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级精品课程(5)《畲族服饰》课程规划

市级精品课程(5)《畲族服饰》课程规划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小学校本课程《畲族服饰》课程规划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二○一七年十月七彩课程:为畲乡儿童成长提供多元舞台——景宁县民族小学课程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找准学校办学定位,凸显学校办学特色,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景宁县教育局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意见》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校本实际,制定《景宁县民族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校情分析景宁县民族小学创办于2007年9月,建校以来,在各级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各项工作稳健起步,先后取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丽水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30余项国家、省、市、县级荣誉。

(一)学校发展优势1.学校环境优美,硬件一流。

民小是一所现代化花园式学校,按省一类学校标准建设,配备艺体专用楼、图书配送中心、多功能报告厅、录播教室、体艺馆、300米塑胶跑道、各类球场等教学设施与活动场所,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现代化教育资源,为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2.教师凝心聚力,充满活力。

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4岁,充满朝气,工作用心用情,团队精神特强。

同时,学校是景宁县拥有名师最多的学校之一,其中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2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11人,获市教坛新秀、市教改之星、市师德楷模、县名师、县教学能手、县教坛新秀、县五星级班主任等荣誉称号近50人,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师资保证。

3.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学校从创办伊始就十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努力让每一位孩子享受快乐幸福的童年。

4.教育科研制度基本建立,科研骨干队伍初步形成,基于实践、瞄准课改的一批大小课题研究成为特色。

(二)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实现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建校以来,学校一直致力于课改的实践探索。

1. 强化专课专用意识。

出台课程管理制度,规范课程管理。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开设社团,以艺体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特长学生,社团活动在市县现场会上进行多次展示。

编写班队课程,以学生生存、生活、文明素养、健康心理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好习惯、好品性。

3.课程基础。

学校自创办以来就沿着“努力培养具有儿童气息、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阳光畲娃”这一方向,积极探索课程建设。

一方面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形成“养蚕周”等具有代表性的拓展内容。

同时,积极尝试校本课程建设,一批拓展课程渐成特色,其中“畲族歌舞”、“快乐大课间”、“仪式大讲坛”、“校园足球”等一批校本课程初显成效,校本课程《畲族山歌唱起来》获浙江省精品课程,省课题成果一等奖。

4.课程实践探索带来的机遇:学校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浙江省少先队活动课指导纲要试点学校、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这给特色课程的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学校课程改革困难由于是一所新办学校,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规范引导,学校课程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学校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等各方面尚须进一步开展实质性的探索和改革,有效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教师主人翁办学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强化,课程结构不清晰,缺少一个较为合理的既有顶层设计的高度,又有合理基础支撑的课程结构图蓝图。

3.骨干教师队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省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学科梯队存在结构性矛盾,特别是“1+1”型教师存在明显短板。

二、办学理念与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立足校本,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努力办师生喜欢的学校,让校园多彩人人出彩,放飞幸福梦想。

办学宗旨:办师生喜欢的学校办学理念:民小六年幸福一生办学目标:争创校园多彩、人人出彩的品牌民族学校育人目标:努力培养具有儿童气息、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阳光畲娃。

校训:尊重(尊重自然、尊重民族、尊重差异、尊重人人)校风:生动(生命、生长;跳动、跃动)学风:主动(主动就是学习力)教风:坚持(坚持是一种品质、坚持一步就是完美,坚持就是希望)三、课程结构与设置(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指向培养目标、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特征。

我校基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师生发展目标,以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多元性、差异性为着眼点,建立“多元·共享·选择”的课程理念,即建立起多元化的课程群,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科学、艺术、情怀等四大关键素养。

(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课程设计学校整合现有课程,拓宽课程平台,挖掘校本特色。

课程重基础、夯质量;重拓展、求发展;重本土,有特色;重多样、可选择。

课程以“群”的方式架构,力求逻辑清晰,形成体现学校个性化办学的结构性、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体系。

1.基础性原则一是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的教与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使“全面、均衡”成为学生发展的基础。

2.校本化原则立足学校优势和传统,积极探索并建立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确定课程,将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将课程选择权教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学校的鲜明特色。

3.多样性原则着眼未来,为学生提供种类多样、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使学生能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长。

4.选择性原则课程逐步体现选择性,尊重学生选择,培养学生选择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满足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多样化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需求。

5.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教学,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又满足、引导、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其具有自主的个体品质,具备未来社会生存发展能力。

(三)课程基本结构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紧紧围绕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6),以“民小、六年幸福”一生为办学理念,以打造校园多彩、人人出彩的全国品牌民族学校为办学目标,构建“七彩课程”课程结构:(四)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七彩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如下:1.课程总体设置2.拓展性课程设置(一)温暖德育课程设置四、课程实施(一)明确课程目标,实行分步实施。

经过反复酝酿与论证,学校拟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进课程实施:(二)确保必修课程,实现人人达标。

1. 在七彩课程结构中,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中大部分属必修课程,要求人人必修。

2.让“专课专用”成为教师的常态。

如果教师没有这一课程意识,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成为一种摆设。

学校必须建立课程实施机制予以保障。

3.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

如语文的预学指导课、数学的单元整理课、高段的周作业整理课、科学的资料整理课等等。

(三)开发选修课程,探索选择机制。

1.确保有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

学校初步将拓展课程中的七彩社团、主题研究、学能竞赛、特色课程列入选修课程,供有爱好、特长的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为了便于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每一门课程,具体设置如下范式的指导纲要供参考:2.确保选修课程有选修的时间。

针对学校目前的现状,选修课通常安排在午间、晚放学、学校活动、大课间,属分散安排。

本学年开始,我们将实行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利用周五下午半天(七彩周五)进行集中的课程选修。

3.确保学生真正的选择权利。

学会选择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能力,学校要给孩子充分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孩子选择的意识。

4.确保选修课程有规范的流程。

学期初公示选修课程菜单→学生选课→教师选择与协调→发放录取通知5.确保选修课程有师资的保障。

激活校内教师,用其所长;争取校外资源,适度补充,如畲族课程群中,我们引进县里畲语、畲歌等非遗传承人以及研究畲族文化的热心人进课堂。

当然,教师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通过六个一校本平台和借资借智方式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以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

6.确保选修课程内容的适度更新。

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校本的实际,每学年应适度更新一些选修课程的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大需求。

(四)改革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改革,只能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课程的实施才真正有意义。

课堂改革不仅仅停留在必修课上,同时要在选修课上大胆实践。

我校根据校本实际,开展学为中心理念下的“助学课堂”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先想先试、再议再讲、当堂训练”等要素进行推进,让学生的学真正行动起来。

五、课程的评价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关于深化评价改革的建议,我们的课程评价主要从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三个方面进行规划。

(一)课程评价理念1.关注核心素养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选择人文、科学、艺术、情怀等四个领域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培养目标,具体为:身心健康、学习能力、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民族认同、跨文化交流等6大培养目标。

2.强调过程评价课程改革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有很多往往是结果评价所不能体现的。

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多无法用纸笔考察,为此,我们尝试建立系统的动态过程性评价。

3.实施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包含评价的多个方面,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等。

(二)课程评价内容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完整过程,为此,我们就从课程方案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以及对实施结果的评价三个方面展开。

1.改进基础性课程评价(1)课程方案评价对基础性课程(国家核心课程)的评价参照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校本化实施,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科备课组共同监控把关。

(2)课程实施的评价根据学校“助学课堂”研究导向,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将继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通过随堂听课、主题调研、学生访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评价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素养、态度和方式等。

尤其是以《民族小学助学课堂评价表》为依据,关注基础性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