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业学院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日处理小麦200吨粉厂工艺流程设计姓名曾令鹏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粮食工程课程谷物加工工程指导教师黄学林2012年 5 月23 日目录一、前言 (3)(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依据 (3)二、工艺流程分析 (3)(一)、麦路流程分析 (4)(二)、粉路流程分析 (5)三、设备选型分析及参数确定 (5)(一)、原料接收的方法与设施 (5)(二)、麦路设备的计算选用 (5)(三)、粉路设备的计算选用 (6)(四)、仓的设计与计算 (11)四、风网组合分析 (11)五、参考文献 (12)六、附图 (13)(一)、工艺设备明细表 (13)(二)、流量平衡表 (14)(三)、工艺流程图 (15)一、前言(一)、设计目的1、目的: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算、绘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等的技能;培养粮食加工的基本工程素质。
2、任务与内容:粉厂工艺流程设计(图)、工艺设备明细表、粉厂工艺流程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依据1、生产规模:日处理小麦200吨;2、原料主要特性:[产地]湖北;[品种]硬麦;[水分]:14%;[含杂总量]:2.1%(其中:沙石含量0.15%,异种粮粒含量3.8%);[小麦容重]760克/升。
3、成品种类与规格:[产品类别]通用面粉;[加工精度]以国标高筋面粉为主,[出粉率]72%(通用面粉66%,次粉6%)。
4、物料垂直提升方式:麦间升运,粉间风运。
5、清理后的净麦质量要求:含杂总量≤1.0%;其中含矿物质≤0.5%;不完善粒≤8.0%。
二、工艺流程分析本设计采用三筛两打二去石一精选,两次润麦的麦路流程工艺;粉路采用轻研细分制粉法。
(一)、麦路流程分析原料→下粮坑→初清筛→计量→毛麦仓→振动筛→头道去石机→精选机→磁选→头道打麦机→平面回转筛→头道着水机→润麦仓→二道去石机→磁选→二道打麦机→平面回转筛→二道着水机→净麦仓→计量秤→磁选→入磨【工艺说明】:考虑到原粮状况,来料含杂总量为 2.1%(其中:沙石含量0.15%,异种粮粒含量3.8%)。
清理后的净麦要达到国标要求,含杂总量≤1.0%;其中含矿物质≤0.5%;不完善粒≤8.0%。
1、因毛麦含各类杂质,特别大杂质含量较多,头道筛宜选用振动筛。
面粉厂中振动筛去杂效率:除小杂85~95%;除大中杂100%;除轻杂100%。
为满足设计要求,打麦前只须采用一道筛理。
2、因二、三道筛所筛理物料中,大杂含量较少,所以选用除小杂效率较高的平面回转筛。
3、为保证净麦中不得含有石子,进而保证粉路设备的运行安全,保证面粉质量,本设计采用两道去石,即毛麦去石和光麦去石。
4、为保证良好的打麦效果,保障设备运行安全,本设计工艺流程先去石、磁选后打麦,打麦后设筛理工序,采用两道打麦,毛麦轻打和湿麦重达。
5、为保证良好的面粉品质,必须保障合适的润麦水分和润麦时间。
考虑到原粮状况,来料为硬麦,含水量14%,硬麦的最佳入磨水分为15.5~17.5%。
本设计采用两次润麦,第一次润麦时间24~32h,着水量3~5%;第二次润麦时间45~60min,着水量0.1~0.5%。
(二)、粉路流程分析根据原料与成品要求,采用工艺技术较先进的轻研细分制粉法。
具体工艺为4B、9M、2S、2T、4P,先清后渣。
1、考虑到原粮状况,硬麦皮层薄脆性大,碾磨时易碎,所以应尽量减少剥刮力,皮磨用齿辊,心磨、渣磨、尾磨均用光辊。
2、皮磨系统道数为4~5道,一般软麦设5道,硬麦设4道。
原粮为硬麦,本设计采用4道皮磨,3B、4B之后分粗细。
3、渣磨系统道数为1~3道,一般软麦设3道,硬麦设2道。
原粮为硬麦,本设计采用2道渣磨。
尾磨系统道数为1~2道,本设计采用2道尾磨。
4、心磨系统道数为7~9道,考虑到原粮状况与产品质量,原粮为硬麦,胚乳结构强度大,碾磨动耗大,产品为通用高筋粉。
为保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本设计采用9道心磨。
5、清粉系统道数为1~5道,一般采用3~4道。
考虑到原粮状况,硬麦皮层薄脆性大,碾磨时易碎,来料麸星含量高,为加强吸麸作用,保证面粉的等级要求,本设计采用4道清粉。
6、根据以上粉路流程分析绘制流量平衡表。
三、设备选型分析及参数确定(一)、原料接收的方法与设施1、根据设计依据,采用下粮坑接收原料。
下粮坑采用斜斗型(截面为直角三角形),尺寸取3×2.2×3(长×宽×高,m),倾角45º,容量为8吨,吸风量2400 m³/h.为保证安全,在卸粮坑上面设铁栅栏。
(二)、麦路设备的计算选用毛谷流量:Q=200t/d,即8.4t/h;麦路清理工序的生产能力:Q q=Q=8.4 t/h;1、初清筛TSCY.50型圆筒初清筛的产量为10t/h,选用一台。
吸风量800 m³/h.2、自动秤CJ.50×1/2型机械定量自动秤产量为8~12t/h,选用一台。
3、斗式提升机TDTG.30/11型斗式提升机产量8~18 t/h,选用13台。
