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人教版生物复习练习题: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Word版含解析

[新题培优练][基础达标]1.(2019·云南昆明高三摸底调研)为解决某市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解析:选B。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中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2.(2019·湖北沙市中学高三模拟)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K”表示)逐渐变为B(以“K”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解析:选A。

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 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

3.(2020·高考预测)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植物总种数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数/平方米) 20 18 10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 000 900 200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解析:选C。

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他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表格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4.某地一场大火毁灭了所有植被,后来人工栽种了若干红松幼苗,最终形成了红松阔叶混交林。

研究小组每年下半年对该阔叶混交林的下层草本和灌木进行部分随机清除,测得的全年阔叶混交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群落B.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丰富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C.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人工清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竞争优势解析:选B。

根据题干信息,该演替是火灾后的植被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经历较短时间后将会形成成熟群落;人工干预是导致阔叶混交林下半年草本与灌木叶面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阔叶混交林中高地与低地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红松阔叶混交林中,由于清除了林下草本和灌木,使红松幼苗处于竞争优势。

5.(2019·江西赣州信丰月考)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如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种)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 草丛34 0 02 针叶林52 12 13 针、阔叶混交林67 24 174 常绿阔叶林106 31 16A.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B.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C.该地能恢复到第4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解析:选C。

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因此,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简单,丰富度低;表中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地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研究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研究小组在每一采样点采取分层定量采集B.鞘翅目为该地区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与农药的使用有关D.蔬菜地较适合土壤动物的生活解析:选D。

通过坐标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土壤的采集地点,纵坐标表示各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在三个取样点中,5年蔬菜地与10年蔬菜地相比,两个取样地的物种都为5种,其中弹尾目都为优势种,但10年蔬菜地中动物的总数量远大于5年蔬菜地,而大田中物种只有3种,不太适宜土壤动物生活。

上述取样过程中有个体数的统计,应为等量取样,但并没有体现是否分层取样,在图示中也无法判定农药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7.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一定相同解析:选C。

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结构不一定相同。

8.(2019·宁夏银川兴庆期末)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选D。

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实验可用于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对于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辨的小动物不可忽略不计,可用目测估计法,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利用了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9.(2019·江苏盐城期末)下图是某地沙丘中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示沙丘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引起上述群落演替的环境因素最可能是该地区雨水增多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所有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D.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不同与植物对光、肥、水等的生长需求不同有关解析:选C。

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故A正确;植物类群的增加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不同地区、不同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影响生长的因素不同,干旱地区植被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故B、D正确;演替中优势种的数量会增加,而劣势种数量一般会减少甚至消失,故C 错误。

10.(2019·湖北当阳二中月考)如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的种群数量变化,其数量最多时曾达到________只。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1935年后的10年间,人类对猞猁毛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________左右。

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解析:(1)曲线A表示的是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因为雪兔的数量要多于猞猁的数量,猞猁为捕食者,雪兔数量最多时是140 000只左右。

(2)猞猁以雪兔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从图中反映出的情况看,雪兔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是捕食者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雪兔的食物增加。

(3)大量捕杀猞猁后雪兔的数量急剧上升,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它们的食物减少,所以雪兔的数量也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4)在1890~1935年期间,该生态系统中雪兔的K值为60 000只左右,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答案:(1)雪兔140 000(2)捕食①可食的植物增加②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3)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4)60 000只晚于11.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

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

请回答下列问题: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的替代顺序冰川退去后的裸地苔藓→草本植物→柳树赤杨云杉、铁杉第9年第18年第35~50年第80~100年土壤的pH 7.9~8.0 7.2 6.5 5 4.8(1)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填写演替类型)。

(2)由表分析,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填生物名称)有关。

(3)赤杨定居后,一些固氮微生物侵入赤杨根部,形成根瘤。

这些固氮微生物从赤杨根部获得营养,同时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离子形式。

固氮微生物与赤杨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据此分析,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表分析,从冰碛层上的优势种替代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发展变化是生物与环境间定向________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