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程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南京市某综合楼空调系统设计学生姓名:***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班级: 11级03班学号: *********指导教师:***2015年 5月1.工程概况该建筑为南京市某综合办公楼楼,共11层。
地下一层,地上十层,地下为停车厂、机房,地上一层为土地办证大厅,空间较大,五层有文体活动室,冷负荷较大,其余各层多为办公室,此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为17423㎡ , 其中空调面积9112㎡ ,高度46.8m 。
该建筑的主要功能为办公用。
2.设计内容2.1负荷计算2.1.1 通过外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 外围护结构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R c c t t AK Q -=•ττ (2-1-1) 式中 K ——屋面或外墙传热系数W/( m 2·℃);A ——屋面或外墙面积。
)(τc t ——屋面的逐时冷负荷计算温度,℃;R t ——室内计算温度。
2.1.2外窗日射得热冷负荷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形成的冷负荷,按下式计算:ττn z g c J X AX Q =•)( (2-1-2)式中 g X ——窗的构造修正系数。
z X ——内遮阳系数。
τn J ——计算时刻下透过有内遮阳设施窗玻璃太阳辐射的冷负荷强度,W/m 2。
2.1.3 外玻璃窗逐时传热形成的冷负荷外窗传热形成的冷负荷,按下式计算:)()()(R c c t t aAK Q -=•ττ (2-1-3)式中 a ——窗框修正系数;K ——窗玻璃的传热系数,;)(τc t ——计算时刻下的冷负荷温度。
2.1.4通过内围护结构传热形成的冷负荷相邻空间有发热量时内围护结构传热冷负荷,下式计算[4]:)()()(R c c t t AK Q -=•ττ (2-1-4)式中 K ——内墙或内门传热系数;A ——内墙或内门面积,;)(τc t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R t ——室内计算温度。
2.1.5 照明得热冷负荷照明得热冷负荷形成的冷负荷,下式计算:T NX n Q -=ττ12.1 (2-1-5)式中 1n ——同时使用系数,可取0.6-0.8;N ——灯具的安装功率;T X -τ——从开灯时刻算起到计算时刻的持续时间的灯具散热冷负荷系数。
2.1.6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计算时刻冷负荷,可按下式计算:ϕϕττn q X nq Q l T s +=- (2-1-6)式中 n ——计算时刻空调区内的总人数; ϕ——群集系数;s q ——一名成年男子小时显热散热量;l q ——一名成年男子小时显热散热量;T X -τ——从人员进入空调区的时刻算起到计算时刻人体显热散热的冷负荷系数。
2.1.7新风负荷夏季,空调新风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c o o o r Q M i i =- (2-1-7)式中 Q c.o ——夏季新风冷负荷,kW ;M o ——新风量,kg/s ;i o ——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 i r ——室外空气的焓值,kJ/kg 。
该综合楼建筑新风量的计算方法采用稳态计算,新风机组送风状态点的处理状态为处理到室内等焓状态。
2.2空调系统的确定2.2.1空调水系统的选取空调水系统指由冷冻机房送入空调末端的水路系统,包括输送管道,水泵等。
空调水系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有以下几种划分形式:(1) 按水压特性划分,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
(2) 按冷、热水管道的设置方式划分,可分为双管制系统、三管制系统和四管制系统。
(3) 按末端设备的水流程划分,可分为同程式系统和异程式系统。
(4) 按水量特性划分,可分为定水量系统和变水量系统。
(5) 按水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和热水系统。
本设计的办公建筑,设计的水系统,按以上划分属于:开式、两管制、同程式、定水量水系统。
2.2.2空调风系统的选取空调系统的划分原则1、能保证室内要求的参数,即在设计条件下和运行条件下均能保证达到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净化等要求。
2、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综合起来较为经济。
3、尽量减少一个系统内的各房间相互不利的影响;4、尽量减少风管长度和风管重叠,便于施工、管理和测试。
5、系统应与建筑物分区一致。
6、各房间或区的设计参数值和热湿比相接近污染物相同,可以划分成一个全空气系统。
对于定风量单风道系统,还要求工作时间一致,负荷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系统种类本设计办公建筑,主要设计新风系统,每一层都设一台新风机组,吊顶安装,新风独立送入房间。
2.3送风状态及送风量的确定送风量的计算(1) 确定夏季室内空气状态点N。
根据夏季室内温度tN=26℃,相对湿度ψ=50%的要求,确定室内状态点N,并查i-d图得到,室内焓值iN ,含湿量dN。
(2) 做热湿比线ε。
根据计算出的室内冷负荷LQ,湿负荷S,计算热湿比ε=LQ/S,再通过N点做热湿比线ε。
(3) 确定送风状态点O。
本系统拟采用露点送风空气处理设备, 以空气处理到90%的机器露点与热湿比线相交,此点即为送风状态点O。
(4) 计算系统的总风量G.根据热平衡和湿平衡,可得G=Q/(hR -hs)2.4风系统设计计算系统和设备布置、风管材料、各送排风点的位置和风量均已确定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假定流速法,其计算和方法如下:1.、绘制通风或空调系统轴测图,对个管段进行编号;2、确定合理的空气流速;3、根据各风管的风量和选择的流速确定个管段的断面尺寸,计算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4、并联管路的阻力平衡;5、计算系统的总阻力。
