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居秋暝学生学案

山居秋暝学生学案

由《山居秋暝》探究王维“虚静”的审美思想一、读懂诗歌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同?__ _____。

2.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 ___、__ __、 ____、__ 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 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 ___,民风是如此之__ 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

这就给__ __ 句中的____ 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

二、研究诗歌1.王维《山居秋暝》“评点精粹”(选读)《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

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

“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读一读从《山居秋暝》看王维的佛学思想张金琪浙江乐清中学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晚年在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

开始笃信佛教,整天吃斋礼佛,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如《秋夜独坐》、《积雨辋川庄作》、《过香积寺》、《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因此他被称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写景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而宁静,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从哪里看出这首诗的佛学思想呢?1.空寂因缘佛教认为,万物是由因缘条件组成的,其性是空的。

即所谓“四大皆空”也。

王维受此影响颇深,所以他在许多诗中都乐此不疲地写到“空”字。

如:积雨空林烟火迟、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薄暮空潭曲等。

山居秋暝的开篇就有空山新雨后之句这“空”字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都没有。

因此,它还应该含有寂静宁静之意。

2.恬静心境佛教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来自欲望,割断欲望之绳,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心境就恬静快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辋川别墅时写的。

诗作描写山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

从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可以看出诗人非常留恋这山中的景色。

就是说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

当然,关键还在于随意,换言之春芳歇不歇。

不是王孙留不留的前提,可见诗人借王孙之名留在此山中。

不是春芳开得美,而是山中的静幽的环境切合了他恬静的心境。

3.清幽意境佛教信徒为了避开世俗的烦扰,往往会选择山中清净的,地方进行修炼,这首诗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环境。

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初霁,山中一片空寂,一轮皎洁的月亮悬挂在天空。

月光穿过稠密松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倩影。

清洌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声音。

忽然从远处山溪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

哦,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刚洗罢衣服笑逐着准备回家,亭亭玉立的莲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莲塘月色的宁静准备捕鱼。

诗作首联交代时间,秋天还是傍晚,地点山中而不是闹市,天气刚下过雨,这一切都显示了环境的空寂。

颔联写景,写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之物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山中明净、清幽的环境。

颈联写人,写浣女,渔舟,显然是在远处山下听得真切,说明山的寂静,看得模糊,是因为淡淡的月光,这也是反衬山上,山中的宁静。

这种清幽的意境在王维其它两诗里也有鲜明的表述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总之,王维通过把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思想溶入到诗歌的形象之中,使他的诗作意境特别鲜明,别有一番韵味。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陈少锋(宿州学院中文系,安徽宿州)关键词:王维思想佛教道教复杂性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诗在艺术上的造诣是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

同时,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王维诗作的“澄澈精致”、“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

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佛”的称誉。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维生平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他受佛教的巨大影响上,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他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那我们是不是据此认为王维就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呢?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多相忤之点。

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 D《忙经》 E的思想相吻合。

但仔细推敲、深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当我们就本诗的景色、动态及其结合后构成的意境来寻绎、体味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

..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二十个字的短诗,有这么多的类似之处,非偶然。

那么,联系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中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不满现实政治而发,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

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

诗中固然可以寻到一种禅的趣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抒发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

如果说对这首诗如此分析有臆测之嫌,那么《归辋川作》的“惆怅掩柴扉”、《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渭川田家》的“怅然吟《式微》”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懑和不能忘怀于世事。

再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第四首《鹿岩》,就诗中“返景入深林”所表现出来的景,本来是一种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如果说前二句有诗人“忘我忘情”的自得之乐,那么写到这里应该是乐极生悲了——夕阳西下、人生如梦!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生如水月镜花,毫无留恋之处,只有证得佛界、登涅槃之彼岸,才是正道。

可是,诗人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也无对涅槃佛地的企望,反而写出了夕阳照耀下青苔呈现出一派无垠的生机。

我们不要忘了,王维不仅仅只是一个佛教徒,他还是一个儒教和道教徒。

儒道两家尤其是道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之深刻,可以说丝毫不逊于佛教的影响。

王维正式接受佛教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左右,而开始师事道教约在开元十七年,但是,写于这以前的山水诗作,无论从描写的景物和刻划的意境,还是诗人的心境和表现的技巧,都与后来的《辋川集》相差无几。

如《终南山》一诗写山上的茫茫云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勾勒了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的意境。

如果用禅理来诠释,云虚无飘渺,捉摸不定,最是通禅理,与佛教的“非有非非有”、“空有空无”完全能挂上钩。

在王维的整个山水诗作中,不仅是写“空”、“静”多,而且写“云”、“霭”也多,但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颓废,更没有“因果业报”的丝毫表露。

这样一种统一的表现格局,又怎么能简单地作出纯粹是受了佛教影响的解释呢?王维生活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昂扬向上 ,崇尚功名的时代 ,也是一个隐逸的时代 ,学而优则仕 ,做官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就是道教。

早年,王维不仅崇慕道教,而且还有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亦官亦隐,“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留隐居终南山,对道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心向往之,作有《赠焦道士》、《送张道士归山》、《漆园》、《游悟真寺》、《过太乙观贾生房》、《终南山》、《赠东岳焦炼师》、《送方尊师归嵩山》、《送王尊归蜀中中拜扫》等道诗。

这些诗描绘了许多道人的脱俗形象:“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壳中”,写道人静坐遥感,“竦空里语,明目夜中书”,状羽士夜中“透视”;“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叙丹师别家。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情、景、心志浑然一体,亦情亦景,闲适、淡泊、超然、深得道家三昧。

有关道教胜地的记游诗亦富奇趣。

《终南山》寥寥数行,着力描绘形态各异的沟壑,飘荡回转的白云和若有若无的青霭,纯然仙人居所,《华岳》描摹西岳自然景观,意象丰满,写形雄奇,造境瑰丽。

又融入道教有关西岳形成的古老神话。

他的诗写道教圣迹、灵异传说、自然景观等生动画面,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意蕴。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王维思想影响之深固。

闻一多、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朱自清也说:庄子提出的意念影响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都极其重大那!神的意念和通过了庄子妙的意念比起温柔敦厚的诗教来应用的地方也许还要多些罢),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庄子的道家精神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大宗师》中四说“古之真人”:一说忘怀于物;二说淡情寡欲;三说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四说天与人合一,都是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去欲返真,抛弃自“我”。

怎样抛弃自“我”呢?庄子认为:要“吾丧我”,就必须遵循“心斋之法”、“坐忘之法”。

“坐忘”是庄子关于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法则。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齐物论》)如果我们以这样一些思想来诠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包括上面用佛理分析的诗,恐怕比用道教思想去诠释更为合理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