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青春励志文章800字美丽的空想比不上踏实地做事,只要开始行动,就算再晚也不迟。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生青春励志文章,希望能够帮助你们!励志文章1:苦了青春,乐了人生我喜欢蜗牛,因为它执着;我崇拜竹子,因为它坚强;我敬佩蜜蜂,因为它勤劳;我呵护花朵,因为它无私奉献的品质。
它们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活力,升华了价值。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会有人认同,青春不努力,自己的人生也毫无意义,也许会有人认为可笑。
但我们应该知道,只有青春时期,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只有在活力四射的青春时期,才能创造出自己的命运与梦想,青春是每个人一生中奋斗的唯一筹码,只有磨砺了青春,才能实现人生的真谛。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经常对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不好好上学,或怎么来这干呢?我要是和你一样大,绝对不会来这的,只恨自己在这耗费了青春,虚度了自己的大好时光,没办法才在这干苦力的。
”我想,我所遇到的情况也会有一部分朋友也有相似的经历吧!那么,当我们在听到他们的抱怨时,是否又认真的想过自己呢?也许多年以后自己也会如他们一样,等到老了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自己把青春浪费了吗?要知道没有人能够彻底逃过青春苦难这一关。
青春不苦,人生注定无为。
一个人要想成功,其实有许多方式,但终归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在自己青春时期必先打好基础,努力奋斗。
曾经听一个成功人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使我受益匪浅。
他说:“大部分人在25到35岁之间便注定了他的一生,只有极少数人是过了35岁以后成功的。
”是啊!25岁之前,那是少年往成年转折,是学生时代向成人时代发展,是依赖父母向独立自主转折。
而35岁之后,有了家庭,要为家庭而活,急于挣钱养家,受到家庭的影响。
只有中间是自己独立的打大好青春时期也是自己的大好时光。
也是在这段时间学东西,吸收知识最好时期,也是执行力和活力充分的最佳时期,想要创造自己精彩人生,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心中的梦,为了留给子女一段佳话。
青春请不要虚度。
最近,常看到室友闷闷不乐,愁眉不展,结果一问才知道,正在为钱发愁。
他前几天在市里贷款买了房,正在为还房贷的事发愁,去年买了车,这又是房,一下子身上的压力不轻。
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底层员工来说:一个月四千左右的工资,根本就吃不消。
此时此刻的他早已不像以前的无忧无虑安享生活的他了,现在的他非常拮据,还在准备寻找挣外快的方法,他叹息说:现在挣个钱真难啊!挣钱的门道都让大老板们找到了,咱们这些打工的只能给他们打工了,工作累还挣得少。
听完他这番话,我深有体会,在内心反问自己,难道大老板天生就是注定的吗?不,他们也是奋斗出来的,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一定少不了当初的吃苦,如果该吃苦时选择安乐,他们也不会有如今的成就。
青春需要努力,需要逐梦更需要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打下基础。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鹰有的时候飞得比鸡还低,但鸡永远飞得没鹰高,做鹰做鸡只有自己做主。
鹰能有雄霸蓝天的本领,除了它们的天性外,也是它们幼时刻苦锻炼出来的。
只要怀念翱翔蓝天的梦想,不怕艰难的去吃苦,便一定会有所成就。
青春是活力四射,追梦的时刻,改变生活想要成为人生赢家,留给老时自己的怀念,使自己的人生有所价值。
我们要记住:苦了青春,乐了老年,乐了人生。
励志文章2:成功究竟是什么别人认为我成功吗?我认为自己成功吗?那么,究竟什么是成功?最容易想到的往往是发财、升官、出名。
这些只是成功的万个具象之一。
成功最直接的表现为“完成”或“达到”。
因为目标是自己的,同时对目标的评估也因人而异,不一而足。
因此,所谓成功,其实主要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估和看法;失败,则是别人对你的评估和看法。
自己认为成功了,就成功了;自己认为没有成功,就不成功。
这不是阿Q精神。
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别人总羡慕你的成功而自己总认为还不够成功,而有时候别人总以为你很失败,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充满快乐,自有一片宁静祥和的天空。
没有任何人敢规定,哪一种成功才算成功,哪一种成功不算成功。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道出成功的不唯一性。
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这样纷繁复杂,丰富多彩。
成功不是绝对的。
成功者常陷入“有得有失”的二难境地,陷入成功的相对性之中。
事业有成,家门不幸;家庭幸福,生意清淡;事业家庭双丰收,自己却体弱多病……克林顿曾贵为“天子”,也仍有头痛欲裂、狼狈不堪之事。
因此,《增广贤文》中所谓“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待我回头看,还有挑脚汉,路上遇乞儿,家中有剩饭”……这样的事想必每一个“成功者”都遇到过。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功?不成功?成功的相对性,使成功的评估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对此,人们很容易迷惘。
很多人一直争于追求别人所定义的成功,不是发自内心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才是决定自己成功的人。
唯有用自我的主见,去判断成功,享受成功,才是“真实”的。
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红字》的作者霍·桑曾列举出享受成功的五要素:品质单纯;具备勇气;公而忘私;热爱工作;心安理得。
尤其是“心安理得”,是享受成功绝对必备的因素。
“半夜敲门心不惊”,与其说是一种素质,不如说是一种境界,是成功的主观性。
关于成功,英国思想家赛克斯有一段经典论述:“成功没有秘诀。
成功是做你应该做的事情。
成功不是做你不应该做的事情。
”“成功并不限于你的生活中的某一个范围。
它包括你与旁人之间关系的所有方面:作为一个父亲或母亲,作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作为一个公民、邻居、工人以及所有其他种种。
”“成功并非指你的人格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所有部分:身体、心理、感情、精神等的发展相连的。
