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内容•第一节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第二节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第三节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第四节调节性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第五节抗独特型淋巴细胞克隆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第六节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基本概念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是指在抗原驱动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宜的强度和时限,以保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
其本质是在遗传基因控制下由多因素参与的调节过程。
第一节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本身具有的能力一、感知与调节对应答的感知是启动调节的前提。
调节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最终得以恢复内环境的稳定。
感知与调节可以由免疫系统自行实施,而不依赖外界的力量。
抗原抗原对照组实验组45天后测血清中抗体滴度第55天家兔与未免疫兔作血清交换实验组交换血清5055606570抗体滴度对照组免疫系统对抗体浓度变化的感知和自行启动反馈调节免疫后天数二、应答与调节负反馈调节是免疫调节的主流。
在启动免疫应答之后,免疫系统凭借其负向调节,恢复自身内环境稳定。
三、调节与干预免疫干预由人为介入,免疫调节洗自然发生。
免疫干预包括对正常免疫应答途径实施干预和对免疫调节途径进行变革两个方面。
四、调节与疾病免疫调节是由多因素参与的生物学现象。
任何一个调节环节失误,将引起或加剧诸如自身免疫病、过敏、持续感染和肿瘤等。
第二节固有免疫应答的调节一、炎症因子分泌的反馈调节TLR与PAMP结合后,通过NF-κB和MAP激酶相关信号途径,激活促炎因子基因,通过炎症反应清除病原体感染。
为防止过量炎症介质造成的损害,免疫系统将对TLR介导的炎症应答实施调节。
固有免疫应答中的双时相反馈机制:效应期:PI3K使PIP3磷酸化,活化PKB与ASK1,阻抑NF-κB和MAP激酶参与的信号途径,遏制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
耐受期:多种胞内分子和跨膜分子被动员起来参与对TLR信号转导的抑制,致持续性免疫低反应。
细胞应答强度炎症反应时间固有免疫应答中的双时相负向调节效应期特点:维持适当的反应强度耐受期特点:无反应性早期晚期MAPK刺激信号NF-κBP13K抑制信号抑制信号IRAK-M,SOCS-1固有免疫中针对TLR信号转导的反馈调节二、SOCS蛋白调控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蛋白(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SOCS)反馈调节jak-STAT 信号途径。
见下图:SOCS通过阻抑信号转导对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实施反馈调节A.细胞因子未与受体结合,JakPTK和转录因子STAT处于未激活状态。
B.CK结合受体后,受体分子成簇,Jak发生相互磷酸化而激活,使受体胞质部分酪氨酸(Y)残基发生磷酸化(pY)。
后者招募STAT,并由Jak使其发生磷酸化。
STAT二聚体形成并转位,启动多种基因(X,Y,Z)转录,行使生物学效应。
同时SOCS基因被激活。
C.产生的SOCS蛋白分别与Jak及胞质中受体分子活性部位结合,抑制Jak及STAT活性,并通过细胞泛素化程序引发蛋白质降解。
D.框内为SOCS蛋白家族结构图(只列出前四个成员)。
注意OCS1和SOCS3的N端区带有激酶抑制区(红色),可以高亲和力结合Jak 并使其失活。
三、补体调节蛋白对补体效应的调节补体活化的调控,既可有效杀伤病原体,又可避免对自身组织和细胞的损伤。
1.抑制经典途径途径中C1的形成:C1INH2.抑制补体转化酶的形成和促使其解离:如衰变加速因子DAF,C4BP,CR1(CD35),I因子,H因子,膜辅蛋白MCP(CD46)。
3.抑制攻膜复合物(MAC)的形成:膜裂解抑制物MIRL(CD59)。
第三节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一、免疫细胞激活信号转导的调控1.信号转导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分子免疫细胞受体启动的信号转导涉及蛋白质磷酸化,即蛋白质肽链上的某些氨基酸残基可以从ATP得到一个磷酸根。
对免疫细胞的激活而言,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分别参与活化及抑制信号的传递。
而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功能的行使,必须被招募到胞膜内侧,靠近受体跨膜分子。
后者有赖于ITAM与ITIM,分别招募胞浆中功能相反的PTK和PTP。
第三节抑制性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2.免疫细胞活化中两类功能相反的免疫受体•激活性受体带有ITAM 招募PTK 启动激活信号的转导•抑制性受体带有ITIM 招募PTP 抑制激活信号的转导磷酸化去磷酸化招募PTP,Syk阻断/抑制BCR 交联抗BCR 抗体,Ag-Ab 复合物FcγR Ⅱ-BIg α Ig βpYITAM Syk-PTK pY ITIMSrc-PTK SHP-1,SHIPPLC-γ ,VavB 细胞活化抑制性免疫受体的负向调节作用针对激活性免疫受体启动的信号转导二、各种免疫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及其反馈调节1.共信号分子对T细胞增殖的反馈调节T细胞活化需要双重信号:第一信号:TCR和pMHC的结合;第二信号:B7家族和TNFR超家族成员的结合。
