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老书法字体演变

古老书法字体演变

象形字「象形字」是根据东西的形状和特徵,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来的文字,例如「木」、「山」、「手」、「龟」。

「木」是指有枝干的植物,原写做「」,「」表示树枝,「」表示树根,「l」是树干,因为强调树根的重要性,因此後来写成「木」。

「山」字是根据山的形状造成的,山是由许多高低不同的山峰组合而成的,中国人自古习惯以「叁」代表多数,因此山字就由「」变化成「山」。

「手」是按照手的样子画出来的,本来写作「」,上面是五个手指头,垂下的直线表示手掌和手腕,後来为了书写的方便,就写成「手」。

而「龟」字,看起来好像很难写,其实是根据乌龟外形侧面的四只脚和硬壳,用简单的线条画成的,由「」演变成「龟」,不但不难写,其实是很有趣。

字母文字与象形文字比较起来,各自的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字母文字的一个显著的历史特性就是不断演生出新的文字语言。

以腓尼基字母为源头,形成了拉丁、阿拉伯、斯拉夫等几种主要字母,又以这几种字母为基础,各自产生了几种或十几种字母文字。

这一方面给当时历史条件下还没有文字语言的国家民族提供了创立文字语言的方便;但另一方面,由于字母文字表意的疆硬性,所造文字与人类自身发展的轨迹毫无关联,也就必然失去了文字表言达意的丰富内涵,这是字母文字天生的弱点。

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即华夏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后两种文字虽然夭折得很早,却留下了字母文字。

唯有华夏汉字,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到甲骨文阶段,已日臻完善,初具“六书”之功,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就使得汉字或神形,如“牛”、“羊”,视字如见物;或可意,如刀口上加一点为“刃”,或比合现意,如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或意音相辅、形声相成,如“河”,取水之意,读“可”之音;或建类一首同意相授,如“老”、“考”,部首同属,互转注释,才有了“先考”、“寿考”之词;或依声托事,假借引申,如“果”,像果之在木上,引托成副词,“如果”、果然“等是也......汉字的内涵与外延是如此之深之广之蓄,使汉语与用几十个字母符号机械地与事物毫无内在联系地进行字母组合所形成的语言文字相比,岂止迥乎不同,实有天壤之别。

读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如吮仙露,似饮琼浆,除了汉字形、声、义兼备之外,还与汉字的洗炼、准确、生动、明快、博采、典雅有关。

这也是汉字具有历史的永恒的生命力的内在源泉。

日本历史上借汉字的楷书、草书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且近代的拉丁化也近200年,但至今仍要使用很大一部分常用汉字;南朝鲜文字也使用一定数量的汉字,这都是真正感悟到了汉字不朽真谛的明智体现。

汉字优于字母文字的地方太多太多,如汉字饱满社会性、蓄含哲理,字母文字则呆板刻意;汉字经人类考验的历史最长,只需近6000个字左右就能表达清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且创造新词以适应新的发展随意入时,词汇无穷无尽,西文则动辄须用几十万个字母组合(单字)才能表述,且创造新词生硬不易;汉字简约,表达同样的内容,汉文简洁精短,西文繁杂冗长;汉字结构优美大方,其书法自古至今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奇葩......之所以汉字与字母文字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归根结蒂到一点,就是因为汉字源于自然、源于社会,经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滔沙成理顺章而成,是高度科学化、逻辑化、理性化、社会化的“活质”文字;字母文字则因由字母符号进行”游戏”组合而成,完全割断了文字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联系,随着文字的发展,虽然也有了字根、字首、字尾,历史上也不断通过字母的细微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字来(这实际上很不利于人类的民族融合与进步),却永远也改变不了其毫无生机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死质”文字。

这就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

埃及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

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先祖,大约是四千多年前(商代时)使用过的最古老的文字,它刻于龟甲或是兽骨之上,是已失传的文字。

发现这种甲骨文字是近代的事,距今才一百多年,因此研究它的时间并不长。

说甲骨文,那就要说说殷墟: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

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

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

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

形声字占25%左右。

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

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

先秦书法——石鼓文石鼓凡十,每鼓约径三尺余,今存北平旧国子监大成门左右,鼓面所刻之文,为周朝之大篆,即史籀所作者也。

鼓于李唐时始为人知,初在陈仓,散弃于野。

郑余庆置于凤翔孔子庙中,而亡其一。

北宋时,向传师求于民间,乃得之。

韩愈、苏轼等,谓为周宣王大狩所作,而董逌、程大昌诸人,则断为周成王时之物。

又有谓此鼓不出于秦前,又有创为宇文周时之说。

论断纷纷,殆如聚讼。

欧阳修所见,已仅四百六十五字。

后人所见,字数愈少,有仅见二百七十二字者。

清阮元重刻于杭州府学,王昶就家藏本,参考宋拓暨诸家摹本,补释阙文,共得四百六十四字。

盖鼓文莫备于此亦。

石鼓文即是刻在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石鼓共十个,每块各刻四言诗一首,文字则刻于四周,内容多记狩猎之事,故又称「猎碣」。

近代考证,认为它是战国时期的秦物。

石在唐初被发现,后经历代辗转,原有700多字,现已仅存200多字,其中一石文字全无。

石鼓之数凡十,高约三尺,直径二尺余,本是「碣」,唐人不识,看它长的像圆鼓,便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名字。

但书体尚古,极为难解。

《石鼓文》字势雄强浑厚,朴茂自然。

用笔匀圆挺拔:结体已趋方正;章法行列均衡、疏朗。

它是秦系文字继承西周书法特点的划时代的优秀作品。

历代书家、名人赞誉和临摹者甚多。

苏轼在他的《石鼓歌》中说:“上迫轩(轩辕黄帝)颌(仓颉)相唯诺,下揖冰(李阳冰)斯(李斯)同筘鞧”。

意思就是,黄帝时期造字的仓颉对它也得表示称赞、尊敬。

历史上的篆书名家,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就是从石鼓文中培育出来的小学生。

后来的小篆,即是由这种文字脱化而来。

发展:三代传世之刻石,以石鼓文最着。

据说其文词有诗经之遗风,书体则如「铁索金绳,龙腾鼎跃」,当奉为石刻之祖,诚为至言。

欧阳修又称「其字古而有法」,并不难明白石鼓文的美丽。

大篆周宣王之时,有太史名籀,通于群籍,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颁诸小学,复保氏之职。

时人以是书之成,出自籀手,遂名之曰《籀文》,或称《籀篇》,即大篆也。

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文字。

周宣王时的《史籀(zhòu)篇》就是用大篆书写的儿童识字课本,因此大篆也叫籀文。

因为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

小篆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

所以很多人都传说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草创了小篆。

和大篆相比,小篆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字体长方,笔划均匀,每个字大小一样,又整齐又漂亮。

秦始皇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隶书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隶书的形成使文字从随物体形状描书的字符,变成由一些平直笔划所组成的简单字符,这种改变大大地提高了书写的速度。

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

楷书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著隶书的笔意。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就是范本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