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法条:第四十二条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二十日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
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十条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一、行政处罚的时效1.起止时间:从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期限:行为在2 年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治安管理处罚是6个月,税收处罚是5年)。
第37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
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
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
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根据行政处罚法,行政处罚的程序可分为两类:一般程序与简易程序。
一般程序是行政处罚普遍适用的程序,它包含三个环节:“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与“送达”。
其中需要主要的要点可参阅下表。
调查取证做出决定送达1、一般程序: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
2、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取证方法主要是抽样取证和登记保存。
3、决定由行政机关负责人作出,。
第33条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1、所谓简易程序就是当场作出处罚决定的程序。
2、适用条件:对公民处以50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10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3、特点:(1)当场作出处罚决定。
(2)调查人员可以少于两人。
(3)处罚决定由调查人员做出。
其他程序要件与一般程序并无不同:表明身份、填写书面处罚决定书、罚缴分离、接受当事人辩或申诉4、当场作出处罚决定绝对不意味着当场收缴罚款。
第四十二条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一)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提出;(二)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三)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四)听证由行政机关制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五)当事人可以亲自参加听证,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六)举行听证时,调查人员提出当事人的事实、证据和行政处罚建议;当事人进行申辩和质证;(七)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查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1、听证程序并非独立的处罚程序,而是一般处罚程序中的调查取证环节.2、适用围与条件:(1)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的罚款(2)当事人要求注意:行政拘留不适用听证程序;吊销许可证或执照当事人可以申请听证,但暂扣许可证或执照当事人不能申请听证;吊销许可证与执照并不区分企业或个人。
3、特点:(1)当事人不承担听证费用;(2)原则上公开进行;(3)主持人为非本案调查机关;(4)可以委托代理人;(5)处罚决定可以不依据听证笔录!(与行政许可听证比较)第46条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
除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当场收缴的罚款外,做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
银行应当收受罚款,并将罚款直接上缴国库。
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重点法条:第十七条行政复议机关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本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本法规定,但是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前款规定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三十一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六十日的除外。
(除外的意思就是其他法律上直接规定了复议期限少于60天的从其规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行政复议程序作为案件(知道/应当知道该行为)/当时)申请5日决定受理督促责令/直接审理名以上复议人员审理重大复杂案件可以听证审理决定案情复杂的经负责人批准再延长30日▲一般期限,申请行政复议的一般期限为60日,即应当知道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之,超过这个期限即视为放弃申请复议权。
▲特殊期限:是指单行法律、法规对申请复议期限的特别规定,复议法采取“就长不就短”的原则,超过60天的适用特别规定。
▲转送期限:自接到复议申请之日起7日,转送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并告知申请人。
▲对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或不予答复的起诉期限:自收到不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复议期限满之日起15日提出行政诉讼。
▲复议申请送达被申请人期限:自受理之日起7日送达被申请人或第三人。
▲被申请人提交答辩和提交证据、依据的期限:自收到申请书副本10日提交。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第五十六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复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立案。
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复议机关不受理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不作出复议决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
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提出。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第六十二条人民法院判决撤销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重新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
第六十三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没有制作或者没有送达法律文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只要能证明行政行为存在,并在法定期限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立案。
第六十四条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六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容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起诉期限。
第四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第六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提起诉讼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提出。
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不属于其自身的原因耽误起诉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起诉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1)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案件:行政机关的一般作为期限为两个月,起诉期限从申请两个月之后起算,但紧急状况下除外。
(2)当事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容的,起诉期限从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起算,但涉及不动产的从行为作出之日起不得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不(1)当事人直接起诉的,起诉时间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2)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3)行政诉讼的最长保护期:涉及不动产的为20年;涉及行政行为的为5年,最长保护期自行为作出之日起计算,而此类案件的起诉期限则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计算。
二、立案登记制(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一律接收起诉状,之后再分情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并在七日决定是否立案。
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
裁定书应当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行政诉讼司法解释》第五十三条人民法院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接收起诉状。
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决定是否立案;七日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第五十五条依照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状容和材料是否完备以及是否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
起诉状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
在指定期限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