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竹标准

雷竹标准

雷竹栽培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竹栽培技术的林地环境要求、种植方法、竹林培育及肥水管理、病虫防治、促成栽培技术、采收和分级标准与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宁波市鄞州区地域及相似本地域条件的雷竹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3林地环境要求
3.1土壤环境
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避风向阳、酸碱度中偏酸的低山缓坡为好。

平原高地旱地、河岸也可种植。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3.2水环境
雷竹喜燥怕渍,但林地附近要有充足的水源,以保证雷竹生长和产笋需要时的园地灌溉。

灌溉水质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3.3大气环境
应远离大气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T 18407.1-2001的规定。

4种植方法
4.1开山整地
开山整地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和水、肥、气、热条件,提高雷竹栽种的成活率和成林速度,雷竹造林宜采用全垦的方法开山整地。

4.2挖穴
按70-100株/667m2挖好定植穴,穴的规格为长80cm,宽40cm,深40cm。

长边与等高线平行,穴底要平整。

4.3种植季节
雷竹种植除三伏天和三九天外,都可种植,但以梅季最好,其次为10月份。

此时种植成活率高、发鞭快。

4.4母竹选择
母竹以选择生长健壮、节间匀称、分枝较低、枝叶繁茂、无病虫害、胸径在2cm 以上、1-2年生的新竹为好。

4.5母竹挖掘
挖掘前母竹留枝5-8档削去竹梢,以减少母竹水份蒸发。

挖掘时要判断母竹的来鞭和去鞭,留来鞭20cm-30cm,去鞭留40cm-70cm截断竹鞭,尽量多带宿土,以保护鞭芽和鞭根。

4.6移植
移植时要注意母竹去鞭伸展方向,竹鞭放平,鞭根自然舒展。

做到深挖穴、浅种竹,种植深度以比母竹原来土痕深3cm-5cm为宜,切忌过深,以免烂鞭。

竹蔸要与土壤密接,自下而上,分层轻轻踏实表土,每株浇定植水20kg,再覆土培成馒头形。

为防止风吹松动母竹鞭根,要搭好三角支架固定母竹。

5竹林培育及肥水管理
5.1除草松土
未成林竹园容易滋生杂草,因此成林前,每年2月、6月、9月可结合松土进行除草。

5.2立竹量与更新留养
幼林期一般第二年要求立竹量达到200-300株/667m2,第三年500-600株
/667m2,达到成林要求,以后每亩立竹量保持在800株/667m2左右,立竹分布均匀。

雷竹通常在6-7年生进入衰老期。

为此,成林竹园每年要按一定比例删去老竹,留养新竹,使竹林群体结构保持在1-3年生的占70%,4-5年生的占30%。

删去老竹时间宜在新竹成林后的6月份。

新竹留养时间:大地雷笋一般在3月下旬-4月上旬,促成栽培雷笋以出笋高峰期稍后为好。

留养新竹应掌握留远挖近、留强挖弱、留稀挖密的“三留三挖”的原则。

留养的新竹,应及时在5月底6月初留枝12—15档进行钩梢。

以减少水分养分消耗,促进竹鞭生长,提高抗御风雪害能力。

5.3水分管理
5.3.1幼林期水分管理
母竹移栽后,由于鞭根受到损伤,吸水能力减弱,因此,栽后第一年要加强水分管理,天晴地旱,应及时浇水,保持林地土壤一定的含水量。

多雨季节,易积水林地应及时排水,以防林地积水引起烂鞭。

5.3.2成林期水分管理
每年竹鞭生长、笋芽分化(7-9月)和出笋期,雷竹需水量大,要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干旱时及时浇水。

5.3.3促成栽培的水分管理
覆盖时要浇足水,以保证出笋期所需的水分,并利用谷壳湿后发热,提高土温,提早出笋。

出笋高峰期遇天旱应及时浇水,保证土壤对雷竹出笋的水分需求。

5.4施肥
5.4.1施肥原则
应以有机肥为主,N、P、K配合。

人畜禽粪等有机肥,施前必须经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

禁止使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活垃圾。

5.4.2施肥
5.4.2.1幼林竹园施肥
新竹园应做到薄肥勤施,幼林竹园结合松土全年进行三次施肥,每次株施尿素50g-150g ,视土壤湿度均匀撒施或冲水浇施,浓度宜淡不宜浓。

在竹林生长旺季,宜施速效肥料,在冬季宜施缓效的有机肥料。

5.4.2.2成林竹园施肥
成林竹园一般全年分四次施肥。

第一次:10月底施催笋肥,以有机肥为主,每667m2施腐熟畜禽厩肥1500kg 或饼肥50kg,施后加土覆盖。

第二次:发笋肥,出笋期随挖随施,每挖一株笋,在挖笋穴冲水浇入施入尿素10g左右。

第三次:5月份施行鞭肥(促成地应适当提早),每667m2施尿素50kg、过磷酸钙25kg、硫酸钾15kg。

第四次:9月份施壮芽肥(促成地应适当提早),每667m2施复合肥100kg,结合松土面施。

6病虫防治
6.1防治原则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为基本原则,通过加强竹林培育、合理肥水管理、改善竹林环境、增强抵抗能力,优先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有选择地使用化学农药。

6.2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利用其趋化性,用糖醋液、性信息素、卤水、腥味进行诱杀,利用其潜伏习性和假死性,进行机械或人工捕捉,利用其上树上竹习性,设置阻隔环或毒环捕杀。

6.3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利用细菌、真菌及生物制剂等微生物防病治虫。

在竹林中养鸡,以鸡治虫。

6.4农药防治
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无效的情况下,适当使用农药。

6.4.1禁用农药见表1。

表1 雷竹林禁止使用农药
6.4.2 允许有条件地使用的农药
产笋期出笋前半个月禁止使用农药,在其他时间允许有条件地使用表2所列农药。

表2 安全雷笋允许使用的农药及使用标准
7促成栽培技术
7.1方法和覆盖材料
促成栽培是指采用覆盖保温,提高土壤温度,保持一定湿度,从而使雷竹出笋从次年3-4月份提早到11月份的技术。

促成栽培的雷笋,肉质鲜嫩、商品性好、价格高。

覆盖保温材料大多采用谷壳,也可用竹叶、麦壳、稻草。

为保证覆盖物的发热量,覆盖物一般不重复使用,最多不超过2年。

7.2覆盖时间
谷壳覆盖时温度过低,地下笋芽容易进入休眠,出笋提早时间不明显,温度过高容易灼伤鞭根,覆盖时间以平均气温在10℃-15℃时为宜。

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份覆盖。

7.3覆盖厚度
一般厚35cm左右,合每1600-1800麻袋/667m2。

覆盖后竹园四周最好用尼龙围好。

7.4覆盖物去除时间
第二年3月底前必须把所有覆盖物清理出竹园,以防鞭根受热灼伤。

7.5轮流覆盖
同一竹园不可连年覆盖,以防止竹鞭上浮、竹园早衰和竹林抗倒能力减弱。

因此,一次覆盖后应暂停1-2年。

8采收
采收时要做到勤挖笋、顾留养。

挖笋时,切忌损伤鞭根。

9分级标准与包装
9.1分级标准见表3。

表3 雷笋分级标准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