技术参数:采用顺向进料,畚斗带线速1.2-1.9m/s,畚斗带张紧行程200mm;采用深型畚斗,畚斗规格110×90,畚斗间距200mm,吸风量600 m³/h.4、振动筛TQLZ.100×2型振动筛产量8~20 t/h,选用一台。
技术参数:筛面尺寸100×100(长×宽,cm),第一层筛面筛孔φ7.0,第二层Δ3.5,筛面倾角6°;电机转速920r/min,风量4000~4400m³/h.5、平面回转筛TQLM.125型平面回转筛产量7~10 t/h,选用两台。
技术参数:筛面尺寸150×125(长×宽,cm),第一层筛面筛孔φ7.0,第二层Δ3.5,筛面倾角8°;电机转速400r/min,风量2400m³/h.6、去石机TQSF.80型分级去石机产量为7~9 t/h,选用两台。
技术参数:筛面倾角7~9°;电机转速950r/min,风量6400m³/h.7、精选机FJXZ.63×27型碟片滚筒精选机产量为4~5 t/h,选用两台。
技术参数:吸风量900 m³/h.8、磁选器TCXT.25型筒式磁选器产量为8~10 t/h,选用两台。
技术参数:磁场强度≥2000GS.9、打麦机FDMW.40×150型卧式打麦机产量为8~10 t/h,选用一台。
技术参数:取出并肩泥块率≥70%,灰分降低率≥0.05%,吸风量600 m³/h。
FDMZ.53×120a型卧式打麦机产量为8~10 t/h,选用一台。
技术参数:取出并肩泥块率≥70%,灰分降低率≥0.05%,吸风量600 m³/h.。
10、着水机SJH32×210型着水混合机产量为8~12 t/h,选用一台。
技术参数:主轴转速90r/min,着水量4~5%。
SJM.2×4型着水混合机产量为10 tC/h,选用一台。
技术参数:主轴转速90r/min,着水量0.1~0.5%。
11、绞龙LSS20-b型螺旋输送机产量为8~15 t/h,选用3台。
技术参数:主轴转速85~160r/min,输送长度≤25m。
(三)、粉路设备的计算选用相关技术参数参照《粮食工程设计手册》1、磨粉机的计算与选用磨辊接触长度=流量(t/d)×1000 /单位流量(kg/cm.d)实际单位流量=(设计单位流量×计算磨辊接长)/选用磨辊接长为保证产品的质量,选用当前先进的布勒设备MDDK辊式气压磨粉机.各系统磨辊技术参数表2考虑到原粮状况,原粮为硬麦,皮层薄脆性大,碾磨时易碎,所以应尽量减少剥刮力,皮磨用齿辊,心磨、渣磨、尾磨均用光辊;速比皮磨采用2.5:1,渣磨和尾磨采用1.5:1;心磨采用1.25:1。
1B和2B的齿辊采用D-D排列方式,斜度取小值,降低剥刮力,以免麸皮破碎严重,导致面粉麸星含量增加。
3B和4B的齿辊采用F-F排列方式,斜度取大值,增强剥刮力,产生更多的在制品,保证面粉产品质量。
剥刮力的强弱只是相对而言,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高档面粉的产生,合适的剥刮力才能保证产品质结论:选用MDDK10×2磨粉机12台,其中4台用齿辊、8台用光辊。
2、平筛的计算与选用筛理面积=流量(t/d)/单位流量(t/m2.d)结论:选用FSFG6×24高方平筛5台,每仓的筛理面积为7 m2,共用27个仓,筛理面积为196 m2, 故筛理设备总平均流量1020.4kg麦/(㎡.24h)。
磨粉机后的高方平筛的筛面规格3、清粉机的计算与选用筛面宽度=流量(t/d)×1000/单位流量(kg/cm.d)实际单位流量=(设计单位流量×计算筛面宽度)/实际筛面宽度结论:选用FQFD46×2×3型清粉机3台。
4、打麸机的计算与选用筛面面积=流量(t/d)/单位流量(t/ m2.d)实际单位流量=(设计单位流量×计算筛面面积)/实际筛面面积结论:选用FFPD45×2型打麸机3台。
5、松粉机的计算与选用磨粉机光辊碾磨后,部分物料被挤压成片状,为提高筛理效率,在物料送入平筛筛理前,设置松粉机将粉片撞碎。
选用松粉作用较强的撞击松粉机,将大大提高出粉率,有利于提高面粉的质量和产量。
FSJZ43型松粉机,当动力配备为5.5kw时,产量为2.3~4t/h,用于1~2M;结论:选用FSJZ.43型松粉机16台,2台动力配备5.5kw,14台动力配备4kw。
(四)、仓的设计与计算1、毛麦仓存放时间45min;仓容V=Q t/γr=(8.4×1000×0.75)/(760×0.8)=10.4 m ³,取11 m³。
吸风量800 m³/h.2、润麦仓存放时间24~32h;仓容V=Q t/γr=(8.4×1000×32)/(760×0.8)=442 m³。
3、净麦仓存放时间45min;仓容V=Q t/γr=(8.4×1000×0.75)/(760×0.8)=10.4 m³。
四、风网组合分析四、参考文献[1]、刘英等,《谷物加工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9[2]、刘四麟,《粮食工厂设计手册》,郑州大学出版社,郑州,2002.11[3]、孙武亮、傅鲁民,《粮食加工厂设计手册》,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武汉,1998.6[4]、任光利,《小麦制粉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10[5]、刘启觉、肖安红、李英,《通风与气力输送》,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1999.11五、附图(一)、工艺设备明细表粉厂设备明细表(二)、流量平衡表(三)、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