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农村聚餐引起霍乱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摘要] 目的分析霍乱暴发疫情发生原因、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疫情流行趋势与预防控制策略,为今后实施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聚餐人员和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追踪调查,采集病例与聚餐者大便(或肛拭子)、剩余食品、疫点环境样本进行霍乱弧菌分离培养,用生化反应、血清分型进行菌种鉴定。
结果追踪调查聚餐者和密切接触者747人,采样检测503人,检出O139霍乱弧菌阳性6例,其中4例病例检出O139霍乱弧菌3例,检出健康带菌者3例;检测疫点环境与食物样本93份,其中生活污水检出O139霍乱弧菌阳性1份,剩余食物和甲鱼销售点甲鱼样本未检出霍乱弧菌。
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
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该次疫情是1起农村聚餐引起的O139霍乱暴发疫情,其原因可能为聚餐时使用了被霍乱弧菌污染的甲鱼、且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交叉污染所致。
加强甲鱼等海、水产品检疫和养殖场所的消毒,完善农村大型聚餐活动的监管,是当前预防农村O139霍乱暴发疫情发生的有效措施。
2012年6月7日上午9时,邵阳县CDC接到该县人民医院电话报告:医院收治1名剧烈腹泻患者,大便标本经霍乱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为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初步诊断为“疑似霍乱”病例。
2012-06,邵阳市邵阳县罗城乡发生1起农村丧事聚餐引起的食源性O139霍乱暴发疫情,共4人发病(实验室确诊3例,临床诊断1例),检出健康带菌者3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可疑食物为宴席中使用的甲鱼。
疫情发生后,引起了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通过科学、规范、扎实有效的应急处置,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
现将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根据设宴者提供就餐者名单展开快速地毯式摸排与追踪,对所有作者单位:1湖南省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邵阳422000)2.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者简介:刘涛(1973-),女, 湖南洞口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讯作者:肖善良,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流行病预防医学研究聚餐人员、食用带回宴席剩菜者和密切接触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格,逐项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登记与采样;病例资料来源于病例个案调查、邵阳县人民医院住院记录与检测资料。
1.2 诊断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的霍乱诊断标准WS289-2008和《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
1.3 检验方法对病例大便(或肛拭子)和外环境样本,直接或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后用4号琼脂平板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进行系统的生化鉴定、试管凝集试验、生物学分型检验,进行O139群霍乱弧菌判定。
1.4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2.1 基本情况邵阳县罗城乡位于邵阳县东部,属丘陵地形亚热带气候,辖17个行政村20314人,东临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南、西、北分别与本县五丰铺镇、郦家坪镇、诸甲亭乡接壤,境内有S317省道贯穿东西,交通便利,距县城41公里。
事发地雷公村202户780人,常住人口400余人,该自然村落卫生状况一般,村民均饮用自来水,水源为山泉水,有喝生水习惯。
当地有红白喜事在家置办宴席,分菜带回家食用的风俗习惯,且宴席置办处于无监管状态。
2012年5月28日当地村民颜某因突发脑梗塞死亡,在家举办丧事,6月3日早上出葬约350人参加聚餐。
该村既往无霍乱等重大传染病发生记录。
2.2.1 疫情发现与报告2012年6月7日上午9时,邵阳县CDC接到该县人民医院电话报告:医院收治1例剧烈腹泻患者,大便标本经霍乱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为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初步诊断为“疑似霍乱”病例。
接报后市、县两级CDC立即组织了流病、检验、消毒等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处理。
患者唐某,男,76岁,农民,邵阳县郦家坪镇流源村杨家组人。
6月6日中午12点左右出现剧烈腹泻伴呕吐,近3h内腹泻无法计数,后至大便失禁,为米泔样便,不带粘液和血性,无里急后重感,无腹痛。
呕吐物先是胃内容物,后为水样物,无血液。
下午3时许在村卫生室治疗,经输液、消炎(使用土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无好转,病情加重,出现脸色苍白、脱水、乏力,下午6时急送镇卫生院,经常规补液抗菌等治疗病情仍无好转,于当晚12时由县120急救中心接至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仍呕、泻不止,伴腓肠肌疼痛等。
6月7日8时县人民医院诊断为“疑似霍乱”病例,6月9日8时病原学检测确诊为O139霍乱病例,初步判定为一起O139霍乱暴发疫情,并进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报告。
至6月9日上午10时,共发现类似病例4人,经采集大便标本3例病例细菌培养分离到O139群霍乱弧菌。
4人除参加6月3日早上丧宴或食用宴席剩菜外,均无外出史,家中亦无外来人员。
2.2.2 首发病例调查刘某,男,67岁,农民,邵阳县罗城乡长塘村坳业塘组人。
