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论我国投资银行政府监管现状和发展分析

(论文)论我国投资银行政府监管现状和发展分析

论中国投资银行政府监管现状的讨论和发展对策
摘要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问题愈发突出。

而投资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监督管理迫在眉睫。

其中,政府在针对投资银行的监管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在分析政府对投资银行监管方面暴露的问题之后, 提出政府应该为投资银行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创建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 把好市场准入和退出关口及加强监管过程中的国际合作和对互联网监管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字投资银行监管政府
一,引言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 让人们陷入了市场失灵的恐惧和迷茫中。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论开始被广泛接受。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而当今的全球金融危机, 暴露出金融监管制度对投资银行的专业监管远未完善,从而宣告了新自由主义时代的结束。

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投资银行发展起步晚、法律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政府更有责任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 对投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投资银行开展公平竞争、维护投资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对政府监管提出要求:
从投资银行角度,一方面投资银行是高风险、高收益行业,而且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投资银行发生危机,可能危机到整个金融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旦投资银行发生重大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一方面投资银行自身没有一套健全的风险约束机制, 因而不能把风险限定在一个较为安全的范围之内。

部分投资银行缺乏稳定经营和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政府角度,政府不仅对投资银行的认识不清, 市场定位不准,而且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方法落后, 经验不足。

需要政府适当加大监管力度,在保持投资银行活力的同时有效维护安全和稳定。

从证券市场角度,证券市场发展不成熟, 不规范, 投机风盛行。

需要政府监管促进公平竞争。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
(一)投资银行扮演的身份多样性,暴露政府监管的软肋
在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出于增强世界竞争力的需要,“分业”向“混业”转变成为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国际性趋势。

伴随而来的是投资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的结合创新,在自由资本主义思潮环境中,出现了巨大的监管真空地带。

混业经营背景下过度的金融创新,使得投资银行的实际身份多样化,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监管体制越来越多的“真空”,使得一些风险极高的金融衍生品成为“漏网之鱼”。

(二) 立法的不完善,金融机构巧妙绕过监管
法律的漏洞使金融精英们用聪明的脑袋巧妙设计出绕过层层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使得所有的防范风险的制度设计陷于瘫痪,甚至是已经风行了几十年的风险管控模式也功亏一篑。

(三)信息的不对称,投资银行逃避监管
金融信息垄断阻碍金融经济信息流通,使得政府和市场对于投资银行的风险都无法及时发现并做出反映,说明了政府和投资者在不对称的信息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这助长了投资银行绕开重重监管的能力。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免给过度的金融创新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政府对内部控制中的道德风险监管乏力
投资银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合理,薪酬结构不完善,导致投资银行高管和执行人员注重短期利益。

过度涉足高风险业务,最终损害公司长期利益。

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薪酬结构,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地建立投行人员与公司的长期共同利益,风险控制部门的独立性等都难以有效制约金融家的贪婪。

四,发展对策
1 .建立健全投资银行监管的律法。

一方面系统地对投资银行的设立审批、风险监管、业务范围与监管、禁止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及处罚措施、投资银行的解散与清算等内容加以规定, 使中国投资银行在发展初期就有法可依, 不蹈以前的覆辙。

同时对金融衍生工具加以系统的研究, 这有利于监管机关监督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

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开发, 交易运用,都要在监管机构的监管下进行, 而且是中央银行, 证监会和保监会同时监督, 严防金融衍生工具的胡乱开发。

另一方面更应加强自律监管, 特别是发挥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和投资银行行业协会的监管职能, 政府与自律组织双管齐下, 共同进行。

还应注意的是管制不等于遏制, 对于投资银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应当持肯定的态度, 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为投资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政策上也应当给予支持。

2 .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 在我国证券资本市场上影响投资银行业健康运作隐蔽最深、危害最大的就是虚假信息和信息操纵。

信息披露制度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 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最主要制度, 坐庄行为猖獗和内部交易盛行都跟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有关。

政府应该加大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查处力度, 加强对资本市场交易的长期监督。

而中国证监会虽已颁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 但在法律级别上较低, 缺乏法律权威性, 影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实施。

因此, 有关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级别有待提高。

尤其在我国投资银行准备进行股权融资、公开上市的创新与发展中, 首要的措施应该加强投资银行的信息披露。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投资银行业的良性发展与竞争实力的形成, 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3.加强对投资银行的资格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和退出关口
市场准入是防范整个市场风险的第一道屏障, 它保证进入市场的每一个交易主体都达到交易最低要求, 这是保证金融业健全稳定发展的有效的预防性措施。

政府应该通过严格市场准入, 监督保证规范经营。

例如, 制订金融衍生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准入条件,对市场参与者实施严格的资格审查, 这样有利于增加市场参与者的理性, 降低金融衍生市场的易变性,防止信用风险。

4.加强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中介机构人员职业过程的职业谨慎意识, 树立优良的职业道德规范,
5. 促进对投资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
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金融证券市场的全球化, 融资的国际化、证券化, 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跨国化和金融信息的全球化。

全球化背景下, 势必导致许多无序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 形成许多监控的盲点和误区, 这种矛盾的加剧还将特别引发出各种投机性、避税性、洗钱性金融活动的负效应。

金融全球化创造了危机迅速传染的条件和环境。

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 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 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

当前的金融市场是全球范围的, 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监管是必要的, 以促进区域和全球国际金融的稳定。

6.建立投资银行保险制度。

各国建立投资银行保险制度的目的, 在于防止投资银行由于承担过大风险而致严重亏损或倒闭, 从而对金融秩序、经济发展与公众利益造成损害, 并妥善处理与解决投资银行破产与投资银行之间相互兼并的问题。

就我国而言, 证券市场逐步完善, 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特别是加入WTO 后, 我国金融开放步伐加快, 国际投资银行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证券市场, 对我国的投资银行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因而尽快建立投资银行保险制度, 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投资银行的约束机制, 加强对我国投资银行的监管;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我国投资银行的自身利益,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7.加大互联网发展的监管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证券市场、证券市场中运作的投资银行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应变革已有的投资银行监管体制。

一方面保证传统的证券监管原则不变。

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不阻止网络电子化在证券市场上的应用,积极鼓励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而监管重点在于提升电子化交易的透明度及一致性。

比如:进一步严格网络投资银行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经营网络证券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信息披露准则并严格执行等。

此外,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合作及信息交流,深入了解电子媒体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五,结论
如何监管才是适度有效, 政府的权力边界何在, 国际金融秩序的改革, 及监管
的国际合作, 都需要在实践中纠错并完善。

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 没有完全无风险的交易, 即使是控制风险, 也不可能完全杜绝风险, 而且在风险的控制中也
可能产生新的风险。

政府监管不是万能的, 培育并增强投资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同样是监管机构不可忽视的。

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