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通用10篇)《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篇1两年前,“知心姐姐”卢勤应邀来扬给全市家长们作演讲,我也有幸成为一名现场观众。
记得当天数千人的会场上座无虚席,观众席上坐满了二十多岁的年轻父母及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们。
当时的“知心姐姐”也已是六十多岁的奶奶辈儿的老人了,但在讲到家庭教育问题时,却激情澎湃,字句激昂,发人深思。
使人不禁觉得台上站着的更像是一位正在呼唤全民觉醒的革命家。
家长们每至共鸣之处,热烈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许多家长不仅详细地做笔记,听得动情时还会悄悄流泪。
为什么一场“知心姐姐”的教育演讲,会出现这样的情形。
听过“知心姐姐”的演讲,看过“知心姐姐”写的书,你会发现,“知心姐姐”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是能真正走进孩子和家长内心世界的人。
概览时下的中国家庭教育,真正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又有多少。
记得社会上曾经就中国家长是否需要持证上岗展开过讨论,说的是中国家长大多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导致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有人呼吁家庭教育能像国外一样上升到必修课的高度。
我觉得这个讨论,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知心姐姐”要对家长们说的话: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谁?怎样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学习成绩和成长哪个更重要?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发掘孩子潜能……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是否认真思考过,是否知道的做法。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经过将近一学期的实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困惑已逐渐显现:你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已不再是幼儿时期的乖小人儿,许多时候他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做事情,尽管你一再强调小学生应以学习为己任,而不能将玩儿放在第一位。
结果是孩子满口应合着,实际行动上就看不到回应了。
读了“知心姐姐”《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不禁产生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家长总是对孩子苦口婆心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一件事情,结果总是收效甚微。
是不是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有问题?“知心姐姐”在书中指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不能总以强者的姿势居高临下地与孩子对话,孩子虽小,却需要被肯定与被尊重。
否则,不管你怎样苦口婆心,孩子也仿佛没听进去。
没有尊重的沟通何以形成有效沟通?许多时候,家长如果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包括孩子在成长过程出现的过错,与孩子做朋友式的沟通交流,长此以往,不论孩子到了哪个时期,都会向家长敞开心扉,亦会听取家长好的建议。
我想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应当如此吧!记得“知心姐姐”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作为家长,我们还应当常常反思,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难道仅仅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孩子生来是一张白纸,正是我们做家长的一笔一笔在白纸上书写着孩子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现在想来,真的是这样,每个孩子出生时差别不大,后期会随着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不同,逐渐形成天壤之别。
“知心姐姐”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长处和短处,我们做家长的任务,就是努力帮孩子肯定和放大自己的优点,从而修正和淡化弱点。
所以,我们家长要像书中说的,学会夸赞孩子,学会使用正面激励,而不是总以负面否定进行消极暗示。
正如“知心姐姐”说的,家长总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久而久之,孩子便会觉得自己真的和家长说的一样,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试问孩子今后该怎样迎接重重挑战,走向美好未来?“知心姐姐”还在书中写到一个普遍现象:有时当孩子的表现不如人意时,家长会简单粗暴地对待。
这种以强欺弱式的教育,或许短时内达到了一定效果,但它的负面作用却不容小觑——孩子也学会了用暴力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
要想孩子不暴力,要想孩子不叫嚷,家长要试着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讨论暂时出现的一些缺点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作为孩子心目中最亲的人,父母都不能耐心地正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问题,而是希望以自己错误的方式——打骂来纠正孩子短期内的错误。
这种以错制错的做法,如何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真正认识到自己需改进的地方,如何学会以自我驱动来不断完善自己。
记得前段时间,我每天下班较迟,回家检查孩子当天学习情况时,小家伙一会儿要上厕一会儿要喝水,总之以一系列理由拖延时间。
工作的疲劳和孩子的拖拉,以及时间一分一秒流失产生的紧迫感,使我顿时就火了,冲着孩子喊:“你知不知道自己已经上一年级了,学习是你的主要任务,不能专心学习,拖拖拉拉地你想要干什么?”孩子被我的叫嚷吓哭了,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是不但没能好好复习,更糟糕的是孩子在入睡后被恶梦吓醒。
时间再长一点,居然发现孩子也学会了对着大人叫嚷。
由此可见,错误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不但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灵体验,更会影响孩子对待事物的做法。
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非常糟糕,于是找机会向孩子道歉:“妈妈本来是希望你尽快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要专心学习,珍惜时间。
