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量 刑【圣才出品】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量 刑【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量刑
1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量刑的基本原则
1.量刑的概念
量刑是指法院基于对犯罪人的定罪而对犯罪人选择适用法定刑中某一具体刑罚的活动。

量刑是在定罪的基础上解决对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的问题。

定罪与量刑有着密切的联系: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是定罪的归宿。

定罪不准,就谈不上量刑适当;有时定罪虽然准确,但量刑不当,同样会造成错案。

2.量刑的特点与意义
(1)量刑的特点
①专属性,是指量刑是法院专有的权力,并且只能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特定的程序行使这种权力。

②依附性,是指量刑必须以定罪为前提,量刑的活动过程是依附于定罪结果的。

③非精确性,是指对量刑的结果要求做到准确而非精确,即与所犯罪行大小相适应,而非,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相等。

(2)量刑的意义
只有在准确定罪的基础上适当量刑,切实做到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才能使刑罚起到保护人民、惩治犯罪、保卫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人民法院判决的权威。

3.量刑的基本原则
(1)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
犯罪事实是量刑的客观基础或者说是根据,是指客观存在的犯罪诸种情况的总和,既包括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事实,也包括直接影响犯罪危害程度的其他事实。

人民法院只有在查
清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事实以后,才能认定犯罪的性质,进而确立应予的刑罚处罚。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查清犯罪事实
审判机关处理刑事案件,必须实事求是地查明、核对犯罪事实,使认定的犯罪事实有充分的证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②确定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是指行为人犯的什么罪,即应定的具体罪名。

犯罪性质不同,反映出的社会危害性不同,因而法定刑的轻重也不同。

因此,划清罪与罪之间的界限,对于正确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③考察犯罪情节
犯罪情节,是指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基本事实以外的其他能够影响社会危害程度的各种具体事实情况。

在考察犯罪情节时,应当注意到两种情况:
a.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该种犯罪应当区分为几种不同的情节。

b.在同一法定情节中,还有轻重程度的不同。

④判断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
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是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轻罪与重罪,从而决定是否判刑以及判刑轻重的主要依据。

⑤量刑还要适当考虑犯罪分子的某些个人情况和犯罪后的态度
刑法对未成年人、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犯罪的处罚原则,对累犯、自首的处罚原则以及对缓刑适用条件的规定等,都说明犯罪分子个人的具体情况和悔罪的态度,对量刑的轻重也
有一定的影响。

(2)量刑必须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查清犯罪事实并不必然导致量刑适当,要做到量刑适当还必须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正确适用刑罚。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做到:
①在刑法对具体犯罪规定的刑种及其适用幅度以内确定刑罚。

具体说来:
a.对每一种犯罪,都必须在刑法分则有关条文规定的刑种内来选择并确定适用的刑种,不得选择其他条文规定的其他刑种;
b.适用刑罚之轻重必须在有关条文规定的适用幅度内确定,不得在幅度外确定刑罚,并且必须对应与该犯罪所确定的具体情节相应的法定量刑幅度,不能跨幅度选择刑罚;
c.如需要在法定刑以外判处刑罚,则犯罪人必须具备法定的减轻处罚条件,或者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高于法定量刑幅度对犯罪人处刑;
d.严格按照刑法关于主刑、附加刑适用的有关规定确定刑罚。

②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则确定刑罚。

刑法总则根据犯罪人在犯罪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自身的不同身份等情况,规定了一系列不同的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原则,对于量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③根据刑法所确认的各种情节确定刑罚。

量刑情节,包括应当或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从宽情节,也包括从重处罚的从严情节。

二、量刑的情节
量刑的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裁量刑罚时,据以决定刑罚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

在刑法理论上,通常把刑罚裁量情节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两种。

1.法定情节
(1)法定情节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量刑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各种情节。

法定情节包括规定在刑法总则中的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和规定在刑法分则中的仅对特定犯罪适用的情节。

(2)分类
①免除处罚情节
免除处罚情节,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人作有罪宣告,但免除其刑罚处罚所依据的事实情况。

免除处罚情节包括应当免除处罚情节和可以免除处罚情节。

②减轻处罚情节
减轻处罚情节,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事实情况。

在有数个法定量刑幅度时,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幅度内处罚。

减轻处罚情节亦包括应当减轻处罚和可以减轻处罚两种情形。

③从重处罚情节
从重处罚情节,是指审判机关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对犯罪人处以较重刑罚所依据的事实情况。

从重处罚情节均为应当从重处罚情况。

④从轻处罚情节
从轻处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在法定刑的限度内处以较轻刑罚所依据的事实情况。

从轻处罚情节包括应当从轻处罚和可以从轻处罚两种情况。

人民法院在具体适用法律时,是否对犯罪分子作出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判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酌定情节。

2.酌定量刑情节
(1)酌定量刑情节,简称酌定情节,是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由审判机关在司法实
践中总结出来并加以适用的,对正确裁量刑罚有影响的事实情况。

(2)从我国的司法实践看,人民法院在量刑时必须考虑的酌定情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能反映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犯罪动机不同,其主观恶性亦不同。

②犯罪手段。

当犯罪手段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时,犯罪手段就成了量刑情节。

③犯罪的时间、地点。

犯罪的时间、地点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有一定联系,对量刑有一定意义。

④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的差别也会导致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⑤犯罪造成的危害结果。

⑥行为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

行为人犯罪前的一贯表现不是定罪的根据,也不是量刑的重要根据,但有助于认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及改造的难易程度,因此,对量刑有一定的意义。

⑦犯罪后的态度。

行为人犯罪后的态度与其主观恶性和改造的难易程度有密切联系。

⑧特殊情况。

这里所说的特殊情况,应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外交、宗教、民族等事务具体判断。

三、累犯
1.累犯的概念
累犯,是指因故意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故意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累犯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

2.一般累犯
(1)一般累犯,又称为普通累犯,是指前罪和后罪都是或者其中一罪是普通犯罪(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以外的所有犯罪)的累犯。

(2)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