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试题《曹刿论战》试题2(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试题《曹刿论战》试题2(含答案)

三星级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齐师.伐我(军队)
B.又何间.焉(参与)
C.肉食者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D.牺牲
..玉帛(指自己不要,给别人)
2.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伐(征伐) 将(将要)
B.请(请求) 谋(谋划)
C.惠(恩惠) 必(必定)
D.徧(普遍)鄙(卑鄙)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根据鲁国史编写的。

B.曹刿认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没有远大的目光,表现了对这些人的不屑和鄙视。

C.牺牲,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

D.《左传》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4.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小惠未徧”的“徧”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

C.“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

5.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B.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

D.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

6.《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相传作者为。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什么?7.通过《曹刿论战》一文学习,你是如何认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的?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描写。

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9.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10.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
11.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乙文中文末划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13.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又是什么人?
(二)课外阅读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4.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15.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16.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三、综合性学习
17.某市开展了以“感思母亲”为主题的活动。

请你以该市一名中学生的身份参与这项活动,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l)请结合活动的主题,用简练的语言拟一条宜传标语以营造气氛。

(不超过20字)(2)如果你所认识的一位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困惑,请向她推荐一本相关的名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四、写作训练
18.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国时诸葛亮说:“勤以养德,俭以修身”,北宋时司马光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新标杆,也告诫我们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奢侈淫逸为耻”。

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十分重视节俭品德的养成。

现在,我们却有很多中学生认为,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勤俭节约过时了。

因而生活中中学生乱花钱、浪费饭菜等现象随处可见。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体验和认识?
请你以“节俭”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

(4)结构完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D
2.D
3.D
4.D
5.A
6.《左传》左丘明鲁国
7.《曹刿论战》一文中,以表现曹刿这个形象为主,鲁庄公是个起到对比衬托作用的形象,他的特点是“鄙”和无“远谋”,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不高高在上,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不仅见,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打仗时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可谓礼贤下士。

他尽职尽责,平时详细了解大大小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可谓以身作则。

他不固执己见。

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到否定,他不气恼,继续提。

打仗时要反攻,要追赶又连遭制止,他能从谏如流。

他不耻下问,认真求实,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致胜之道,学习战争经验。

他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用人不疑,放手让曹刿施展才干,可谓虽鄙不顽犹大智。

可以说,没有庄公的允许和支持,曹刿怎样有志有才,也得不到施展。

统率弱鲁战胜强齐,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鲁庄公也应算一个英雄。

8.语言议论
9.A 10.B
1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B
13.官吏和贵族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14.C 15.D 16.B
17.(1)答案示例:①妈妈,您辛苦了;②世上只有妈妈好;③母亲,人生的第一任老师;
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傅雷《傅雷家书》;霍姆林斯基《关于爱的思考》。

可以从作品内容、人物身份、教育方式等方面阐述推荐理由,具体略。

18.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