激活性信号:CD28-B7;抑制性信号:CTLA-4-B7-1/B7-2;PD-1-PD-L1/PD-L2。
抑制严格针对已激活的T细胞,并出现在高强度特异性免疫应答之后。
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的调节24h共信号分子CTLA-4分子的诱导性表达和对T细胞活化的反馈性调节抗BCR抗体抗BCR的IgG抗体介导的抑制Ag-Ab复合物介导的抑制抗BCR的抗体分子或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交联BCR和FcγR Ⅱ-B分子启动对抗体产生的反馈性调节人NK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和激活性受体4.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性受体肥大细胞抑制性受体为FcγRⅡ-B和FcεRⅠ交联,发挥负向调节作用;γδT细胞的抑制性受体为CD94/NKG2A; NK细胞的其他抑制性受体CD16;B细胞及肥大细胞的其他抑制性受体CD22、CD72、gp49B1。
第四节调节性T细胞参与免疫调节一、自然调节T细胞(natyrally occurring regulatory T cell,nTreg)表型特征:CD4﹢CD25﹢Foxp3﹢,占外周血CD4阳性细胞的5~10%,除了遏制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还参与肿瘤发生和诱导移植耐受。
Foxp3(forkhead box P3)不仅是自然调节T细胞的主要标志,而且参与此类细胞的分化。
二、适应性调节T细胞适应性调节T细胞又称诱导性调节T细胞(iTreg):一般在外周由抗原诱导产生,可来自初始T细胞,也可从自然调节性T细胞分化而来。
而其分化与功能发挥必须有特定细胞因子参与。
免疫偏离Th1占优势,抑制Th0向Th2分化→细胞免疫↑Th2占优势,抑制Th0向Th1分化→体液免疫↑Th1或Th2的优先活化而导致不同类型免疫应答及其效应呈优势的现象称为免疫偏离。
4 4第五节抗独特型淋巴细胞克隆对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一、抗独特型抗体和独特型网络1.抗体分子的抗原表位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独特型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出表达特定BCR的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大量分泌特异性抗体(Ab1),当数量足够大时,Ab1可以作为抗原在体内诱发抗抗体(Ab2)的产生。
抗抗体所针对的抗原表位只能是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因而Ab2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2.独特型网络与抗原内影像独特型主要位于抗体分子BCR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即CDR区,另一些则分布在CDR的非抗原结合部分。
抗独特型抗体(Ab2)主要有两种,分别针对抗体分子可变区的骨架区(α型,称Ab2α)和抗原结合部位(β型,称Ab2 β )。
而Ab2 β 结构和抗原表为相似,又称为体内的抗原内影像(antigen internal image)。
Ab2α和Ab2 β 对Ab1的分泌起抑制作用。
而大量抗抗体的产生,又可以诱发出抗抗抗体(Ab3),Ab1和Ab3又可协同对付Ab2。
如此反复和交错,构成独特型网络。
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分布部位:主要覆盖CDR,部分位于CDR相邻的骨架区。
*独特型网络的形成:抗原(表位)进入机体→产生抗体(Ab1)→Ab1的独特型刺激机体→产生抗独特型抗体(Ab2)↓↓抑制Ab1产生产生抗Ab2抗体(Ab3)(抗抗独特型抗体)独特性-抗独特性网络调节示意图3.独特型网络调控的实质是淋巴细胞克隆在BCR 或TCR间引发的相互作用独特型网络真正涉及的是B细胞表面BCR、T细胞表面TCR间的相互作用。
二、以独特型网络为核心的两种调控格局1.通过第二抗体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应用抗原内影像(Ab2β)所具有的结构特点通过诱导产生Ab3(与Ab1有相同独特型)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主要用于抗感染免疫,特别针对哪些不宜直接对人体进行接种的病原体。
2.通过第二抗体抑制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通过诱导Ab2的产生(或抗独特型T细胞的产生),以最终减弱或去除体内原有Ab1(或相应的细胞克隆)所介导的抗原特异性应答,主要用于防治自身免疫病。
第六节其他形式的免疫调节一、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功能的反馈调节1.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的机制及免疫调节作用三聚体Fas分子一旦与其配体FasL结合,将启动死亡信号转导,引起细胞调亡。
被抗原激活而大量表达FasL的效应性CTL,杀伤Fas阳性靶目标之后,对于同样Fas分子的T、B淋巴细胞,存在自我杀伤的潜在危险。
这是一种活化T、B细胞同时被清除的一种自杀程序,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AICD)。
AICD属于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生理性反馈调节,目的是限制抗原特异淋巴细胞克隆的容量。
CD4 T 细T TCR MHC APC 识别抗原 CD28 B7激活T‘自杀’ TFasL ‘自相残杀’ CD40LCD40 Fas‘他杀’B B激活激活诱发的细胞死亡(AICD ) 使得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 、B 淋巴细胞在完成效应功能后即时发生凋亡激发诱发的细胞死亡(AICD )使得参与特异性应答的T 、B 淋巴细胞在完成效应功能后即时发生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