6月6日早晨出现轻微腹泻2次,下午3时许出现频繁水样腹泻,腹泻达每小时数十次,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呕吐十余次,伴腓肠肌痉挛,四肢乏力,在当地村卫生室消炎治疗无好转,于6月7日下午4时转邵阳县人民医院住院隔离治疗。
6月9日8时病原学检测确诊为O139霍乱病例。
经补液纠酸、抗菌、对症等治疗,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大便培养检测未检出霍乱弧菌,于14日出院。
患者家庭环境卫生一般,家中饮用水为一露天井水,喝开水,无吃生冷食物习惯,家中只有刘某与其妻在家,无外出史,未接触过类似腹泻病例,无外来人员来访,居住地周围无类似病例。
6月3日早上参加丧宴后带剩菜回家并放入冰箱,剩菜中甲鱼由其一人食用,其余菜与妻子同食,剩菜于6月4日晚上吃完,其妻未发病,大便连续3次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
2.3 流行病学特征2.3.1 流行强度通过摸底排查,参与6月3日早上聚餐者以及曾食用带回家的剩菜者共350人,发现感染者7例(感染率为2.00%),未参加丧宴聚餐者和未食用剩菜未发病。
病例4例(确诊3例、临床诊断1例),罹患率为1.14%;带菌者3例,带菌率为0.86%。
4例病例中重型3例,轻型1例,临床症状表现相似,均为突起频繁或剧烈腹泻,水样或米泔样便,无腹痛,无里急后重,不发热,伴有呕吐2例,无死亡病例和二代病例。
2.3.2 时间分布发病时间集中在6月6~7日,最早发现时间是6月6日早上,中午、晚上各1例,最晚发病时间为6月7日早晨1例,最短潜伏期约72h,最长潜伏期96h。
2.3.3 地区分布7名感染者分布在3个地级市,邵阳市邵阳县5例、衡阳市祁东县1例、娄底市娄星区1例。
其中4例病例分别分布于邵阳县罗城乡雷公村、长塘村、郦家坪镇流源村,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石梅村。
3例带菌者分布于邵阳县罗城乡雷公村、大塘村,娄底市娄星区乐坪街道月塘小区。
2.3.4 人群分布7例感染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职业为农民。
其中4例病例男性3例,女性1例;病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53岁,平均年龄67岁。
3例带菌者男性2例、女性1例,最大年龄60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0岁。
2.4 卫生学调查2.4.1 食物来源调查丧事自5月28日至6月2日晚上菜肴未使用过甲鱼,仅6月3日早餐使用了甲鱼,6月3日早餐菜谱为三鲜汤、东坡肉、鸡腿、鸡爪、甲鱼、鸡蛋、红枣、猪肚、鱼、东坡肉。
甲鱼来自邵阳市三眼井市场海、水产品批发部,从广州市黄沙水产品市场及杭州市水产品市场购进。
其他食物原料为自家提供或在当地采购。
2.4.2 食物加工调查12名厨师和帮厨人员为邻村人,均为无证从业人员,身体状况自述无异常。
加工场地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无防蝇、防尘、防鼠设施,所用厨具裸露放置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盛装熟食与食物原料的容器不分,切菜加工过程中砧板、厨具未清洗又接着加工其他菜肴。
6月2日晚把6月3日早餐所食用的菜清洗、切好或煮熟后放入原盛菜盆中,6月3日早上加配料后未回锅加热便供村民食用。
2.4.3 饮用水调查丧事期间饮用桶装水,加工用水为山泉水引至密封式水塔的自来水,水样经邵阳县CDC检测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5 实验室检验结果检测大便或肛拭子503人,检出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6人(病例3人、带菌者3人),检出率为1.19%;采集剩余食物、疫点疫区水体、医院排污水、与丧宴不同批次甲鱼等样本93份,检出O139霍乱弧菌1份,为衡阳市祁东县病例家1份未经消毒处理的生活污水。
2.6 预防控制措施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霍乱疫情应急处置指挥部,紧急拨出专项经费;市CDC流病、检验专家立即赶到邵阳县,召开疫情会商会并深入现场调查指导防控工作。
对聚餐人员波及到的地市及时通报,开展地区间勾通与合作,联合开展追踪调查。
对疫点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本着“早、小、严、实”的原则,采取边调查、边采样、边服药、边消毒、边宣传的形式全面开展应急处置。
患者和带菌者分别在当地医疗条件较好的县、市级人民医院严格隔离治疗,派出市级医疗专家组参与救治患者,并配备专职医生、护士,确定专人负责,对患者实行24h监护。
对食用丧宴食物暴露人员及病例密切接触者747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医学观察5d,诺氟沙星胶囊(≥18岁)或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甲干混悬剂(<18岁)口服进行预防服药。
销毁可疑食物,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消毒水井19口,厕所357个,外环境52100平方米,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
加强了疫区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管理。
2.7 处置效果评估6月19日,4名患者和3例带菌者经补液和抗生素治疗后均停止腹泻,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采便培养阴性,达到解除隔离标准解除隔离。
全面落实了疫点、疫区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后,经过7d最长潜伏期观察,疫区无新增霍乱病例,环境水、饮用水、生活医院污水等外环境标本未检出霍乱弧菌。
于6月20解除疫区(点)封锁终止霍乱疫情应急反应,确定本起霍乱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不扩散、不蔓延,不出现二代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目标。
3 讨论3.1 甲鱼是疫情传播的主要媒介本次O139霍乱疫情中的所有患者和带菌者均有同一聚餐史或食用聚餐剩菜史,而未食用聚餐食物者未感染, 提示本起疫情的发生为一次同源食源型暴发。
现场调查发现所有感染者在发病前均食用过丧宴上的甲鱼,未食甲鱼者未发病,由于病例潜伏期达72h,未能采集到具有代表性的剩余食物样品,在甲鱼批发部非同批次甲鱼样本中也未检出霍乱弧菌,邵阳市近几年报告的O139霍乱疫情主要跟集体聚餐有关,聚餐食物中都有甲鱼等海水产品[1];湖南省2002-2009年常规外环境及食品监测结果显示,水产品霍乱弧菌检出阳性率为0.57%,其中甲鱼和装甲鱼容器样阳性标本占83.41%[2];2010、2012年邵阳市CDC水产品监测在甲鱼标本中也检出了O139群霍乱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