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动物维生素缺乏症

第五章 动物维生素缺乏症


二.维生素E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从化学结构来看, 有8种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醇,统称VE,都具有 VE的活性。浅黄色粘油性,溶于酒精和脂肪 溶剂,不溶于水,对酸、热稳定,而暴露于 氧、紫外线、碱、铁盐和铅盐下容易破坏。 具有抗棉籽油、玉米油、 花生油、芝麻油等。 谷物的胚芽、许多绿色植物、肉、奶油、 奶、蛋等。
功能(2) 5. VE与硒有协同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 物酶(GSH-Px)的组成成分,在机体内VE主 要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成水合过氧化物, 而GSH-Px则是将已产生的水合物迅速分解成 醇和水,所以VE是防止过氧化物生成的第一 道防线,而含硒的GSH-Px是第二道防线,协 同作用很强。 6.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

临床症状

猪:神经症状,头侧弯,步态摇晃,后躯不 稳或呈半麻痹状。视觉和听觉减弱并出现夜 盲、干眼病和角膜软化。妊娠母猪早产、胎 儿被吸收和干尸化。
鸡:爪、喙、鸡冠色淡,腿趾无力,甚至趾 爪皱缩,步态不稳或不能站立,用尾支地, 产蛋减少及蛋的孵化率降低。

临床症状

狗:视力障碍,神经症状,骨骼变形,腹泻 且粪便带血。 毛皮兽:早期母狐、貂性周期紊乱,最早出 现头向后仰,易受惊,腹泻,粪呈水样且混 有大量黏液和血液。 人:眼球干燥,黄昏时视物不清,夜盲症, 严重者发生角膜角化和溃疡;皮肤粗糙、多 磷屑,毛发干枯,易继发感染。
1.视觉障碍:夜盲和干眼 2.生长发育迟滞和皮肤病变:皮肤干燥,脱屑,皮炎, 脱毛。 3.骨塑形异常:VA缺,成骨细胞活性增高,导致骨皮质 内钙盐沉积过度,软骨内骨的生长和造形破坏。 4.繁殖机能障碍:胚胎生长发育受阻、不孕、早产等。
5.神经机能紊乱:颅骨发育不全,脑受挤压,中枢及外 周神经障碍,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惊厥、瘫痪等
二.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


1.长期单一使用配合饲料,不补加青绿饲料或 VA; 2. 饲料收割、加工、贮存不当及存放过久发生 变质; 3.幼龄动物,不能从饲料中摄取胡萝卜素; 4. 机体对VA或胡萝卜素的吸收、转化、贮存、 利用发生障碍。 5.可消化蛋白、矿物质、维生素等的长期缺乏 和不足。 6. 对VA的需要量增多:妊娠、哺乳和生长期。
第一节 概论
一. 命名 1.按发现的先后顺序命名:如VA、VB1、 VB2、VC、VD、VE等; 2.按其特有的生理功能或治疗作用命名:如 抗干眼病维生素、抗癞皮病维生素、抗坏 血酸等; 3.按其化学结构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 核黄素等。
二. 特点
1.
存在于天然食物中,除了其本身形式,还 有可被机体利用的前体化合物形式(维生素 原 provitamin); 2. 调控体内代谢过程,但非机体结构成分, 也不提供能量; 3. 一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合成量太少(VD和 反刍动物B族除外),必须由食物提供; 4. 机体只需少量即可满足生理需要,但必不 可少。
角钙化醇,calciferol )
(麦
动物性食品:胆固醇 7-脱氢胆固醇(皮肤) V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 )
其中VD3要比VD2的活性强。
(二)生理功能及代谢:
1.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重吸收、调节血液中 钙、磷的最适当比例; 2.使血中Ca、P向骨质生长部位沉着形成新骨, 从而利于骨骼的生长与更新; 3.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并提高骨骼的坚韧度。 代谢:VitD3 → 25-OH-VitD3(肝)→ 1,25-(OH)2-VitD3 (肾) → 储存(脂 肪组织 ),主要由胆汁排泄。
1922年-V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V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VE首次用于治疗脑软化及肌肉营养不良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辅酶Q10被发现。 1969年-体内超级抗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V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三. 维生素缺乏的原因:




