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

《故都的秋》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掌握文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知识链接】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温故知新】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一椽()嘶()叫潭柘()寺橄榄()普陀()山房檩()陪衬()夹袄()廿()四桥着()衣混沌()椭圆()2、释题:试分析题目的含义(“故都”为何不用“北平”代替?)3、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合作探究】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2、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3、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当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B.“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C.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①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

A.稀稀落落严厉感慨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3.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作者选用了很多表示色彩的词,如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都属于________色,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的特点。

6.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画线的句子你联想到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对这三段文字的写景特点作简单的评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材积累】描写秋天的诗词:《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故都的秋》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字音一椽(chuán)嘶叫(sī)潭柘寺(zhè)橄榄(lǎn)普陀山(tuó)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廿四桥(niàn)着衣(zhuó)混沌(dùn)椭圆(tuǒ)2.释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3、牵牛花、槐花落蕊、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

【合作探究】1、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2、明确: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文眼:清静悲凉牵牛花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疏疏落落的衰草故静对着都槐花落蕊“扫街……清闲”极细微落寞风极柔软物秋蝉残声啼鸣衰弱秋雨凉风都市闲人息列索落凉悠闲缓慢3、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1.总起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①清晨所见、牵牛花②槐树落蕊故记叙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④秋雨话秋凉后的⑤枣树奇景呼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3.总写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能力提升】1.C2.C3.C(其余表比较)课文语段阅读题1.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2.青、蓝、灰、白(任选二个);冷;深沉、淡泊。

3.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秋的特征应是清淡。

5.听、嗅、触;静。

6.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7.金灿灿的阳光和枯黄的小草。

8.围绕“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来谈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