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堪院石油地质学整理考题总

石堪院石油地质学整理考题总

石油地质学(2004年)一、名词解释(3*10)1、沥青垫;2、溢出点;3、坡折带;4、旋光性;5、块状油气藏;6、关键时刻;7、充满度;8、相对渗透率;9、基底胶结;10、欠压实作用和欠压实带二、隐蔽油气藏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异同(20)三、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和断层面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中的作用(20)四、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观点?简述你所知道的无机成因说(15)五、何谓盖层?何为废层?试述废层在油藏评价中的作用(15)六、何谓前陆盆地?何谓前渊盆地?试述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地质特殊性(15) (四、五、六中选做两题)石油地质学(2005年)一、名词解释1、生物标志化合物;2、旋光性;3、油气差异会萃原理;4、层状油气藏;5、复式油气会萃带;6、含油气系统;7、煤层气二、生储盖组合类型;三、拉分盆地、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四、古地貌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基岩油气藏各自定义及差别五、复合含油气系统内涵、特征、研究内容六、断陷盆地、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拉分盆地的定义、构造样式和特征、油气藏类型和勘探前景石油地质学(2022年)一、名词解释1、含油气系统2、复合含油气系统3、复式构造带4、油藏地球化学5、干酪根6、镜质体反射率7 、TTI二、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类型和储集特征三、圈闭评价、含油气系统评价、区带评价的内容、关键技术和评价方法。

一位词解释:1 油藏地球化学2 复式油气会萃带3 原油密度及轻质油4 油气差异会萃原理5 生储盖组合6 镜质体反射率7 油气无机成因说8910二以我国碳酸盐储层为例说明我国碳酸盐分类及其特征三以我国油气藏为例,说明油气藏的分类及其特征和研究方法和技术。

四何谓圈闭,圈闭的评价的内容和主要的技术五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概念,及其研究侧重点、勘探技术石油地质学2022年考题名词解释(3'*10):含油气系统有机相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油气藏"亮点"技术层序地层学资源量简述题1.碎屑岩储层成岩相类型和特点(10')?2.简述烃源岩形成和沉积环境(10')?论述题1.以我国含油气盆地实例,论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和形成机理(20’)2.论述我国常规油气田和非常规油气田的分布规律(30')散题:4、基岩油气藏系统的定义及差别5、复合含油气系统内涵及研究内容(赵文智)1结合你已经开始的论文工作或者专业学习的体味,谈谈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以及做好石油地质综合研究的关键点。

2谈谈我国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以及这种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与分布规律,并依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讨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岩性油气藏在形成与分布方面的异同点3简述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的要点,并谈谈近期研究的主要发展4简述陆相岩性油气藏评价的两项核心技术的内涵,并请谈谈讲这些技术用于不同地区目标评价时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1、中国东西部(在油气会萃规律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性;2、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的定义、勘探前景等。

天然气地质学(2005)一、填空题(20分)1. 国内含气盆地盆地盆地国外含气盆地盆地盆地盆地2. 中亚气会萃域包括的主要盆地有盆地。

3.H₂S 含量大于1%的天然气分布在地层中,储层中H₂S 含量均小于1%。

4. 生物标志物中烷烷是鉴定煤成气的标志。

二、名词释义(20分)1. 无机成因气2.烷烃气和重烃气3.西气东输4.非常规天然气三、简答题(每题12分)1. 汞蒸气(汞)有哪些特征?2. 怎样区别和鉴定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举出我国两个二氧化碳气田(藏)。

3. 我国至今发现储量1000 亿立方米以上的气田有几个?叫什么气田?这些气田在哪个盆地,各自的气源类型温和源岩是什么地层?4. 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 图件析读: (a) 判断图中地区的的石油地质温和藏特征。

(图中为一深盆气藏)。

(b) 分析图中天然气的同位素特征。

(为一幅δ13C1~813C₂相关关系图)天然气地质学(2022年)一、填空题1. 我国2004年和2005年发现储量大于1000亿方的两个气田是。

2. 国外四个煤成气盆地———、——、——、——。

3. 碳的稳定同位素是——和——,氮的稳定同位素是——和——。

4. 非常规气藏包括——、——、——、——。

二、名词解释1. 气会萃带、气会萃域、气会萃区2. 生物气和生物催化过渡带的区别3. 甲烷和丁烷的特征及其差异4. 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差异三、简答题1. 介绍我国一个煤成气藏的地质特征(烃源岩、储层)及成藏控制因素2. 影响天然气烃类气组分的主要因素3. 如何鉴别有机和无机成因烷烃气和CO₂气4. 我国天然气类型有哪些,试述不同气藏特征,每种类型举一个气藏为例5. 看图分析石油地质特征及气藏特征(中国天然气田成藏过程综合图)10、前陆盆地类型及含油气性经典的前陆盆地概念是指位于造山带前缘和相邻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沉积带。

根据盆地的成因和位置,可以将前陆盆地划分为:(1)周缘前陆盆地位于陆-陆碰撞造山带外弧地区,在逆冲带前的俯冲板块之上,是大陆碰撞后由于板块自身重力作用造成陆内俯冲而形成的岩石圈挠曲盆地。

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

(2)弧后前陆盆地位于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之后,在大陆边缘岩浆弧内侧的仰冲板块之上,与陆内A型俯冲作用有关。

既可以与板块碰撞联系,也可以形成于洋壳俯冲作用时期。

楚雄弧后前陆盆地。

(3)再生前陆盆地除在沉降特征、构造样式及含油气性等方面与前两类盆地基本相似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造山作用与同时代俯冲作用或者碰撞作用无关,缺乏同时代的岩浆弧或者蛇绿岩;二是常与特提斯构造阶段造山带在新特提斯构造阶段活动有关,故称“再生前陆盆地"。

