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与阴阳气血失调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脏器,被尊称为"君言之官"。

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的阳气偏盛和心的阳气偏衰两个方面。

心的阳气偏盛,即心火旺。

一般可发为两类,凡由于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由于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所致者多属实火;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或由全身之阴血不足,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属虚火。

心的阳气亢盛可导致躁扰心神,或血热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或心火上炎或下移。

心的阳气偏衰,即是心的气虚和阳虚。

多由于久病耗伤,或禀赋素虚,或年高脏气衰弱所致。

主要表现为心神不足,血脉寒滞及心气虚衰。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有心阴不足、心血亏损,以及血心瘀阻等。

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心悸怔忡: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而悸动不安;或因心阳、心气虚损,血液运行无力;或因痰瘀阻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多由于心火炽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心,以致神志浮动,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入舍所致。

但有虚实之分。

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失于敛藏所致。

健忘:多由心的气血虚亏,脾气不足,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心神失养,神志衰弱所致。

喜笑不休、谵语、发狂: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隔心包,而致神识昏乱。

昏迷:多由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逆传心包),或痰浊蒙蔽心包等所致。

气火上逆,气机逆乱可致气厥,亦可因心神暂时涣散而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多由胸阳不振,或为痰浊、瘀血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利,甚或痹阻不通所致,此属"真心痛"范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或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心气心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而无光泽。

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弱无力,或迟涩:均为心主血脉功能失调的反映。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以助心推动血液的循行,通调水道以促进津液的输布和代谢。

肺气尚能宣发卫气于体表,以发挥其温煦肌肤,保卫肌表的作用。

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侵犯于肺和肺系,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气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

亦可由于肺气不足,宣发和肃降无权,或肺阴亏虚,燥热内生而致宣发和肃降失常等。

肺气虚损,即肺气虚,多因肺失宣发和肃降,久病不愈,伤及肺气;或劳伤过度,耗伤肺气;或久咳伤肺,以致肺气虚弱。

肺阴不足,主要包括肺的津液不足和阴虚火旺。

多由燥热之邪久留,或痰火内郁,或五志过极化火等耗伤肺阴所致。

肺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咳嗽:为肺的呼吸功能失常最常见症状之一。

主要由于肺气失宣,肺气不时上逆所致。

气短:多由肺气虚损,呼吸功能衰减所致。

哮:多由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阻塞不畅所致。

喘:多由肺热蕴盛,气机壅阻或肺肾两虚,肾不纳气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风、寒、燥、热之邪,或痰、瘀、水饮等壅遏肺气,气机阻塞不通,或肺络为邪所闭,气血滞涩不畅所致。

咯痰、咯血:多由肺失空肃,水津气化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痰湿内聚上泛所致。

咯血多为痰热化火,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声哑失音:多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

或由于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于滋润而致声哑失音。

鼻衄:多由肺胃蕴热,或肝火上炎,灼伤肺之脉络,热迫血妄行所致。

自汗:多由肺气虚损,卫阳不固,腠理疏泄,津液外泄所致。

脾的阴阳气血失调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将水谷化为精微,运化水液,输布津液,防止水湿的产生。

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于脾的阳气,故"脾宣升则健"。

脾主升清、主统血。

脾的阴血,对于脾的运化功能所起的作用,远逊于脾的阳气。

脾阳、脾气的失调,脾的阳气失调,主要为脾阳、脾气的不足,而致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权,或内生水湿痰饮,甚则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而致中气下陷;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

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引起脾气虚弱,脾阳虚衰及水湿中阻等病症。

脾阴的失调,即脾阴虚,是指脾脏阴液亏虚不足。

多由病久或热病期耗伤脾胃之阴液所致。

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制:腹满胀痛或脘腹痛:多因脾气虚,运化无力;或因宿食停滞:或因脾胃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或因肝气犯肺,气机郁滞等所致。

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

食少、便溏;多因脾虚胃弱,或湿困脾胃,脾不升清、胃失降浊。

黄疸:多由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

身重乏力:多由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

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

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

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为崩漏。

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肝的阴阳气血失调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

肝气尚能总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但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阴、肝血不足。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

