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大纲-网络及其计算+2018版

教学大纲-网络及其计算+2018版

《网络及其计算》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ir calculations)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和体系结构,初步掌握数据通信、各层网络协议和网络互连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算法,获得较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及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开发、管理和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当前主流云计算平台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为进一步进行网络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要求完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的学习。

后续课程是数据库、基于WEB 的程序设计、网络编程等。

通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认知了计算机的构成,对计算机数据的流动能有清晰的概念;操作系统说清楚了系统进程调度关系;数据结构对网络协议各种算法的理解铺平了道路。

有了网络的全面概念后,对各种与网络相关的课程学习扫清了概念障碍。

三、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O1.系统、全面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构成,重点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O2.掌握应用层协议对网络应用的支撑原理
O3.掌握可靠数据传输原理、TCP协议对该原理的具体实现
O4.掌握网络环境下最佳路由计算原理、IP协议的实现
O5.以Ethernet为重点理解掌握链路层的工作原理
O6.了解当前成功的云计算平台的构成、工作原理
注:用“√”方式描述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C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C2.分组交换网络中的延迟,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模型
C3.万维网及HTTP协议,文件传输FTP协议,电子邮件系统及SMTP协议,域名服务DNS协议C4.网络功能的复用和分用,无连接传输层协议(UDP)
C5.可靠数据传输的工作原理
C6.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TCP)及其实现可靠数据传输
C7.TCP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原理
C8.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网际协议(IP)
C9.最短路由算法,分层次路由管理
C10.下一代网际协议IPv6协议,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CMP协议
C11.链路上的检错和纠错技术、多路访问技术、链路层编址和地址解析协议(ARP)
C12.CSMA/CD实现多路访问协议,以太网、集线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点对点协议(PPP)C13.当前成功云计算平台的构成
C14.上机验证网络协议数据传输过程
注:用“√”方式描述教学内容(知识模块或知识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五、课程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上机、习题课、课后作业。

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堂讲授
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安排一些自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合工程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电子教案,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2.上机验证
在讲授完基本网络协议后,安排4学时的上机实验。

目的是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抓取网络数据包,分析数据格式,更深入理解网络协议,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习题课及作业
(1)习题课: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及综合性的练习为主。

(2)学生应独立、按时完成课后作业,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依据。

六、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考核;
(2)上机:分两次进行,每次上机结束后都要由老师验收,酌情计平时成绩;
(3)出勤及课堂测验,以点名配合课堂提问算作平时成绩。

测验分两次进行,完成教学进程一半时进
行一次,后半进程完成后进行一次。

每次测验独立计分,计入平时成绩;
(4)期末考试。

参照《大连交通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按照试卷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占比
总成绩70%。

期末考试试卷要求有命题分析、分项试卷成绩分析。

成果形式作业本课堂验收考勤登记及
测验试卷
试卷
七、达成度评价方法
(一)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考核方式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及权重分配:
课程目标
考核方式及其对应课程目标的权重分配
作业上机出勤及课堂测验期末考试
O1 0.2 0.1 0.7
O2 0.2 0.1 0.7
O3 0.12 0.12 0.06 0.7
O4 0.12 0.12 0.06 0.7
O5 0.2 0.1 0.7
O6 0.2 0.1 0.7 注:若某项课程目标由单一考核方式支撑,则该考核方式权重为1;若某项课程目标由多个考核方式支撑,请根据各考核方式对该课程目标的贡献程度确定权重,各考核方式权重和为1。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公式:
(二)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评价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见第三节,本课程选择公式2。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计算公式1:
注: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权重可在课程总结中分配。

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计算公式2:
八、建议教材与参考书目
[1]《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James F.Kurose,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计算机网络(英文版第5版)》,塔嫩鲍姆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计算机网络(第6版)》,谢希仁,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计算机网络基础(第4版)》,李志球,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5]《计算机网络》,韩利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执笔人:
课程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
教学副院长:
制订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