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方剂学课件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方剂学课件中医诊断学---绪论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人是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因果联
系;局部与整体病理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一)司外揣内
从外知内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症 状 体 征
推测 人
内部
黑箱
病理本质
(二)见微知著
通过微小的变化, 明显、整体 可以测知整体的 情况
病 名
病是对该疾病全过 程的特点与规律所
作的概括和抽象
(三)辨证
中医学的一个特有的概念,是对疾病 过程中所处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 位、病性、病因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 理概括—致病因素、机体反应的综合
包括证名、证型、证候如下
痰热壅肺证 瘀阻脑络证 脾肾阳虚证 卫分证
将疾病当前阶段本质概

括成的诊断名称
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专著
诊法专著,最早以图示脉
论舌第一部专著
现存第一部论舌专著
诊病辨证重视病机
辨脉重视四诊合参
主张从外知内
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
记载了丰富的温热病诊疗经验,创立 卫气营血、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一)掌握理论 诊病方法和辨证思维,涉及阴阳五行、精神气化、
等基本理论。要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 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绪论
上篇
中篇
下篇
问望 舌 诊诊 诊
闻 诊
脉按八 诊诊纲
病 性
脏 腑
其 他
诊病 断历
辨辨 辨 证证 证Fra bibliotek思书 路写
与与
方要
法求
绪论
望、闻、问、切
分析 判断
诊 诊察 了解

辨证 辨病
治疗
诊断的概念:诊断就是通过多
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 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合病变 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 作出概括行判断。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中藏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察病指南 点点金、金镜录 伤寒金镜录 素问玄机原病式 脾胃论 儒门事亲 格致余论 温热论 温病条辨 温疫论


为四诊奠定基础
为诊断方法、辨证学的建立奠基础。
重视脉诊,提出寸口诊法
创“诊籍”,为后世病案奠基
开创辨证论治先河
论证、论脉、论防治十分精要
第一部脉学专著
诊 和不适(问诊) 收 集
病 候
状 )

症 状
到 的
病( 形病
资 体征:指客观能够检测出来的异
料 常征象(闻诊、望诊、切诊)
(二)诊病: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 判断疾病病种,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辨病
疟疾、痢疾、肺痈、 痫病、消渴滑胎、痛 经,麻疹、夏季热红 丝疔、乳疬、脓疱疮、 牛皮癣内痔、股骨骨 折、白喉等
察 舌 正常舌象——红舌黄苔


(四)因发知受
《伤寒溯源集》:“外感之邪,受本难知, 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发:知人在疾病中出现的全身反应, 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状态。
中医诊断的原则:
(一)整体审察
1.认识论上注意整体观念、相互联系
局部病变→影响全身; 精神刺激→气机及形体变化 脏腑病变→气血阴阳失常、精神活动改变 任何疾病→都有整体性变化 2.病情资料收集全面: 起因,病史,痛苦不适,各种病理改变 精神、饮食、睡眠、二便……习惯 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 3.分析全面,综合判断: 真—假 本质—现象 因—果 主要—次要 局部—整体 身体—环境 人之病—病之人
(二)不断实践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神、象等概念抽象,
真正理解需要临床实际观察、体会。病情千 变万化,需要临床锻炼积累经验。
(三)辩证思维
临床诊断,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 注意思维方法、思维形式的锻炼和修养。
小 结:
四方面内容:诊法;辨证;诊病;病案 四种诊法:
眼—望—神色形态,诊舌 耳、鼻——闻——听声音,嗅气味 口——问——问病史,问病情 手——切——脉诊,按诊
中医诊断学学科性质: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 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 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 学科。它是中医基础理论与 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 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骨 干课程。
论绪
主要内容 ---- 诊法 诊病 辨证 病案
基本原理 基本原则 发展简史
司外揣内 见微知著 以常衡变 因发知受
先辨病再辨证—— 先辨证再辨病——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能只辨证而忽 视辨病
(四)动静结合
动:疾病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证候变化; 静:疾病具有始终相对稳定的基本病理。
时代 公元五世纪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东汉
发 西晋 展 隋代 简 南宋 史 元朝
金元
明清
姓名 论著
淳于意 张仲景 华佗 王叔和 巢元方 施发 敖氏 杜清碧 刘完素 李杲 张从正 朱丹溪 叶天士 吴鞠通 吴又可
(二)四诊合参
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视觉—望 听觉—闻
言语—问 触觉—切

检查发 现病情
能 代 替
嗅觉—闻
四诊参合,难分先后:问—闻,望—— 问、闻,按——望、问诊察排出物——望色、 形,闻气,问感 觉。腹诊——望色泽、形状; 叩诊听声音;按诊知冷热、软硬;问喜恶。
现阶段主要矛盾----证
病----全过程本质
面部分候 面部脏腑分属图
独取寸口 寸口与脏腑相应
耳诊
耳廓脏腑反应点
舌诊
舌面脏腑部位分属图
目诊
眼的五轮分属
微小 局部
“生物全息”
(三)以常衡变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色脉变,揆度 奇恒,道在于一。”
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 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 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望面色 健康面色——失神面色

据候 辨证
证型 常见、典型
规范的证
证候
辨证:辨别证候,确定证名
运用 中医 理论
综合分析
四诊收集 的临床资
判断
料(症状
、体征等)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势
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神理 论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以 及发病、病机的理论等
(四)病案 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诊籍
病 情
+病 史
+诊 断
+治 疗
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司法的重要资料
整体审察 诊法合参 病症结合 动静结合
学习方法
(一)诊法
望诊---视觉观察---
病人全身及局部神色形 态和排泄物的形色质量
闻诊---听觉和嗅觉--- 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四 诊 问诊--语言交流--- 疾病的发生过程、现在症状
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 触觉 ----- 脉象和身体局部的变化
四 症状:指病人主观感觉到的痛苦
四个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因发知受 四个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结合 三个方法:熟悉理论;临床实践;辩证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