肝阴、肝血失调,肝的阴血失调,均以亏损为其特点。

阴虚则阳亢,而形成肝阳上亢、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肝风内动等。

肝的阴血失调,主要可导致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

肝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眩晕:多由肝阴不足,阴虚阳亢。

肝之阳气升动,上扰清窍所致。

目花:多由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肝血所养而致。

耳鸣:多为情志抑郁,肝郁气滞,郁久则化火生热,或火怒伤肝,肝胆之火亢进,上扰清窍所致,甚则清窍被蒙,可成重听。

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上述部分,皆为肝经循行所过。

若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以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

若气郁化火上窜于头部,则可发作巅顶剧痛。

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多为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麻木: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经脉肌肤,或由于风痰流窜经脉,络脉气血不和所致。

急躁易怒: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若肝郁气滞,气郁而化火,肝火亢盛,或肝之阴气升动太过,肝阳亢逆,则可致性情急躁而易怒。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为"先天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

肾的藏精功能失常,则或为肾失闭藏,精气流失,导致肾中精气不充足而亏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或精不生髓,而导致髓海不足,骨质疏松等。

肾的主水功能失常,则可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或为尿少、尿闭、聚水而为肿,或为尿多,小便清长、失禁等。

由于肾中精气,含有"先天之精",为一身之本,内寓真阴真阳,为全身阴阳之本。

因此肾的生理功能失常,实际上即是肾的精气不足或肾阴肾阳的失调。

肾的精气不足,主要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

肾的阴阳失调,主要包括肾阴亏虚、肾阳虚损、命门相火过亢等方面。

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阳萎、滑精、早泄、遗精:此皆生殖机能衰弱的表现,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多为阳萎;肾气虚损,精关不固,失其封藏固摄之权,则多为滑精或早泄;因梦而遗,谓之梦遗,多由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

腰冷酸痛、下肢痿软:腰为肾之府,肾主骨。

肾阳虚、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或滋养腰膝,或寒湿、或湿热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冷酸痛,骨软无力,下肢痿弱。

气喘: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肾气虚损,失其摄纳之权,气浮于上,不能纳气归元,故见呼多吸少而气喘。

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精可生髓充脑,脑为髓之海,肾阴虚、肾精不充,髓海空虚,则脑转(眩晕)、耳鸣如蝉、虚甚则耳聋失聪。

骨蒸潮热:肾阴不足则肺阴虚损,肺肾阴虚,阴不制阳,则虚热内生,而见骨蒸潮热。

虚烦失眠、健忘:多由肾阴不足,心肾不交,则虚烦而难寐。

肾精亏虚,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

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多由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不能蒸化或下输所致。

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气化障碍则尿闭不通;水邪泛滥于肌腠,则发水肿。

尿频、遗尿:系由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

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胆的病机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

胆汁生成于肝之余气。

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调节,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碍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胆汁的分泌排泄障碍,多由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湿热重蒸,阻遏肝胆的气机,致使肝胆郁热化火,胆汁排泄失调。

胆病的临床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口苦、胁痛、黄疸等。

其发生机制如下:寒热往来:外邪客于足少阳胆经,由于少阳为枢,外出于阳则发热,内入于阴则恶寒,故见寒热往来之证。

口苦:为胆气上逆,胆液上泛所致。

胁痛:胆位于右胁下,胆的经脉循行于两胁,若肝胆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气血流通不利,即可发作胁肋胀满疼痛。

黄疸:为肝胆疏泄失职,胆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脉,泛溢于肌肤所致。

胃的病机胃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

胃的病机,主要为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碍,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病理变化。

导致这些病理变化原因虽多,但从胃的本身来说,主要有胃气虚、胃寒、胃热和胃阴不足等。

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嗳气、恶心、呕吐等。

胃脘胀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滞,从而导致胃气郁滞,和降失职,气机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发胃脘胀满而痛。

消谷善饥:多由胃热炽盛,腐熟功能亢进,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杂:多由胃热(火),或胃阴亏损,虚热内生,胃腑失和所致。

纳呆食少:多由胃气虚弱,腐熟功能减退,和降失职所致。

小肠病机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也即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转输于脾以营养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肠或渗于膀胱而排出体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