可是妈妈的那天的做法不对,妈妈不该对你叫嚷,请你原谅妈妈,希望你以后也不要对着别人叫嚷,我们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吗?”孩子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说到这里,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一个小点滴:孩子刚学的知识容易遗忘,复习时效率会不高,作为家长千万不能将自己的着急流露出来,别看孩子年纪小,却善于捕捉大人的不良情绪。
那天孩子做着算数题,情况有些不理想,不经意间,我咂了几次嘴,没想到这个举动的反作用却是“立竿见影”的。
孩子顿时有些发慌,连之前会做的题也突然懵掉不会做了。
由此可见,家长的耐心和肯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反之,孩子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真由可能向另外一个方面发展了。
“知心姐姐”说到孩子的养育问题时,还提到“娇生不能惯养——用爱的理由拒绝孩子。
”和书中写到的黄思路一样,我的孩子在两周岁多就会很娴熟地用筷子夹菜,而且是左右手都夹得非常好,至今还记得小家伙自己吃饭时的成就感,给孩子带来的快乐远远胜过吃饭本身,孩子不论做什么事儿积极性都很高。
然而好的开始并没有得到好的延续,由于祖辈的包办代替,以及孩子后期更加专注于玩儿,导致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在一边看电视或者玩玩具,一边由大人填鸭式地喂养。
久而久之,孩子没有了自理实践的快乐,包办代替抹杀了孩子对许多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力和挑战的激情,没有了由此产生的成功的喜悦,甚至对许多问题缺乏主动认知和积极应对的能力。
所以,正如“知心姐姐”所说:要想发掘孩子的潜能,就不能惯养,不能包办代替。
当我们懂得这些道理时,就应该试着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积极主动地应对一切未知,或许短期内会出现失败或错误,但孩子却因此收获了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看到一个各方面能力与日俱增的孩子。
《告诉孩子你真棒》读后感篇2经学校班级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接触到了“知心姐姐”卢勤的教育书籍《告诉孩子,你真棒》。
全篇以教育的规律引出,从教育是一门科学说起,引导家长走近孩子的心灵,有艺术地开展家庭教育。
身为双重身份的我,既是一位二年级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一名老师。
书中的各个章节给了我们深刻的启发,行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我,对此书有着诸多的感悟,也给我留下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是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发展,还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让孩子成为她自己。
带着教育的困惑,摸索着教育的方法,回首和孩子相处的点滴,今天和大家一同分享学习阅读后的收获和感想。
一、跳一跳够得着,建立发展的合理期望当下,家长都对孩子们建立了较高的希望,一是家长急切的心理所致,二是家长未懂得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和特点的。
书中开篇针对当下的现状谈到“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这使我联想到女儿在学习钢琴时,她的识谱能力比较弱,每次弹奏时总要花费很长时间在识谱上,自己感到了很大的挫败感,兴趣也逐渐下降。
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反而对她进行指责,认为她没有用心。
在严苛的要求下,女儿只得完成“任务”,过高的期望带给了她巨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书中的介绍和自我的反思,我意识到是成人没有理解孩子的个体发展差异,总认为同龄的孩子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水平,为什么你不能做到,我的行为使得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对成功的期望。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它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为孩子制定“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目标,充分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支持和引导孩子从原有水平向更高发展,才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
二、听一听,关注心灵的成长需要教育的奇特之处不仅仅在于求真求知,启迪智慧,更在于能激起人的心灵的美好、感动与追求。
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然而对于情感的呵护,心灵的滋养少之又少。
第三章节“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给了我较大的启发。
孩子如同成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各种情绪体验。
你是否能在成功后给予她肯定与鼓励,犯错后给予理解与宽容,宣泄后给予帮助与引导,实则都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同理心,看懂孩子的喜怒哀乐。
女儿自小喜欢各种昆虫,常蹲在地上观察,琢磨,甚至捉回家饲养。
天牛、瓢虫、蜗牛、蚂蚁、蝈蝈、蚱蜢等,只要活动着的生命,它都将其饲养在各式各样的容器中,给水喂食,饶有兴趣。
对于她的这种行为,家人一致持反对态度,一是不讲究卫生,二是这个兴趣爱好不适合女孩子。
一次吃饭时,她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个昆虫喜欢晒太阳,吃苹果,那种昆虫不能晒太阳,怪不得它经常出现在潮湿的地方……事无巨细地描述了一番她的发现。
原来,孩子的天性在于和大自然的相处,生活的赋予,四季的更迭,亲密了孩子和大自然的关系。
在自由的呼吸中,幼小的心灵荡起了美丽的涟漪,纯真的童年流露出自然的天性。
而后,就女儿的兴趣爱好,我还买了《法布尔昆虫记》这套书籍,让孩子在更加专业的知识引领下,去研究自己的爱好,满足自己小小心灵的需要。
家庭教育应当从孩子的心灵出发,当我们发现孩子的那根隐秘的情感琴弦,悄悄拨动发出悦耳的琴声时,尊重生命的教育之树便悄悄开始萌芽。
三、学一学收获大,赋予自己改变的力量为人父母是一门学问。
试问“我们合格吗?”,是孩子引发了自我深刻的反思。
家庭教育最为可怕的是“发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无所谓之,导致最终的无力为之。
检讨自己:我是一个吝啬赞美之词的妈妈,性格急躁的我常常挫伤了孩子。
书中家庭教育的五大冲突的确存在,家庭中或多或少的都在上演着这一幕幕。
人无完人,只要承认自己的问题,勇于改变都为时不晚。
关键在于要懂得教育的真谛,学习教育的方法,你才能成为孩子的指路明灯。
我们应努力成为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改变的父母。
众多的实践证明:小学教育是为终身教育打基础的,孩子的发展应该顺应天性。
家庭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求索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为自己,又是为孩子。
我们要做顺应天性,顺势而为的教育,家校携手共同呵护孩子唯一的童年,陪伴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