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转型发展心得体会
篇一: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一)
史无前例的壮举——讲述的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
按照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通知要求,各单位通过网站公告、微信公众号、书面通知等多种形式,号召职工积极收看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感受镜头中蕴含的浓浓首钢情。
纪录片尊重历史、再现历史,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幕幕难忘的瞬间,生动演绎了首钢人特有的精彩。
机电公司卫建平专门约了几个同事早早地坐在宿舍电视机前,提前锁定了中央电视台十频道。
'45分钟的节目,我们目不转睛从头看到尾。
纪录片真正把首钢的恢弘历史拍出来了,也把我们首钢人的气魄拍出来了。
'
卫建平说:'现在机电公司地处河北,每名职工都在摩拳擦掌,努力在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中创出首钢品牌。
' 首钢退休职工马立昆特意给总公司企业文化部(党委宣传部)打来电话,激动地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纪录片!我和家人一起从头看到尾,边看边给他们讲首钢的历史,虽然家里人已经听我讲了很多遍,但仍然喜欢听我讲。
'
园区管理部职工程国庆家有8人在首钢工作,是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我们一家几代人,亲身经历了首钢炼铁高炉生产发展的变迁;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工业化的光辉历程;见证了几代首钢人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看到电视镜头里的情景,程国庆有感而发,特作诗一首:'眼望荧屏泪双流,多少往事撼心头;百年首钢传奇史,铁水钢花铸千秋;顾全大局做奉献,抛家舍业解民忧;炉火虽灭心还热,首钢精神万古传'.
园区开发部职工冯尧刚说:'纪录片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是首钢人自己的故事,使人振奋,催人奋进。
我们要继承首钢人的光荣传统,努力多作贡献。
首钢大搬迁观后感(二)
大型电视纪录片《首钢大搬迁》在中央电视台十套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在首钢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最近几天,有关《首钢大搬迁》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成了职工们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话题。
今日本报特开辟'我看《首钢大搬迁》感想·感悟'栏目,欢迎大家抒真情、谈感受。
京唐公司张立新从广袤滩涂到十里钢城,从老首钢到新京唐,我们不仅实现了产品升级,更在全国钢铁业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年轻人,一定会继承发扬'敢为人先'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京唐公司段绍荣看了《首钢大搬迁》,我为能在首钢工作而感到骄傲。
首钢抓住了机遇,勇于担当,走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前列,今天面对钢铁市场'寒冬',只要我们弘扬首钢精神,同样能战胜前所未有的困难,再创新的辉煌。
股份公司廖世丹看《首钢大搬迁》感动很多,感触很多。
感动感触之余,反复想起不久前读过的一篇文章《总有一些凌驾于物质之上的意义被追寻》,幸福源于超越物质意义信念追寻,目标追寻,源于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涅槃重生、发展自信。
在当前企业为生存而竞争的关键时期,《首钢大搬迁》的播出,无疑是对在困难中坚守,在坚守中拼搏,在拼搏中奉献的首钢、首钢人再次注入了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动力。
京西重工谭中鸣通过观看纪录片,重温了首钢的历史和搬迁的艰辛。
作为首钢的
一员,我与首钢一起经历了挑战,通过参加转型发展>培训班,勇敢地站上了新的岗位,我愿意与首钢一起转型,一起努力,一起再创辉煌!时光飞逝,来首钢已经十二个年头了,工作单位和岗位不停变换,唯一不变的是我的首钢情怀。
期望首钢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实现再次腾飞。
通钢公司刘银婵我连续观看了《首钢大搬迁》,深受感动。
感动的是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首钢人以迎难而上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
回顾过去,
我们更加坚定了战胜困难,加快转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尽管当前的钢铁形势严峻,但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不能倒,我们要转变观念,挑战自我,群策群力挺身而出,在波涛汹涌的改革大潮中挺立潮头。
首钢财务公司年大伟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史诗,背后是首钢人还首都一片蓝天的一诺千金,是首钢人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豪情,是首钢人钢铁报国的不懈追求。
有多大的困难,就有多大的动力;有多大的挑战,就有多大的机遇。
从山到海,沧海变桑田,这是首钢的时代壮举,更是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经到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浪潮扑面而来,又一次的机遇与挑战悄然而至。
胸怀大志、无私无畏、奋斗不息的首钢人已经准备好。
我为身在这样一个时代而豪情万丈,我为自己是一名首钢人而无上荣光。
篇二: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五矿总经理何文波在首钢作的报告和讲话
近期,学习了五矿总经理何文波在首钢总公司的报告和讲话,他作为五矿的总经理,但谈钢铁比较多。
他主要结合他在宝钢工作的经验,谈了对钢铁发展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个人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重视战略定位与调整
一个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战略定位才有发展方向,而且战略定出来并不是一劳永逸、亘古不变了,还需要据时势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修正,才能适应变化,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在何总的讲话中,他谈到宝钢的转型规划是“从钢铁到材料,从制造到服务,从中国到全球,这是从20XX年定的走到现在”,“中间这条走了近30年了,还可以,第一条现在有些实际行动,这就是正在执行的,没有调整。
3年调整一次”。
这些对于宝钢——全国钢铁企业的龙头老大来说,时常修正自己的战略,而我们长钢公司的战略定位从“五五三一”的战略定位出来后,最近的两三年里没有听到有什么变化,而在企业内外部形势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战略调整不到位,这必然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个失去努力方向的企业,如何能激发出潜力和活力呢?
在钢铁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定位,职能层的定位,明确每个阶段,我们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才能引领上下同欲,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二、重视研发与培训
在何总的讲话中提到“每年宝钢的研发投入是60亿元,销售的2%在研发投入”;德国“技术工人3年每周5天,3天在工厂、2天在学校”;看企业的前景,看两个地方“一
个看实验室,一个看教育培训中心,这两个地方都是决定未来的”。
在我们**公司可能最不重视的就是这两个地方。
从去年开始,我们加大新产品试生产,但总体来说我们的研发投入比例还是很少。
还有培训,大部分培训只是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实际结合的培训少之又少,培训师的队伍更是缺少实践经验,是不是能够指导实践,还要大打问号。
从这方面来说,在别的企业非常重视的地方,而在我们却是最忽视地方,这也就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发展的这么难,发展的后劲不足的原因。
三、重视管控能力的提升
何总在讲话中提到了国企的管控力,说国企的“很多能力是不行”,“对管控能力是一种挑战”,“我们企业这么多的毛病,效率那么低,层次那么多,互相牵制走不动”。
这说明国企的通病是层次多,效率低。
**作为老牌的国企,通病更显得突出。
近两年来,我们的机关部门、职能部门、机关人员都在悄无声息地增加着,一个决策从制定到实施,可谓是历经“千回百转”,既要会知部门,又要会知领导,转来转去,时机流掉了,即使实施了,最佳的机会已经错失了,本来赚钱也变成了赔钱。
这样的管控水平,这样的效率,怎么能够把企业经营好?
我们一直在对标石横,但对标的结果却差强人意,差距
不但没有缩小,却一天天在扩大。
什么原因?除了很少的不可比的因素外,更大因素,可能还是和我们的管控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个两代人都工作生活在长钢的人,我非常热爱长钢,非常希望**能够在新领导的带领下尽快走出困境,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
20XX年1月15日
篇三: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
龙源期刊网
首钢老工业区全面调整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