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提供了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包括水稻的种植和小龙虾的养殖,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的选择;(2)水稻栽种;(3)种植水草;(4)虾苗的投放;(5)投喂;(6)成虾捕捞、幼虾补投和亲虾留存;(7)稻田管理;(8)排水和收割水稻;本技术通过田间的改造,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得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完成稻虾共生的模式,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达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
权利要求书1.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包括水稻的种植和小龙虾的养殖,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的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地势低保水性好,周围无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涝,土壤肥沃而不淤的稻田,对稻田的田埂进行加高加固,沿稻田周围开挖环形养虾沟,使田埂的高度高出稻田平面1-1.5m,埂宽为1.5-2m,坡度45-55度,环形养虾沟内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设有防逃装置,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高度为60cm的钙塑板或石棉瓦围栏,下端埋入土中20cm。
(2)水稻栽种: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能茁壮生长以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6月上旬在中央水稻种植区进行插秧移栽,移栽密度为60*60cm,一亩4000株左右,水位保持在5-10cm;秧苗栽插后2-3周,水稻进入分蘖前期,控制中央稻田的水位在15-20cm,在此水位基础上根据株高逐渐提高水位,但以水位不能淹没心叶为准,在水稻拔节孕穗期,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45cm-50cm;在水稻灌浆成熟期时,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55-80cm;(3)种植水草:在养虾沟中种植易乐藻和轮叶黑藻,覆盖率在25%-30%,田埂内侧四周种植水花生;养虾沟中注水,加水40-50cm深,随着易乐藻长高直到水位加至高于田面15-20cm;(4)虾苗的投放:投放时,养虾沟水位不高于中央稻田的种植区,使虾苗全部进入围沟中;按每亩投放12000-16000尾1.2-1.5cm的虾苗至养虾沟内,虾苗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附肢齐全,放虾苗时对虾苗进行消毒,放入4%的淡盐水中浸泡5分钟;(5)投喂:放养3天后开始投喂,采用小龙虾专用饲料进行喂养,每天投放一次,每次的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2%;温度高于20度时在上午和下午各投放一次,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1.5%;(6)成虾捕捞、幼虾补投和亲虾留存:成虾捕捞:通过地笼进行成虾捕捞,第一次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第二次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至9月底结束;幼虾补投:第一次捕捞结束后,每亩补放3-4cm幼虾2000-3000尾;亲虾留存:第二次捕捞期间,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15kg;(7)稻田管理:施肥:化肥总量每亩施纯氮肥12-15kg、磷肥6-7kg、钾肥8-10kg,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追肥: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追返青分蘖肥,在孕穗期施用孕穗肥;水稻虫病害防治;(8)排水和收割水稻:稻田排水时应将稻田的水位快速降至田面5-10cm,然后缓慢排水,最后使养虾沟里的水水位保持在10-15cm,即可收割水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龙虾的专用饲料的蛋白的含量在25%-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田改造完成后,在养虾沟内注水、施肥,肥料为每亩20-30kg生物有机肥。
技术说明书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食的需求量也日趋增加,尤其是对小龙虾的热爱只增不减;小龙虾繁殖快、养殖周期短,同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很高,广泛存在于我国淡水中;然而水体污染严重,导致野生小龙虾的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同时,野生资源的过量捕捞和落后的人工养殖技术,引起种质资源的退化和产量的降低。
水稻种植在我国面积广泛,生态种植养殖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得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所以,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成为整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内容1.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包括水稻的种植和小龙虾的养殖,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的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地势低保水性好,周围无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涝,土壤肥沃而不淤的稻田,对稻田的田埂进行加高加固,沿稻田周围开挖环形养虾沟,使田埂的高度高出稻田平面1-1.5m,埂宽为1.5-2m,坡度45-55度,环形养虾沟内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设有防逃装置,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高度为60cm的钙塑板或石棉瓦围栏,下端埋入土中20cm。