它是把整个的人做最善的利用。
”“成功是发现你最佳的才能、技巧和能力,并且把它们应用在对旁人做最有效的贡献的地方。
用郎费罗的话说,它是‘做你做得到的事情,并且做好你所做的任何事情’。
”“成功是把自己心力运用在你所爱做的工作上面。
它是指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
它需要你全神贯注于你生活中的主要目标。
”“它是把你现在的全部力量集中于你所热望完成的事情上。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成功因人而异,因时、因事而异。
成功是主观的,成功是多元的。
因此,目前国际公认的成功定义就是:实现自己有意义的既定目标。
励志文章3:在脚下多垫些砖头当年,A君大学毕业,正踌躇满志,准备在繁华都市干一番事业,却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工作。
在山区,A君日日面对着山区“不堪入目”的落后荒凉,常常想念那些留在城里的同窗,羡慕他们,憧憬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加入他们的行列。
A君整天思索着“跳槽”,琢磨怎么找个机会,换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拿一份优厚的工资。
于是,A君日日积极忙碌着调换工作的事情。
奔波中,他甚至对自己最爱的写作也没什么热情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是提不起兴趣。
时光匆匆,转眼两年过去了。
A君不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值一提,写作方面也没什么收获。
调动工作的事也没有结果,那些他看中的单位终究没有一个接纳他。
那些日子,A君相当迷惘,不知道自己的计划出了什么问题。
幸运的是,他的迷惘很快就拨云见日了。
那天,山里的小学开运动会。
在这个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极其贫乏的山区,学校的运动会实在是个不小的节日,前来观看的人像赶集一样涌向学校。
一时间,小小的操场四周挤满了人,人挤人,挤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环形人墙。
A君去晚了,他站在人墙后面,跷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的热闹。
A君环顾四周,他想找个缝隙挤进去,却看见一个矮小的男孩在一趟趟地搬砖头。
小男孩不断地从不远处搬来砖头,在厚厚的人墙后面,小男孩一块砖一块砖地耐心垒砌着自己的砖台。
A君莫名其妙地看着,那台子一层又一层加高,垒到半米高的时候,小男孩忽然跳上去--他看到比赛了!为垒这个台子,小男孩花了很长时间,虽然因此他错过了很多精彩的比赛,但他还是登上自己垒起的台子看到比赛了。
当他看见比赛时,那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又是多么的动人啊!一刹那,A君的心被震撼了--想要越过密密的人墙看到精彩的比赛,想要越过重重的阻挡得到满意的工作,就要在脚下多垫些砖头。
多么简单的事情啊!A君换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
其实,他有着不少优势,组织工作上很有能力,专业也很在行,还擅长写作。
从此,他不再东奔西走地寻找换工作的机会,而是满怀激情地投入日常的工作中。
他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很快便有了成效,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学能手。
百忙之中,A君仍不忘笔耕,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写出来。
后来,A君的名字频繁地见诸报刊,成了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而且他的著作也编辑出版了。
一时间,各种令人羡慕的荣誉纷纷落到他的头上。
终于,他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工作。
当人们的境遇不如意时,便习惯去找个理由,往往说是世道不公或者是命运不济。
其实没有理由,只有借口。
你看,同样的环境却有不同的人生。
环境总有优与劣,而不论环境怎样,总有人出人头地,同时又有人碌碌无为。
所以不要把自己境遇的不如意归咎于环境,关键在于你怎样面对环境,利用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
你利用好现有的条件了吗?不是机会不够多,而是你没有更好地利用机会。
有理想的人只要不辞辛苦,踏实地在自己脚下一块一块地垫“砖头”,总能够看到自己渴望的风景,摘到心中诱人的果实,达到自己的预期人生。
励志文章4:别把大学当回事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属于迷茫的一代,站在世纪的门槛眺望远方,不知何去何从。
美丽的大学校园演绎的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老师的口若悬河与学生的昏昏欲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会与社团的活动让我们麻木……社会的急剧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思潮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社会地位的失落与信仰的危机导致我们精神上的颓废。
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迷茫,越来越不快乐,从而越来越多的无奈,越来越多的叛逆。
大学曾经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没有接触到它时,在想像中,它具有神圣的光芒。
经过日夜的艰辛苦读,终于有一天,我们真正的走进了它,可以去亲身体验它,却发现它没有想像中美丽。
特别是当大学毕业将要走向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校园里学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派不上用场,我们开始怀疑大学,怎么跟自己原来想像中的不一样?!因此,走进大学,不再像高中那样目标明确和单纯,而成为迷茫的一族,不知何去何从。
大学与现实的差异在哪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看待?先以电脑为例来浅析一下这个问题。
电脑已经成了走向每一个工作岗位的通行证了。
在大学里必定要开设电脑课,老师告诉我们电脑的发展、数据编码的原理、WPS的使用方法等等。
在大学里我们跟着老师学这些东西,可是在工作中又有多少能用得上呢?依照目前大学的教育方法与老师的水平,能从中得到一个观念体系就不错了。
而作为学生,学得又是似懂非懂,要么学习了皮毛,要么学习了一部分,这些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踏进社会的资本。
想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依靠大学教育还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