事情花费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训练,例如:“谁单脚站立的时间长?”。

认识路线
让宝宝牢记家庭住址。

让宝宝牢记的家庭住址,不单指所住地的名称,还要细化到具体的街道和门牌号以及家长的电话号码。

孩子当时记住后,家长还要经常地提问。

让宝宝记住家附近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

要指引着宝宝注意观察附近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给他。

画路线图强化记忆。

除了在路上讲给宝宝听之外,回到家后,妈妈可以还把这些路和标志性建筑的名称用卡片的形式一张张记下来。

每让宝宝把卡片按照在路上经过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自己叙述。

让宝宝认识所有常去场所的所有回家的路。

每次出发去家庭住址附近的公园、超市、游乐场、市场前,妈妈都告诉宝宝今天要去的目的地的名称、怎样去、在途中将会路过哪些比较熟悉的地方等等。

隔几天便按照这条路线再带宝宝去玩,他很快就记住了。

以后再去时,妈妈可以让宝宝走在前面,让他带路。

宝宝完全熟悉了一条路线后,还可以让宝宝通过别的路线到达目的地,让他了解原来路是四通八达的。

训练孩子观察认知能力的方法锻炼感官功能。

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

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家长要尽量利用业余时间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看一看,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接触大自然。

孩子在这些外出活动中,自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

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了几家商店?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

在家里养一些小金鱼、小蜗牛、小蝌蚪,或者小鸡、小兔、小花、小草什么的,让他们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

这一切,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