(2)水稻栽种: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能茁壮生长以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6月上旬在中央水稻种植区进行插秧移栽,移栽密度为60*60cm,一亩4000株左右,水位保持在5-10cm;秧苗栽插后2-3周,水稻进入分蘖前期,控制中央稻田的水位在15-20cm,在此水位基础上根据株高逐渐提高水位,但以水位不能淹没心叶为准,在水稻拔节孕穗期,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45cm-50cm;在水稻灌浆成熟期时,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55-80cm;(3)种植水草:在养虾沟中种植易乐藻和轮叶黑藻,覆盖率在25%-30%,田埂内侧四周种植水花生;养虾沟中注水,加水40-50cm深,随着易乐藻长高直到水位加至高于田面15-20cm;(4)虾苗的投放:投放时,养虾沟水位不高于中央稻田的种植区,使虾苗全部进入围沟中;按每亩投放12000-16000尾1.2-1.5cm的虾苗至养虾沟内,虾苗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附肢齐全,放虾苗时对虾苗进行消毒,放入4%的淡盐水中浸泡5分钟;(5)投喂:放养3天后开始投喂,采用小龙虾专用饲料进行喂养,每天投放一次,每次的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2%;温度高于20度时在上午和下午各投放一次,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1.5%;(6)成虾捕捞、幼虾补投和亲虾留存:成虾捕捞:通过地笼进行成虾捕捞,第一次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第二次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至9月底结束;幼虾补投:第一次捕捞结束后,每亩补放3-4cm幼虾2000-3000尾;亲虾留存:第二次捕捞期间,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15kg;(7)稻田管理:施肥:化肥总量每亩施纯氮肥12-15kg、磷肥6-7kg、钾肥8-10kg,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追肥: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追返青分蘖肥,在孕穗期施用孕穗肥;水稻虫病害防治;(8)排水和收割水稻:稻田排水时应将稻田的水位快速降至田面5-10cm,然后缓慢排水,最后使养虾沟里的水水位保持在10-15cm,即可收割水稻。
进一步地,所述小龙虾的专用饲料的蛋白的含量在25%-30%。
进一步地,所述稻田改造完成后,在养虾沟内注水、施肥,肥料为每亩20-30kg生物有机肥。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田间的改造,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得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完成稻虾共生的模式,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达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2.实施例1:一种稻虾共养的方法,包括水稻的种植和小龙虾的养殖,包括以下步骤:(1)稻田的选择:选择水源充足,地势低保水性好,周围无污染,旱季不干涸、雨季不淹涝,土壤肥沃而不淤的稻田,对稻田的田埂进行加高加固,沿稻田周围开挖环形养虾沟,使田埂的高度高出稻田平面1-1.5m,埂宽为1.5-2m,坡度45-55度,环形养虾沟内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和排水口分别设有防逃装置,在稻田四周田埂上用高度为60cm的钙塑板或石棉瓦围栏,下端埋入土中20cm。
(2)水稻栽种: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能茁壮生长以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6月上旬在中央水稻种植区进行插秧移栽,移栽密度为60*60cm,一亩4000株左右,水位保持在5-10cm;秧苗栽插后2-3周,水稻进入分蘖前期,控制中央稻田的水位在15-20cm,在此水位基础上根据株高逐渐提高水位,但以水位不能淹没心叶为准,在水稻拔节孕穗期,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45cm-50cm;在水稻灌浆成熟期时,保持中央稻田的水位在55-80cm;(3)种植水草:在养虾沟中种植易乐藻和轮叶黑藻,覆盖率在25%-30%,田埂内侧四周种植水花生;养虾沟中注水,加水40-50cm深,随着易乐藻长高直到水位加至高于田面15-20cm;(4)虾苗的投放:投放时,养虾沟水位不高于中央稻田的种植区,使虾苗全部进入围沟中;按每亩投放12000-16000尾1.2-1.5cm的虾苗至养虾沟内,虾苗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强、附肢齐全,放虾苗时对虾苗进行消毒,放入4%的淡盐水中浸泡5分钟;(5)投喂:放养3天后开始投喂,采用小龙虾专用饲料进行喂养,每天投放一次,每次的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2%;温度高于20度时在上午和下午各投放一次,投放量为虾体总重量的1.5%;(6)成虾捕捞、幼虾补投和亲虾留存:成虾捕捞:通过地笼进行成虾捕捞,第一次捕捞时间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上旬结束;第二次捕捞时间从8月上旬至9月底结束;幼虾补投:第一次捕捞结束后,每亩补放3-4cm幼虾2000-3000尾;亲虾留存:第二次捕捞期间,前期捕大留小,后期捕小留大,亲虾存田量每亩不少于15kg;(7)稻田管理:施肥:化肥总量每亩施纯氮肥12-15kg、磷肥6-7kg、钾肥8-10kg,严禁使用对小龙虾有害的化肥;追肥:在水稻返青分蘖期施用追返青分蘖肥,在孕穗期施用孕穗肥;水稻虫病害防治;(8)排水和收割水稻:稻田排水时应将稻田的水位快速降至田面5-10cm,然后缓慢排水,最后使养虾沟里的水水位保持在10-15cm,即可收割水稻。
本技术通过田间的改造,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得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完成稻虾共生的模式,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达到互惠互利,良性循环;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水资源的利用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都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