1. 摄入不足:饲料中供给不足或挑食、偏 食。 2. 机体吸收利用降低:胆汁分泌受限,影 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 维生素需要量增高:妊娠、哺乳、生长 发育期;长期高热、慢性消耗性疾患等。 4. 存在抗维生素物质:双羟香豆素拮抗VK, 生蛋清中含抗生物素蛋白等。
第二节 维生素A缺乏和过多症
一. 概述 VA,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指所有具有 视黄醇(retinol)生物活性的物质,即动物 性食物中的视黄醇(VA1)、脱氢视黄醇 (VA2)、视黄醛(retinal)、视黄酸 (retinoic acid)等。溶于脂肪,不溶于水, 不会从尿液中排出。耐热,但高温下易被氧 化。植物中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可在机体 内转变为VA,贮存于肝脏中。
死亡率升高。
犬、猫:倦怠,牙龈充血、出血、水肿,
跛行,全身敏感,喜卧,骨发育障碍,瘫 痪,生长缓慢,难产等。
儿童:烦燥易怒,食欲不振,皮肤瘙痒、
干燥粗糙,疲倦,毛发干枯易脱,肌肉痛, 口角开裂出血,婴儿囱门膨出。
第三节 其它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或过多症
一.维生素D
(一)维生素D原:
植物性食品:麦角固醇 太阳照射 VD2
(三)VD缺乏症 1.佝偻病 2.骨质软化症(骨软病) 3.骨质疏松症:容易骨折 4.龋齿,甲状腺肿大 5.手足痉挛症 (血清钙水平降低时可引起, 表现为肌肉痉挛,小腿抽筋、惊厥等)
(四)VD过多症
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多尿、烦渴、发热;血清钙 磷增高,以至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 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 中毒后立即停服VD、限制Ca摄入,促 进钙排出。可用EDTA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三.维生素K缺乏症
V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天然和人工合 成VK的总称。存在于食物中的称VK1,猪肝、 黄豆和绿叶食物如( 苜蓿和菠菜 )中含量 丰富。机体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称VK2,二者 均为脂溶性,在肠道吸收,需有胆盐及胰 腺酶参与。人工合成的有VK3和VK4,均为 水溶性。
(一)VK缺乏原因
1.饲料中存在拮抗VK的物质:如双香豆素,
功能。
3.对抗血管平滑肌痉挛,消除组胺、肾上腺
素及乙酰胆碱引起的血管舒缩功能紊乱。
(三)VK缺乏症
动物缺乏表现感觉过敏,贫血,厌食, 衰弱和凝血时间延长,血液凝固不良。有的 病例会引起胆汁缺乏、胆结石、梗塞性黄疸 病、腹泻等。婴幼儿会出现溶血性贫血。
(四)诊断
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的测定。
(五)维生素过多症 维生素K的过多将造成血栓。

(一)功能(1):
1.
抗氧化作用:VE可以防止不饱和脂肪酸受 过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和细胞内部结构的完 整,防止某些酶和细胞内部成分遭到破坏。 2.促进蛋白质更新合成。 3.可以清除体内脂肪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 起到抗衰老作用。 4.维持正常生殖功能:缺乏时动物精子生成 减少,雌性繁殖力下降。
6.免疫防御机能下降:破坏上皮组织完整性,减弱白细 胞吞噬活性。
不同动物的临床症状

牛:流泪、夜盲、角膜炎、角膜混浊、结膜 炎,甚至双目失明;呼吸道炎症、腹泻、流 产、肾脏的退行性变化和泌尿生殖器官的炎 症,甚至发生尿结石。 羊:与牛相似,乏困无力,运动失调,头颈 部肌肉震颤,并呈阵缩性痉挛。病羊侧卧, 瞳孔失去对光的反应能力。
1.眼部症状检查:角膜干燥、溃疡、角化。 2.血浆和肝脏VA含量测定。 3.视觉暗适应能力测定。
七.防治
1.注意保持日粮的全价性,尤其是VA和胡萝
卜素的含量,妊娠和泌乳母畜应增加含量。
2.发病动物补充VA制剂和富含VA的鱼肝油。
八.VA过多症(中毒)

1.大剂量VA可致急、慢性毒性及致畸毒性。
三.VA的生理功能 1.维持正常视觉:参与视网膜视紫质的合成与 再生,维持正常暗适应能力。 2.维持上皮的正常生长与分化,控制其恶变。 3.促进生长发育和骨骼塑形: 促进糖蛋白生物 合成及骨细胞分化。 4.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 5.抗氧化作用:可以去除自由基 6.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四. VA缺乏的症状
四. 维生素缺乏的过程
维生素缺乏 组织中含量降低 动用储存 生化代谢变化 酶系统活性下降 中间代谢产物堆积 生
理功能减退病理损害临床症状
五. 维生素过多
1.
脂溶性维生素因不溶于水,从尿液中排 出量较少,易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
2.
水溶性维生素常以原形从尿中排出体外, 几乎无毒性,但非生理剂量时也可能有不良 作用。
(三) VE过多症
1.引起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如与雌激素 合用,还将引发血栓性静脉炎及肺栓塞; 2.高血压、视力障碍、乳腺肿大,并可使糖 尿病和心绞痛患病明显增加; 3.头痛、恶心、胃痉挛、腹痛、腹泻、极度 疲乏; 4.免疫功能下降和内分泌失调等。

使用VE注意事项: 不可静脉注射:造成血清肌酸酶活性增 高,尿肌酸排泄量增多,可能会引起肌肉 乏力,急性死亡。


五. 实验室检测
主要包括血液和肝脏中的VA及胡萝卜素 含量的测定以及脱落细胞计数。 1. 血液中VA含量:100μg/L降至50μg/L;
2. 肝脏VA和胡萝卜素的含量:60μg/g和4μg/g 降至2μg/g和0.5μg/g。
3.脱落细胞计数:2~3个增高到11~16多。
六.诊断
第五章 维生素缺乏症
目前已知的维生素有20多种,分为脂溶 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的包括VA 、VD 、 V E 和 V K 等;水溶性的包括VC、VB1、 VB2、VB3、VB6、VB12、叶酸、泛酸、生 物素、胆碱和烟酸等。
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能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 就是后来的V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即VC。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碘治疗甲状腺肿。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为维生素命名“维他命”。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与缺乏某种维生素有关。 1916年-V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V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