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历史三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历史三模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3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历史三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 观察如图《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封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A.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B. 扩大中原文化影响C. 促进各民族间交融D. 加强中央集权制度2. 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

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A. 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B.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D. 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3. 2021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提到“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就倡导“节俭”。

该思想流派是()A. 墨家B. 儒家C. 道家D. 法家4.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艺术形式上看,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来看,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

这反映了()A. 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B. 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C.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D.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汉气概5.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是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有韧性。

而这一思维方式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保证,可以代代延续。

这个制度是()A. 世袭制B. 分封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6. 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

其中有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A. 货币的发展历程B. 农业的发展历程C. 商业的发展历程D. 手工业的发展历程7. 19世纪初的一位英国商人说:“只要中国每人买一顶棉制睡帽,就够曼彻斯特所有工厂生产几十年。

”这句话揭示了()A. 英国人擅长生产棉纺织品B. 中英建立起正常的外贸关系C. 英国工厂生产能力不足D.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8. 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一组史料。

据此判断,这个历史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A. 民族工业的发展B. 各地教育的变化C. 民主政治的进程D. 社会生活的变迁9. 一些西方学者将近代中国某场运动定义为“宗教战争”或“文明冲突”,他们消解这场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明显是出于遮蔽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维护西方的“历史形象”“文明形象”或某种当下的意图。

这场运动()A.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 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C. 旨在维护中国传统文明D. 粉碎了列强灭亡中国的阴谋10. 如图漫画《敌人在我们手中打滚》创作于1938年。

它反映了()A.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B.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侵略气焰C.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D. 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11. 观察历史地图有利于形成时空观念。

如图两幅图(左、右)反映的史实及其影响是()A. 左:指挥官是彭德怀;右:战役的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 左: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个胜利;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C. 左: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一场胜仗;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 左:是抗战中的最大规模战役;右:战役的胜利振奋了人们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2.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A. 反对霸权主义B. 不结盟政策C.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 “求同存异”方针13. 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成立。

外研社发展至今,出版图书中除英、法、日等大语种外,还有越南、老挝等小语种,更有一些“世人罕闻”的非洲部族语,如僧加罗语、斯瓦希里语和豪萨语等。

外研社的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A. 我国外语研究已经实现了世界领先B. 我国文化发展顺应改革开放的需求C.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D. 我国人才建设满足了国家发展需要14. 奥运会发源于古希腊,而古希腊奥运会对参赛者资格有严格限制,即只有具有纯正希腊血统的自由人才可参赛,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参赛权。

由此可知,古希腊奥运会()A. 有利于促进古希腊走向统一 B. 阻碍了希腊文明的对外交流C. 折射出古希腊民主的局限性D. 增强了希腊人的民族认同感15. 14到16世纪,匠人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

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

这主要是因为()A. 工业革命提升匠人社会地位 B. 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价值C. 西方封建制度已经彻底瓦解D. 新航路开辟致全球市场扩大16. 17世纪之前,在西欧只有高贵的人才能享用香料和糖;到17世纪中期,香料在精英的食谱上不再流行;18世纪普通人也可以在茶水中添加糖来改善胃口。

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欧()A. 自由平等思想传播B. 对东方贸易的扩大C. 初步建立全球联系D. 生活习俗发生变化17. 19世纪中期,对工人阶级的问题做出以下回答的是()工人阶级的问题回答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如何改变不公平的现状治A. 《独立宣言》B. 《共产党宣言》C. 《联合国家宣言》D. 《北大西洋公约》18. 下图为中国上海某外企的招聘简章,所招聘职位最早出现始于()A. 第一次工业革命B. 第二次工业革命C. 二战时期D. 冷战时期19. 漫画家常用犀利的画笔针砭时弊。

如图漫画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导致图中西方富人交通工具变化的时代背景是()A. 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B.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 工业生产技术的革新D.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20. 下列各项内容来自于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学习资源包。

由此可知,该期推送的历史专题是()①论文:《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图片:《社会主义的改革》③视频:《美苏“冷战”》④地图:《亚非拉的独立运动》A. 战后世界的变化与发展B. 两极格局的对峙C. 战后政治多极化趋势D.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21. 历史是一条奔腾的大河,其中的许多事件往往预示着新的历史走向,改革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挑战旧制度的探索】材料一:枯竭的土壤,渴求生长的力量;生存的压力,能否铸就崭新的国家。

探索者们开始走到一起。

一个外来者,掀起改革的浪潮。

一个旧制度的挑战者,为君王的信念而战。

机遇,开拓,质疑,争斗,古老的秦国在变法中成为东方霸主。

——据《历史的拐点》解说词(1) 材料一中为铸就“崭新的国家”,商鞅采取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经济方面的措施是什么?【近代化的探索】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2) 请从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三人中任选一人写出他所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事件名称,并结合所学谈谈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

【农村生产模式的探索】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资料——摘编自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应对危机的探索】材料四:1929至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美国政府在解救危机的新政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较大的空间。

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政”的特点。

22. 统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

组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在政治上、汉在思想上“大一统”的表现分别是什么?材料二: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更多地表现在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其实质是如何处理边疆民族问题。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乾隆时为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统治采取的措施。

材料三:邓小平说“港人治港”有个界限和标准,就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3) 写出材料三中解决香港问题的制度名称,以及实行此制度的前提是什么?23. 中学历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空观念】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某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这次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次大会的时间、地点。

【史料实证】材料:如图所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人类都有追求的梦想,在逐梦的过程中,人类孜孜以求,不断进步。

(2) 请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指出逐梦的一例事件。

【历史解释】材料:中国在11世纪至13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首先,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

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

其次,宋代的农业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

——摘自库恩《宋代文化史》(3)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文官政治取代唐朝的以地方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与宋朝哪一政策有关,并列举史事简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观察如图《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封国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这主要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