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第1条廊坊市1989年建市,1990年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的实施,对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
面对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奋斗目标,根据廊坊市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指导纲要》和《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修编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置身沿海、借势京津、加快崛起”的发展定位,以“突出好、追求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3条修编原则(1)坚持城乡统筹。
结合廊坊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以市带镇、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思路,以产业聚集为切入点,以城市建设为主导,以农村发展为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构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2)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
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展示廊坊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4条修编重点(1)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从京津冀城镇群视角分析城市发展条件,确定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目标。
(3)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有机协调主城区、开发区、万庄区的发展。
(4)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5)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塑造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4)《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5)《廊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6)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7)河北省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相关技术要求。
第6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第7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部分构成。
规划范围为廊坊市行政辖区,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8条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战略,推进“主导产业、园区经济、优化环境、机制体制创新、社会进步”五大工程,打造“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确保实现“两个率先”。
把廊坊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北方生态园林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
第9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到2010年,廊坊市总人口达到44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00美元,财政收入1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30%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2)到2020年,廊坊市总人口达到52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8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35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0元,城镇和农村恩格尔系数降低到20%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
廊坊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第10条经济发展策略(1)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低端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构筑廊坊经济发展新模式,提高京津廊城市连绵区整体竞争力。
(2)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特征,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会展旅游六大产业为主导,不断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促进廊坊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11条社会发展策略(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优化人口结构,创造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环境,提高城市人口整体素质。
”(2)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3)加强公共设施建设。
合理布局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服务网络,提高建设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文化和环境的需求,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创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现代化都市生活模式,形成文明、安定、繁荣、舒适的现代化社会环境。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廊坊。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第12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1)加强生态网络建设,确保生态安全。
积极进行生态恢复治理,有效保护生态敏感地区。
(2)加强城郊绿色隔离带、中心城区“三点”组团间绿色隔离带、森林公园、城市公共绿地、交通走廊、河流林带林网等生态环境建设,注重生态、兼顾景观,有效保护农田和农村环境。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
严格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
第13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1)借助京津的科技和经济辐射,加强与京津在产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建设与基础设施布局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突出廊坊毗邻京津、地处京津冀城镇群核心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在京津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3)加强中心城市与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的联系,实现市域各城镇互动式发展。
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第14条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加快发展中心城区,积极发展县级市和县城,强化建设建制镇,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级市、县城为主体,建制镇为基础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15条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北中南三大板块崛起,构筑“两带一轴一中心”多园支撑、集群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1)北中南三大板块:以“一带两基地”建设为核心,北部三县(市)构建潮白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潮白河沿线开发,大力推进祁各庄镇(潮白新城)崛起,促进北三县经济一体化发展;中部打造永定信息产业基地,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区之一;南部三县(市)以现有工业为基础,通过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2)两带:环京、津产业带环北京产业带。
沿规划的密涿高速公路,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环北京产业带。
着力建设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燕郊开发区、香河开发区、大厂工业园区、龙河工业园、固安工业园区6个重点产业功能区。
加快与北京东南产业带整合步伐,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汽车零部件、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等优势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主要增长极。
产业升级的先行区,与北京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示范带。
根据各县(市、区)的基础和产业定位,规划建设泃阳、杨庄、淑阳、渠口、大厂镇、牛驼6个县级工业区,做到功能定位明确、产业特色鲜明、设施配套齐全,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环天津产业带。
沿廊泊公路,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环天津产业带。
重点发展胜芳、左各庄、东阜、平舒、留各庄、码头、东沽港、里澜城等节点,培育壮大板材加工、金属制品、家具制造、摩托车配件、新型建材、印刷包装、食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提升产业层次,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成为廊坊中南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示范区,与天津产业实现融合发展的示范带。
(3)一轴:中部特色产业轴沿规划的廊沧高速公路,建设以县域特色经济为核心的中部特色产业轴。
着力建设霸州开发区、永清工业园区、文安工业园区、大城工业园区4个重点产业功能区,培育壮大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加工与制造、摩托车配件、印刷包装、新型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以县域特色经济为主导的中部产业轴。
(4)一中心: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基础性产业,成为宜居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加快廊坊中心城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与京津全面对接的步伐,以国家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做大城市经济,成为河北省实施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窗口和前沿,成为环京津、环渤海地区迅速崛起的现代城市。
第16条城镇等级结构到2020年,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廊坊中心城区),两个次中心城市(三河、霸州),六个县城(香河、大厂、文安、大城、固安、永清),48个县城以下建制镇的城镇等级结构。
第17条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带动、特色突出、政策引导的原则,以廊坊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三河市、霸州市为两翼,以沿京哈夏安、京开京九、津保、廊大、津保南线和廊霸等主要铁路、公路干线组成的六个城镇群带为基础,构筑“一心两翼六带”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县城和重点镇,着力提升市域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具有廊坊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18条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功能结构,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1)中心城市:廊坊中心城区着眼于构筑京津廊都市连绵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按照“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要求,围绕组团式发展布局,加强主城区、开发区、万庄新区“三点”组团建设,形成具有绿色隔离空间的组团式城市结构。
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提高综合承载力为重点,推进城市路网、水系、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廊坊市中心城市地位,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区域“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北方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