再生前陆盆地是与陆内造山作用相联系,与再生造山带有明显的耦合关系,以天山南北两侧前陆盆地最为典型。

普通不具有海相到陆相沉积演化过程,所以再生前陆盆地中不存在海相烃源岩,其海相烃源岩来自前前陆盆地层序,主要为克拉通盆地中海相沉积。

如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库车新生代前陆盆地。

前陆盆地呈不对称的楔形,向造山带和克拉通方向尖灭,这是从荷载中心到边缘隆起沉积速率逐渐降低的反映。

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可以分为4个带:楔顶、前渊、前隆、后隆。

这些沉积带的位置取决于各个沉积阶段的演化,而不是最终构造变形后的位置。

在某些前陆盆地中,前渊沉积带和后隆沉积带有可能发展缓慢甚至消失。

周缘前陆盆地的形成与碰撞型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其叠置于原被动大陆边缘之上,盆地充填具双层结构,早期发育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巨大;后期发育磨石拉前陆盆地,为向上变粗的序列,发育较厚的储集岩系。

这种前陆盆地发育两型多套厚层生油岩系,具有极好的油气远景。

弧后前陆盆地的形成与弧后碰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大型弧后前陆盆地的充填特征类似于周缘前陆盆地,早期发育火山复理石前陆盆地,堆积厚度大,发育较厚的生油岩,后期为火山磨拉石盆地。

大型弧后前陆盆地具较好的油气远景。

再生前陆盆地形成于板内,远离碰撞造山带,可能与碰撞造山带的远程效应有关,盆地充填具双层或者单层结构,以发育磨拉石前陆盆地为主,这种前陆盆地具一定的油气远景。

前陆盆地形成于挤压构造环境,具有一些相似的成因特征,如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不一致;沉降曲线呈陡、缓、陡3段;前陆盆地沉积物遭受挤压变形,根据变形强度的差异,可分出3到5个变形带等。

前陆盆地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

自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发育山前冲断带、前陆坳陷、前缘斜坡和前缘隆起等构造单元,相应地具有各种油气藏分布模式,如:a. 山前冲断带,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断层上盘的相应褶皱内;b.前陆坳陷,主要为地层圈闭和成岩圈闭油气藏;c.前缘斜坡,前陆盆地沉积楔状体向前缘斜坡减薄或者尖灭,可形成砂岩体上倾尖灭或者地层超覆油气藏;d.前缘隆起,可形成大型背斜构造,如披覆背斜、断背斜等。

11、叠合盆地的类型及含油气性叠合盆地是在地壳的某一负向构造单元内多时代、多类型沉积盆地相对集中发育而形成的一类盆地。

叠合盆地是地壳多旋回发展的产物,至少应具备4个基本特点:①各时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结构明显不同;②发育多套烃源岩,可有多个生烃凹陷,具有多个生、排烃期和多个成藏期;③纵向可划分出多套储盖组合,不同层系内部的生、排烃与成藏过程变化较大,油气分布差异明显迪不同生烃源灶形成的油气既可独立会萃成藏,形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也可在某些层系或者区带混合,构成复合含油气系统,对其中含油气系统的划分、资源潜力预测与区带含油气丰度评价等,都不同于单源灶一期成藏简单含油气系统。

叠合盆地的叠合主要有3种类型:①继承型叠合。

构造环境相对稳定,跨越时代较长的数套层系在统一的负向单元连续沉积,各阶段盆地的性质相同或者相似,多套烃源岩平面位置吻合良好,油气生成、运移和会萃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油气运移分配与分布的格局基本一致。

②延变型叠合。

跨越时代较长但有明显沉积间断的数套层系在统一的负向单元内继承性发育,但早、晚期的盆地性质与结构有变化,上、下层系有利生烃源灶的位置、生烃演化、油气藏调整改造过程和油气相态与分布特征都有差别,包括克拉通边缘与前陆盆地的叠合和断陷与坳陷的叠合。

③改造型叠合。

早晚不同期盆地的控盆机制、沉降与沉积中心分布以及生烃源灶空间位置、储盖组合分布、成藏过程与油气分布等均无继承性,后期盆地叠置对前期盆地生烃和成藏的促进作用有限,而破坏作用值得重视。

叠合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叠合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不仅是生烃层系多、生烃凹陷多、成藏期次多、油气资源潜力大与油气分布具多样性等,一些层系的生、排烃机理和成藏、油气运聚及分布与经典石油地质理论相悖。

①深层超压条件下油气的生成演化不彻底遵从蒂索模式,生、排烃机理也许会有别于已有认识;除超高压释放排烃外,可能存在热蒸发与压差驱替排烃的过程。

②我国中西部各叠合盆地超晚期成藏是中生代以来地温场降低与迅速沉积耦合的结果,一部份烃源岩大量生烃和成藏的时间很晚,有利于深源油气上调至中浅层新构造中会萃。

③由早成藏与晚埋藏保持的以及由次生作用形成的叠合盆地深层储集体至今物性条件仍良好,相关的油气会萃经济性相当好,应是深层今后勘探的重点对象。

④由多期构造叠加或者新构造作用形成的二级区带含油气性变化很大,已有的“二级构造带”概念在用于叠合盆地勘探时需要注入新的思想。

⑤油气来自深层又经历多期构造变动和调整的叠合盆地油气藏的分布不彻底遵从“源控论”。

⑥叠合盆地的生烃与成藏层系多,大油气田往往有多个,勘探和认识应坚持逐层系或者逐凹陷地进行,许多层系或者凹陷认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大油气田,所以勘探历程往往很长。

6、谈谈中国天然气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生成机理天然气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分为无机成因气和有机成因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