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角色的转化和重新定位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真正成为民主、动态、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职责---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中的教师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越来越多的激励和思考。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三个要求要求教师积极旁观。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

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营造并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与同学们一起生长知识、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自己。

三、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

要求教师要从雪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

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欣喜地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把教师看作是发掘资源的向导,是寻求真知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和学生一起追求真理。

4、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主要是指:(1)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将课本上的指示“活起来”。

(2)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僵化的固定模式,灵性进行再创造。

(3)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要求1、教学目标: 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给学生知识向引起学生活动、自己获取知识转变。

2、教学观念: 由统一的“一刀切”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3、教与学的关系: 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4、教学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发展意识。

重过程是恢复了学生认识的本质过程,学生获得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师生关系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改变,树立情感意识。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意识的过程。

6、教学结构由程序化、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新意识。

要求教师做到(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改变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从课本扩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

(2)灵活使用多种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分层教学、合作学习。

(3)改变教学形式,由于学习方式变化、学习内容丰富,教师在研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价值观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目标体系。

(4)教师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生“学”,课本不再是唯一知识的来源,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以作为教材。

7、信息交流由单向师生传递向多向立体化综合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

课堂是师生共创一个动态、生动、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

以谈话进行的双向交流,讨论进行的多向交流,探究研讨进行的综合交流,形成一个立体传递与反馈系统。

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帮助、影响、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和整合的过程。

8、教学评价由选优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改变,树立多元化评价意识。

改变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的目的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校内、校外、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

总之,新教材对教师要求高了,要求教师具备更多的知识、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引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态度和方法纵横谈三种学习境界一、第一层为苦学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

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

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

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

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积极地、愉悦地学好各门功课。

三种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中习惯于跟着老师一节一节的走,一章一章的学,不太在意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随着时间推移,所学知识不断增加,就会感到内容繁杂、头绪不清,记忆负担加重。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特别是理科学习,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都要问为什么,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

即使你所提的问题超出了中学知识范围,甚至老师也回答不出来,但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对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所以上面讲的学习的三个学习习惯实质上是三种思维习惯。

学习的重点就是学会如何思考。

三个学习要点关于学习的方法可以谈很多,但重要的应注意以下三点:一、多读书,注意基础要想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要,而基础知识就是指课本知识,这一点同学们一定清楚。

但在学习中,很多同学却不重视课本的阅读理解,只愿意去多做一些题,因为考试就是做题。

实际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应当说,课本与习题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课本知识是本,做题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主张多读书少做题,不主张多做题少读书。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在学习中,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驾御知识的头脑。

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他只能做知识的奴隶,知识再多也无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学到好知识。

知识的学习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过思考才能实现,思考的源泉是问题,在学习中应对意不要轻易放过任何问题,有了问题不要急于问人,应力求独力思考,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做才有利于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复,温故而知新《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道尽学宗,不断的重复显然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然,这种重复不能是机械的重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记忆。

我们主张每次重复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一次比一次获得更深的认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