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热水计算标准
3 贮水器容积的计算 1)理论法: 建筑内热水用水曲线→逐时耗热曲线→根据逐时耗 热曲线绘出耗热积分曲线→拟定供热曲线 2)经验法 贮水器的贮热量可按经验,由下表确定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水加热器的储热量
加热设备 容积式水加热 器或加热水箱 导流型容积式 水加热器 半容积式水加 热器 蒸汽或95℃以上的高温热水 企业淋浴间 ≥30minQh ≥20minQh ≥15minQh 其它建筑物 ≥45minQh ≥30minQh ≥15minQh ≤95℃以上的低温热水 企业淋浴间 ≥60minQh ≥30minQh ≥15minQh 其它建筑物 ≥90minQh ≥40minQh ≥20minQh
t max t min t j t max ln t min t ——热媒的初温和终温, ℃
max
tmc tmz tc t z t j 2 2
热媒的初温与被加热水的 终温温度差不得小于10 ℃
( 2 )快速式水加热器、 半即热式水加热
tmin ——被加热水的初温和终温, ℃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估算法
建筑类别 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住 宅[L/(人· d)] 设单独卫生间的集体 宿舍、培训中心、旅 馆[L/(床· d)] 医院住院部[L/(床· d)] 公共盥洗室 单独卫生间 门诊部 有住宿的幼儿园、托 儿所[L/(人· d)] 办公楼[L/(人· d)]
储水容积估算值
第8章 热水供应系统的计算
8.1水质、水温及热水用水量定额
8.1.1 热水用水定额
1 热水使用温度
8.1.2 热水水温
计算耗热量和热水用量 时候,一般按40℃计算
热水供应设备的 出口 温度。 最低供水温度应保证热水 管网最不利点的水温不低 于使用水温要求。
2 热水供应温度
3 冷水计算温度
以当地最冷月平均水温确定
3 热水储水器容积的计算
开式热水箱、闭式热水罐、兼有加热 和储热功能的水箱、容积式水加热器
8.3.1 局部加热设备计算
QhT V (t r t L )C
V T
——储水器的储水容积,m3
——加热时间,min,查表
Qh ——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小时耗热量,W
℃) C ——水的比热,=4187J/(kg · t L ——冷水温度, ℃ t r ——热水温度, ℃
8.3.1 局部加热设备计算
Qg ——容积式水加热器的设计小时供热量,W Vr ——总储热容积,L Q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T tr tL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 2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或储热容积与其相当的 水加热器、热水机组的供热量按设计小时耗热 量计算 ( 3 )半即热式、快速式水加热器即其他无储热 容积的水加热器的供热量按设计秒流量计算
8.4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第一循环系统: 目的:确定热媒系统的D、计算水头损失 第二循环系统:(配水管、回水管系统) 目的:确定热水系统的设计流量寻\循环流量 D、水头损失
确定循环方式,选定系统所需的各种设备及附件, 如锅炉、换热器、贮热器、循环水泵、疏水器、 安全阀、自动温度调节装置排水器,膨胀管(器) 或膨胀水箱等。 热媒为热水
G (1.10 ~ 1.20)
3.6Qh
G
2 蒸汽间接加热 ——蒸汽耗量,kg/h ——蒸汽热化热, kJ/kg
r
h
Q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3 高温热水间接加热 3.6Qh G ——高温热水耗量,kg/h G (1.10 ~ 1.20) C (tmc tmz ) Q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 C ——水的比热,=4.187 kJ/ (kg· t mc ——高温热水进口水温, ℃ t mz ——高温热水出口水温, ℃
当公共建筑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与住宅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不一致时 —— 按住宅的设计小时耗热量+公共建筑的平均小时迭加计算
4 具有多个不同使用热水部门的单一建筑或多种使用功 能的综合性建筑的设计小时耗热量
按同一时间内出现用水高峰的主要用水部门的 设计小时耗热量 +其他 用水部门的平均小时迭加计算
8.2 耗热量、热水量和热媒耗量的计算
8.2 耗热量、热水量和热媒耗量的计算
8.2.1 耗热量计算
1 全日供应热水的住宅、别墅、招待所、培训中心、旅 馆、宾馆的客房(不含员工)、医院的住院部、养老 院、幼儿园、托儿所(有住宿)等建筑的集中热水供 应系统的设计小时耗热量 mqr C (t r t L ) r Qh K h Q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86400 m ——用水计算单位数,人,床 qr ——热水用水定额 r ——热水密度,kg/L ℃) C ——水的比热, =4187J/(kg· t r ——热水水温,℃ K ——热水小时变化系数
