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严谨的逻辑表达能力.
二、学习重点:平行四边形各种判定方法及其应用,尤其是根据不同条件能正确地选择判定方法.
三、学习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10分钟)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那些?
2、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1.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在中,AB=CD AB∥CD,求证: . 证明:连接AC
∵ AB∥CD ∴∠BAC =∠DCA
在△ABC 和△DCA中
AB =CD
∠BAC =∠DCA
AC = CA
∴△ABC ≌△CDA(SAS)
∴AD = CB 又∵ AB =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D
2.几何语言表述:∵AB=CD,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合作解疑(15分钟)
1、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2、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C上两点,且BE⊥AC于E,
DF⊥AC于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形.
(三)综合应用拓展(5分钟)
如图,在□ABCD中,E、F分别是边AB、CD上的点,已知AE=CF,M、N是DE 和FB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NFM是平行四边形.
四、限时检测(10分钟)
1.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P是其内任意一点,PD∥AB,PE∥BC,DE∥AC,若△ABC周长为8,则PD+PE+PF = 。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E平分∠ABC交AD于E,
DF平分∠ADC交BC于点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
四边形。
3.已知□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F与EB交于G,CE与DF交于H,求证:四边形EGFH为平行四边形。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6,BC=8,∠A=120°,∠B=60°,∠BCD=150°,求AD的长。
(五)课后作业F E
A B
D C
A
B C
D
1.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B)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互补
(C)一组对角相等,一组邻角互补(D)一组对角相等,另一组对角互补2.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题设是( ).
(A)AD=BC,AB∥CD (B)∠A=∠B,∠C=∠D
(C)AB=BC,AD=DC (D)AB∥CD,CD=AB
3.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A∶∠B∶∠C∶∠D的值为( ).
(A)1∶2∶3∶4 (B)1∶4∶2∶3 (C)1∶2∶2∶1 (D)1∶2∶1∶2 4.如图,E、F分别是□ABCD的边AB、CD的中点,则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 ).
(A)2个(B)3个
(C)4个(D)5个
5.□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在坐标原点,且AD平行于x轴,若A点坐标为(-1,
2),则C点的坐标为( ).
(A)(1,-2) (B)(2,-1) (C)(1,-3) (D)(2,-3) 6.如图,□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将△AOD平移至△BEC的位置,则图中与OA相等的其他线段有( ).
(A)1条(B)2条
(C)3条(D)4条
课堂作业:第50-51页第6题,15题选做。
高效课堂第37-38页做完。
五、谈谈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六、板书设计:
1.判定定理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几何语言表述:∵AB=CD,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 D
C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前面已经有三个判定定理的学习,本节课重点是在原有基础上多补充一个判定定理:“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难点是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五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解决问题。
从学生课上反映来看,学生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与应用做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对判定定理的选择上,经常是使用自己较熟悉的一种,结果有时使整个证明过程呈得比较繁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练习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猜想、验证的基础上加以引导点拨。
在证明命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将判定方法进行对比和筛选,或对一题进行多解,便于思维发散,不把思路局限在某一判定方法上。
学生在不同题目的对比中,在一题不同证法的对比中,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在对课案的反复打磨期间,本人收获颇丰。
但有些环节中的处理做得不是很好。
在判定定理选择的练习中,出发点是好,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新课讲授的时间较少。
探索判定定理时,安排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以至于最后的例题3没时间讲。
还有在师生互动方面,学生合作交流的过少,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改进措施:
1、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分配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的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2、让课堂慢下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新知,理解好知识点。
3、在课堂上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多些让学生自主思考。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尝试和运用,真正使学生能力得以培养,技能逐步形成,数学素质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