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吐血整理题库

神经系统吐血整理题库

神经系统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有密切关系。

直径大→内阻小→局部电流大→传导速度快。

有髓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蛋白质在胞体合成,通过轴浆流动(axoplasmic flow),运输到神经末梢。

胞体对维持轴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十分重要,而胞体的蛋白质合成也受逆向轴浆流动的反馈控制。

轴浆运输顺向轴浆运输:快速:线粒体、分泌颗粒、递质囊泡、驱动蛋白;慢速:微丝、微管逆向轴浆运输:通过入胞作用被末梢摄取,如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动力蛋白等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特点:平时不易察觉,神经被切断后表现出来。

如将神经缝合,则所支配的肌肉内蛋白质合成加速,肌肉逐渐恢复。

例:脊髓灰质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肌肉萎缩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维持所支配的组织的正常代谢与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形态结构: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

作用:支持;修复与再生;免疫应答;物质代谢和营养;绝缘和屏蔽;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代谢重要的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经典的突触传递:分类: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某些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

包括去极化与超极化。

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局部膜的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超极化(抑制)EPSP & IPS系快突触后电位,发生迅速,持续时间短。

慢突触后电位特点与之相反。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潜伏期与时程都较长,不直接引起兴奋或抑制,但影响兴奋性,影响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膜的电位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

EPSP 总和达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轴突始段:是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并两个方向扩布,逆向扩布的动作电位将刷新神经元胞体的状态。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递质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Ca2+量。

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囊泡着位的有关蛋白,影响递质释放。

影响Ca2+内流量的因素:1)细胞外高Ca2+或低Mg2+增加Ca2+内流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强直后增强、习惯化、敏感化均可改变突触前膜的Ca2+内流量。

3)某些神经递质或调质可作用于突触前受体,影响Ca2+内流。

(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利血平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不能分解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3)影响受体的因素受体激动剂、拮抗剂1)受体上调或下调:受体上调:递质或激素↓→受体数量↑亲和力↑2)受体下调:递质或激素↑→受体数量↓亲和力↓受体下调机制:内化(internalization):受体进入细胞内,数量减少。

脱敏(desensitization):受体蛋白化学修饰,亲和力降低。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包括:强直后增强;习惯化和敏感化;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强直后增强: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现象。

持续60 s之久。

Ca2+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累→释放递质增多。

习惯化:当较为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重复刺激→ Ca2+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释放递质↓。

敏感化:重复性刺激(尤其是有害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Ca2+内流↑→释放递质↑。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少量Ca2+内流,轻度去极化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

大量Ca2+内流,比轻度去极化大的多非定向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主要在神经-平滑肌接头,神经-心肌接头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递质从曲张体释放→扩散到达平滑肌膜受体→平滑肌细胞产生效应。

曲张体:位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的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内有大量的小而致密的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去甲肾上腺素。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1.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 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3.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4. 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5.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电突触传递缝隙连接:细胞膜有间隔,每侧膜上整齐地排列多个“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蛋白质亚基包绕而成,颗粒中心是一条亲水性孔道,允许水、离子、氨基酸及其他小分子物质通过。

通道电阻低,局部电流可经过通道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

传递特点:双向性、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意义: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

第二节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递质的鉴定:①有递质的前体与酶系统;②递质贮存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能释放递质;③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失活方式;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调质:由神经元产生,也作用于特定的受体,但它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削弱递质的效应的化学物质递质和调质的分类胆碱类:乙酰胆碱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肽类: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阿片肽、脑-肠肽、血管紧张素Ⅱ、心房钠尿肽等递质的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递质的代谢:合成:肽类递质在胞体合成;经典递质在末梢合成。

贮存:在囊泡内。

也具有保护作用。

释放: Ca2+依赖性释放。

失活:重新吸收、酶的降解作用、扩散。

降解:酶的作用;特异的酶。

受体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激动剂: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拮抗剂: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突触前受体:存在于突触前膜的自身受体,负反馈控制递质释放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分布:(1) 周围神经系统: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纤维释放肽类);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支配骨骼肌的纤维(2) 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广泛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1.胆碱能受体:①毒蕈碱受体(M受体,阿托品):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②烟碱受体(N受体,筒箭毒碱):肌肉型烟碱受体(N2,十烃季铵) ;神经元型烟碱受体(N1,六烃季铵)2.去甲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dr)及其受体除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外,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A受体:α受体:分为α1、α2;β受体:分为β1、β2、β3与α受体结合(主要是α1受体):主要引起兴奋效应,小肠例外。

α2受体一般为突触前受体。

与β受体结合(主要是β2受体):主要引起抑制效应,心脏例外(β1受体)。

NA对α受体的作用较强;Adr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α1受体—酚妥拉明;α2受体—育亨宾;β受体—普萘洛尔(心得安)3.多巴胺及其受体多巴胺 (dopamine, DA) 受体分为D1、D2、D3、D4、D5五种4.5-羟色胺及其受体:5-HT受体分为5-HT1 ~ 5HT7七种。

5.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受体分为H1、H2、H3三种6.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GABA,甘氨酸谷氨酸受体(促离子型受体):KA受体,AMPA受体,NMDA受体GABA受体: (1) 促代谢型受体: GABA B受体(2) 促离子型受体: GABA A受体——是一种Cl-通道。

甘氨酸受体:与GABA A受体相似,也是一种Cl-通道。

可被士的宁(strychnine)阻断。

7.神经肽及其受体1) 速激肽:三种神经激肽受体:NK-1、NK-2、NK-32) 阿片肽:包括β-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三种阿片受体:μ、κ、δ3)下丘脑调节肽和神经垂体肽:下丘脑调节肽:9种;神经垂体肽: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4)脑肠肽8.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9.气体类递质:①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舒张因子(EDRF),气体分子,易透过细胞膜,激活鸟苷酸环化酶。

一氧化氮合酶可使精氨酸生成NO。

②一氧化碳第三节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较低级中枢控制的,由固定反射弧传导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大脑皮层控制的,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的反射。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单线式联系,如视网膜中央凹处,少见;2.辐散(传入)和聚合式(传出)联系3. 链锁状和环状联系链锁状联系(chain circuit):延迟兴奋时间,扩大作用范围。

环状联系(recurrent circuit):回返的冲动有抑制(负反馈),亦有兴奋(正反馈),后者可引起后发放(after discharge)。

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局部回路神经元:短轴突和无轴突的神经元不投射到远隔部位,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部起联系作用,数量大,分布广。

局部神经元回路: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1. 单向传播: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方向传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