当锅炉与水加热器或储水器连接时 ,热水自然循环压力 HZR ≥ (1.10~1.15)Hh时候,可以形成自然循环。否则采用机械循环。
8.4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3.6Qh G (1.10 ~ 1.20) im ir
G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蒸汽热焓, kJ/kg ——蒸气与冷水混合后的热水热焓,kJ/kg,=4.187 tr —— 蒸汽与冷水混合后的热水温度, ℃
tr
8.2 耗热量、热水量和热媒耗量的计算
8.2.3 热媒耗量计算
原水软化处理、原水稳定处理——离子交换法、除氧处理
8.1水质、水温及热水用水量定额
8.1.3 热水水质
水质应符合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对于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当洗衣房日用热水量(按60℃计算) 大于或等于10m3且原水总硬度(按碳酸盐硬度计)大于300mg/L时, 应进行水质软化处理;原水总硬度(按碳酸盐硬度计)为 150~300mg/L时,宜进行水质软化处理。 (2)当其它生活日用热水量(按60℃计算)大于或等于10m3且原 水总硬度(按碳酸盐硬度计)大于300mg/L时,宜进行水质软化或 稳定处理。 (3)经软化处理后的水质总硬度宜为:洗衣房用水50~100mg/L, 其它用水75~150mg/L。 (4)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中平均小时热水量大于50m3时,加热前原 水(或软化处理后的水)溶解氧含量不得超过5mg/L,二氧化碳不 得超过20mg/L,否则,应进行水的除气处理。
8.1水质、水温及热水用水量定额 8.1.2 热水水温 th t L Kr 100% 4 冷、热水比例计算 tr t L
K r ——热水混合系数
t L ——冷水水温,℃ t r ——热水温度, ℃
t h ——混合水水温, ℃
所需冷水量占混合水量的百分比
KL
K L 1 Kr
8.1.3 热水水质
8.4 热水管网的水力计算
8.4.1 第一循环管网的水力计算
1. 热媒为热水
热媒管网指连接锅炉与加热器的热媒(热水) 管道,也可以是连接热水锅炉与贮水器(热 水贮罐或热水箱)的热水管道 若热媒水为低温热水,则该热媒循环管路中的 供、回水管的管径按式(8.2.6)计算出热 媒耗量Gm,以管中流速v≯1.2m/s,每m管 长沿程水头损失控制在50Pa~100Pa
8.2.2 热水量计算
Qh Qr 1.163(t r t L ) r
Qr tr
——设计小时热水量,L/h ——设计热水温度, ℃ ——设计冷水温度, ℃
Qh ——设计小时耗热量,W
tL
r ——热水密度,kg/L
8.2 耗热量、热水量和热媒耗量的计算
8.2.3 热媒耗量计算
1 蒸汽直接加热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2 水加热器加热面积的计算
8.3.1 局部加热设备计算
Cr QZ F jr K t j
F jr ——水加热器的加热面积,m2 Qz ——制备热水所需的热量,按设计小时耗热量计算,W Cr ——传热系数,W/(m2 · ℃)
C tr
t
——水的比热, =4187J/(kg· ℃) ——热水水温,℃ b —— 卫生器具同时使 用百分数 ——冷水计算温度, ℃
8.2 耗热量、热水量和热媒耗量的计算
8.2.1 耗热量计算
3 设有集中热水供应的居住小区的设计耗热量
当公共建筑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与住宅的最大用水时时段一致时—— 按两者的设计小时耗热量迭加计算
——影响传热效率的系数,=0.6~0.8
Cr ——热损失系数,=1.10~1.15 t j——热媒与被加热水的计算温度差, ℃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1)容积式水加热器、 半容积式水加热器
8.3.1 局部加热设备计算
tmc , tmZ ——热媒的初温和终温, ℃ tc , t Z ——被加热水的初温和终温, ℃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加热设备盘管长度
8.3.1 局部加热设备计算
L
F jr
L D
——盘管长度,m ——盘管外径,m
D
F jr ——水加热器的传热面积,m2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8.3 热水加热及贮存设备的选择计算
8.3.2 集中热水供应加热及储热设备的选择计算
1 加热设备供热量的计算 Vr ( 1 )容积式水加热器或热 Qg Qh 1.163 (tr t L ) r 容积与其相当的水加热器、 T 热水机组的供热量
——有效储热容积系数,容积式=0.75,导流型容积式=0.85 ——设计小时耗热量持续时间,h,=2~4h ——热水温度, ℃,按设计水加热器出水温度或储水温度计算 设计小时耗热量时间内热媒的供热量——冷水温度, ℃ 设计小时耗热量前已储备的热量 ——热水密度,k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