风机的选取由下列两个参数决定:P f=K pΔP(2-4-1)L f=K p L (2-4-2) 式中P f——风机的风压,Pa;L f——风机的风量,m³/h;K p——风机附加系数,一般的送排风系统Kp=1.15,除尘系统K p=1.20;K l——风量附加系数,一般的送排风系统K l=1.1,除尘系统K l=1.15;ΔP——系统的总阻力,Pa;L——系统的总风量,m³/h。
2.5水系统的设计计算冷冻水系统设计冷冻水系统设计主要是根据空调机组和空气末端设备的冷量来确定所需要的水流量,然后根据合适的水流速度,来选择水管管径。
1)水环路阻力损失的计算由于水系统垂直异程,水平异程,选择第12层的最不利供回水环路进行水力计算。
绘制该环路的轴测图,标出各段编号、长度、流量、管径,列表计算沿程和局部损失,以用于决定所需水泵的扬程。
2)水环路水力平衡计算由水环路阻力损失计算结果,本设计计算各层环路之间(与最远不利环路)的水力平衡,各层环路是并联的,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层与层之间的水平管环路的不平衡率较大,均大于15%。
水力失调的原因主要是管路布置形式是异程造成的。
冷凝水管路的设计冷凝水管路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 风机盘管凝结水盘的泄水支管坡度,不宜小于0.01。
其它水平支干管,沿水流方向,应保持不小于0.002的坡度,且不允许有积水部位。
如受条件限制,无坡度敷设时,管内流速不得小于0.25m/s。
2)冷凝水管道宜采用聚氯乙烯塑料管或镀锌钢管,不宜采用焊接钢管。
3)冷凝水立管的顶部,应设计通向大气的透气管。
4)设计和布置冷凝水管路时,必须认真考虑定期冲洗的可能性。
5) 闭式系统的热水和冷水管路的每个最高点,应设排气装置。
为了拆装检修,在排气装置前应加装一个阀门。
为避免排气装置漏水,排气管最好接至水池或室外。
6)一般情况下,每1kW的冷负荷每小时产生约0.4kg左右的冷凝水;在潜热负荷较高时,每1kW冷负荷每小时产生0.8kg冷凝水。
冷凝水管径按下表选取:表6-3 冷凝水水管管径2.6制冷机房的设计空气调节用人工冷源制冷方式的选择,根据建筑物用途、所需制冷及冷水温度以及电源、水源和热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民用建筑应采用氟利昂压缩式或溴化锂吸收式制冷;2)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宜采用氟利昂或氨压缩约定缩式制冷;3)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考虑备用,并应与空气调节负荷变化情况及运行调节要求相适应;4)制冷量是580~1750kW的制冷机房,当选用活塞式或螺杆式制冷机时,其台数不宜少于两台;5)大型制冷机房,当选用制冷量大于或等于1160kW的一台或多台离心式制冷机时宜同时设置一台或两台制冷量较小的离心式,活塞式或螺杆式等压缩式制冷机;6)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按热泵特环工况应用;7)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量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3.总体安排和进度1.毕业实习 3.0周2.资料查询、英文文献翻译 2.0周3.冷、热负荷计算 2.0周4.比较、确定方案 0.5周5.空调设备选择计算 1.0周6.空调系统布置 1.0周7.水力计算 1.0周8.空调机房设计 1.0周9.施工图绘制 3.0周10.毕业设计说明书编写、整理 1.5周11.准备答辩 1.0周4.资料查阅1.《空气调节设计手册》198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空气调节》第三版1994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赵荣义主编3. 《供热工程》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工业通风》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供暖通风设计手册》198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陆耀庆主编6. 《高层建筑空调与节能》1995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钱以明主编7. 《高层民用建筑空调设计》199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潘云刚主编8. 《空调用制冷技术》198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颜启森主编9.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国标GB50019-2013)10. 《采暖与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国标GBJ114-88)1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国标GB50243-2002)12. 《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国标GB50189-2005)12. 《空调负荷实用计算方法》第一版1989年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单寄平主编13. 《空调与制冷技术手册》第二版1999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陈沛霖等编14. 《蓄冷技术和蓄热电锅炉在空调中的应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吴喜平编著15.《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0116.通风、空调及制冷设备产品样本导师签字: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