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二章 制冷剂..
R(m-1)(n+1)(x)B(z) CmHnFxClyBrz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4. 共沸混合物
(1) 定义 共沸混合制冷剂与纯质制冷剂一样,在一定的压力下,具有几乎不变
的饱和蒸发温度和相同的气、液相成分,即相变时有一个固定的沸点。
(2) 命名 R5XX,XX按命名先后,从00开始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及选用原则
(1)安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 7778-2001)
燃烧性 不可燃 燃烧性 爆炸性 毒性 低毒性 A1 A2 A3 高毒性 B1 B2 B3
A:表示制冷剂体积浓度大于等于0.04%时没有毒性危害,即低毒性; B:表示制冷剂体积浓度小于0.04%时有毒性反应,即高毒性。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及选用原则
2.热力性质 制冷剂的热力性质是指其热力学状态参数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制冷剂在各种状态下其压力(p)、 温度(T)、比体积(v)、比焓(h)、比熵(s)等参数
之间的关系。
其热力学状态参数可由实验和热力学微分方程式确定。在工程 上,这种热力学状态参数通常由热力性质图表查得,也可以 根据制冷剂的热力性质数学模型由计算机求得。
乙烷系的同分异构体都具有相同的编号,但最对称的一种用编号后面不带任何 字母来表示;随着同分异构体变得愈来愈不对称,则附加a、b、c等字母。例如 CHF2-CHF2表示为R134,CF3-CH2F表示为R134a。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及选用原则
一、制冷剂的主要性质
对环境的影响 热力性质 迁移性质 物理化学性质
1. 对环境的影响
臭氧衰减指数ODP(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温室指数GWP(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通常以R11的ODP和GWP值为基准,在此基准下 目前通常认为ODP≤0.05,GWP≤750的制冷剂是可以接受的 (其GWP值 是以GWPCO2=1为基准得出另一套数据 )
工作物质。
(2)发展历史 1834年 乙醚 1866年 1870年 1874年
威德豪森(Windhausen) 提出使用CO2 卡尔林德(Cart Linde)用NH3作制冷剂 拉乌尔皮克特(RaulPictel)采用SO2作制冷剂
1955年 氟里昂( CmHnFxClyBrz ) 目前 替代工质的发展
气态制冷剂其导热系数一般很小,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制冷技 术常用的压力范围内,气体的导热系数实际上不随压力而变化。液体 的导热系数主要受温度影响,受压力影响很小。过冷液体的导热系数 近似取同温度下饱和液体的导热系数。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及选用原则
4.物理化学性质
安全性 热稳定性 对材料的作用 与水的融解性 与润滑油的互溶性
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 第二章 制冷剂与载冷剂
主讲教师:龚伟申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主要内容
Βιβλιοθήκη 2.1 制冷剂的作用与发展历史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 2.4 制冷剂的选用原则 2.5 常用制冷剂 2.6 载冷剂和蓄冷剂
2.1 制冷剂的作用与发展历史
(1)作用:制冷剂:制冷装置中进行循环制冷的
5. 非共沸混合物 (1) 定义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没有共沸点。即在定压下相变时,气相和液相的成 分不同,相变温度也在不断变化。 (2) 命名 R4XX,XX按命名先后,从00开始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6. 其它(环烷烃、链烯烃以及它们的卤代物)
编写方法规定:环烷烃及其卤代物用RC开头,链烯烃及其卤代物用Rl开头,其 后的数字排写规则与氟利昂及烷烃类符号表示中数字排写规则相同。
CmHnFxClyBrz
仅包含C、F、Cl原子
b 氟烃类(HCFCs)
例:R12
包含H、C、F、Cl原子 例:R22
c 氢氟烃类(HFCs)
包含H、F、C原子 例:R134A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4) 另一种命名方法
用元素符号(如CHC、HCFC、HFC)代替R符号,如R12称为CFC12、 R22称为HCFC22 3. 烷烃类 (1)分子式 CmH2m+2 (2) 命名 其规则等同于氟里昂
2.3 制冷剂的主要性质及选用原则
3.迁移性质
制冷剂的迁移性质主要是指制冷剂的粘性、导热性和比热容,制冷剂 的这些性质对制冷系统辅助设备的设计有重要的影响。
粘性反映的是流体内部分子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阻力。粘性的 大小与流体种类、温度和压力有关。过冷液体的动力粘性系数可以近 似取相同温度下饱和液体的动力粘性系数。
2.1 制冷剂的作用与发展历史
从历史上看,制冷剂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30年至1930年,主要采用NH3、 HC、SO2、CO2、空气等作为制冷剂,有的有毒,有 的可燃,有的效率很低,主要出安全代表性的考虑。尽 管使用了百年之久,当出现了CFC和HCFC制冷剂后, 还是当机立断,实现了重大的第一次转轨。 第二阶段,从1930年到1990年,主要用CFC和 HCFC制冷剂。使用了60年后,人们认识到这些制冷剂 对环境有害,并且出于环保的需要开始寻找代替品。 第三阶段,从1990年至今,进入以HFC制冷剂为主 的时期。我国已于2010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用氟利昂类 物质。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二、 制冷剂的命名 R+数字或字母
1.无机化合物
R7+数字或字母(分子量) 例:(NH3) R717 、(CO2)R744 2.氟里昂 (1)分子式 CmHnFxClyBrz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2) 命名
R(m-1)(n+1)(x)B(z)
(3) 分类 a 卤代烃(CFCs)
2.2 制冷剂的分类及命名
一、 制冷剂的分类
按组分分类:单一制冷剂、混合物制冷剂 按化学成分分类:无机化合物类、氟里昂类、碳氢化合物类 按标准蒸发温度分类: 高温低压制冷剂(沸点>0℃,冷凝压力<0.2MPa)
中温中压制冷剂(0 ℃ >沸点>-60℃, 0.2MPa<冷凝压力< 2.0MPa )
低温高压制冷剂(沸点<-6 0℃,冷凝压力> 2M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