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1.试题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
选择题50分非选择题50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2.将姓名、考场号、座号、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愿你放松心情,认真审题,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2分,共50分。
)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2.老师在介绍某处古人类遗址时出示了下面几幅图片,此遗址最有可能是黄河半地穴式房屋粟人面鱼纹彩陶盆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3.成语“桀犬吠尧”、“助纣为虐”中的“桀”和“纣”分别是哪两个朝代的暴君A.夏、商B.商、西周C.春秋、战国D.秦、隋4.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很可能记载在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或木牍上C.丝帛或麻布上D.宣纸上5.观察下列的图示,请你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A.分封制、桀B.禅让制、纣C.推选制、启D.禅让制、启6.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秦国某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哪个是不可能的A.他在一次战争中杀敌有功,得到几十亩土地的赏赐B.几年后,他辛勤耕种这些土地,粮食丰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C.后来,他用卖粮的钱,又添置了几十亩土地,成为小地主D四十岁,他卖掉全部土地去经商,得到政府的奖励,成为有名的富商7.相传,炎帝遍尝百草,还“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一传说反映了A.农业的起源B.手工业兴起C.商业的发展D.畜牧业繁荣8.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A.刘邦、项羽起义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D.陈胜、吴广起义9.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基石。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温故知新C.有教无类D.当仁不让于师10.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
这句话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诸侯国割据混战的范围日益扩大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C.封建制度正逐步确立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11.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规制。
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A.皇权专制B.任免官吏C.思想控制D.言即法律12.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以后只留下一种。
请问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A.甲骨文B.行书C.小篆D.隶书13.“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
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
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A.西周B.东周C.秦朝D.西汉14.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15.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皇帝早逝→幼主即位→外戚专权↑↓宦官得宠←—诛杀外戚←皇帝长大A.东汉B.西汉C.秦朝D.唐朝16.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加大了反腐力度,经监察机关“拍苍蝇,打老虎”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处许多大案要案,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历史上汉武帝时期实施的此类措施是A.设御史大夫B.设丞相C.实行推恩令D.设刺史制度17历史活动课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8.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
学习了夏商两朝的灭亡,给你的启示是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C.任用贤者,勤政爱民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19.右图所示是我国某游览胜地。
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它是A.灵渠B.长江C.都江堰D.大运河20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正式归属于中央政府统辖的标志是A.西域都护的设置B.汉武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军事反击C.丝绸之路的开通D.西汉的建立21.从汉代开始,我国文化出现了中外交汇的特点,下列文化成就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兰亭序》D.龙门石窟22青年歌手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歌词中的“分三国”是指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其形成的标志是A.208年,赤壁之战B.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C.221年,刘备称帝D.220年,曹丕称帝2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2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民族交融的影响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25.下列各项中,作为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是A.河姆渡遗址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B.“女娲补天”的传说C.电影《荆轲刺秦王》D.小说《封神榜》非选择题(共5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6.西周建立于公元前年;西汉建立于公元前年。
27.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28.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把都城迁到;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29.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30.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8分,共40分)31.战争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战争是改朝换代的一种方式】商朝末年,由于商纣王在位时统治残暴,荒淫无道,最后被西周取代。
(1)请问:“武王伐纣”时通过一场什么关键性战争灭亡商朝,建立西周?(1分)【战争是实现统一的一种形式】右图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写诗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李白的诗称赞的是谁?(1分)称赞的是他的什么功绩?(2分)【战争是奠定局势的一种因素】东汉末年,东汉王室走向衰落,出现了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群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3)为了控制和统一北方,曹操和袁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进行了一场什么战役?(2分)(4)后来曹操又与南方的孙权、刘备展开了一场激战—赤壁之战,它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32.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魏主(孝文帝)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三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拓跋贺赖丘穆陵独孤汉姓元贺穆刘(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事件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2)材料二和材料三共同反映了哪次改革的内容?(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
(2分)(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分)33.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论语》英译本前言(1691年出版)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1)材料一提到的“这位哲学家”是哪位历史人物?(1分)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材料三中“要人民只读一种书”指的是汉武帝的哪项具体措施?(1分)(3)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2分)(4)综合以上材料,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2分)34.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及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笆,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材料二右图是两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材料三公元前138年,某人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某人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材料四沿着这条道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扰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任意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
(2分)(3)材料三中的“某人”指的是谁?(2分)(4)结合材料四,你怎样总结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照抄原文不得分)(2分)3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