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面积》教案

三年级上册《面积》教案

《面积》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学准备:地图图纸、学具(方格纸、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等)、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PPT:中国地图)同学们,认识它么?我们在哪个省?(湖南省)找一找湖南省大么?你觉得最大的是哪个地区?(新疆)在数学中,我们说,新疆地区的面积比湖南省的面积大。

(揭示课题:面积)你还能说说吗?比较四川省和北京市的地图四川省(北京市)的面积是图上哪部分?(涂色部分)二、新授1、学校的操场的表面比篮球场的表面要?(大)教室的地面比讲台的表面?(大)小结:面积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

2、说一说:你能来找一找生活中物体的面积吗?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

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手掌(估一估:数学书的封面有几个手掌面那么大)、黑板、国旗、操场、篮球场……曲面图形:拿一个橘子,找它的表面的面积。

立体图形的面积(文具盒)3、(观察)摸一摸、比一比:说说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图片)4、(图片)位置变化,物体的表面面积不变。

移动数学书封面,它的面积不变。

(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侧面有面积,曲边图形、曲面也有面积;不同位置摆放的数学书封面面积大小不变。

面积守恒观念)5、出示图形:封闭、不完整图形(1)你能找到它们的面积吗?(去除不完整图形——没有面积)(2)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怎样比较?估一估:大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几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验证)小结:小正方形可以作为基本图形来进行测量。

(3)活动(一)小组讨论:不能重叠比较时怎么办?观察比较相同形状的重叠比较不同形状的剪一剪(4)这样两个图形看不出大小怎么办呢?(测量——度量)尺子合适吗?(周长和面积的区别)(5)小组合作:老师这里有一些工具,你能用它们来度量么?引导学生选用一种基本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三角形、圆、正方形面积大小相等的基本图形;强调每次只能选择一个相同类型的基本图形进行测量)哪种图形作为面积单位测量图形最合适?为什么?三、练习巩固1、描周长,涂面积()2、(小方格图形)面积比较,哪个图形最大、最小。

3、做一做(变式图形)求面积。

四、拓展训练活动:在白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最大。

在方格纸设计8个小正方形的有趣图形。

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与反思北师大南湖附校钱丽娟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认识“亦、妆”等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有感情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体验诗句情感。

教具学具: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说“西湖”,导入诗题1.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经典诵读课,相信大家的小脑袋里已经装了很多很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2.今天,钱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诗,请你自己好好读读,请你猜猜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自由读)谁已经猜到了?请你再读读,诗人分别把西湖说成了什么?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

——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

——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苏轼的诗人,他对西湖更是醉心。

说说你对苏轼的了解?(出示:苏轼,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像是什么?(指名读——齐读)4.板书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感知,扣诗眼。

(1)自由读诗。

要求:读正确、通顺。

(2)检查:指名读。

潋滟(liàn yàn)——正音亦——这个字平时较少看见,在古诗文中比较多见。

理解意思。

妆——翘舌音、字形,看看这个字,有什么特点?(3)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

(4)借助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西湖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随学生自由说)↓交流中出示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介绍西子:西施,西子就是西施。

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分别是西施、貂婵、王眧君、杨贵妃,西施是四大美女之首。

关于西施的美,还有个小故事呢?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是个浣纱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着她,使她更加美丽动人。

鱼儿看见她的容貌,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

交流中出示:淡妆浓抹总相宜。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意思。

(5)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着这句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三、细读诗句(一)感受西湖在晴天下的秀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幻灯片)(1)再读读,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美的?拿起笔,圈圈有关的字词。

(2)反馈交流:(3)水光潋滟晴方好,A.潋滟:看看这二个字,知道什么意思吗?——借助图片,再用自己的话再说说意思。

B.你知道湖面为什么闪闪发光?交流中引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C.情境创设: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水光潋滟,我们也去西湖边走走看看吧?(课件出示)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交流评价,感情诵读。

D.“晴方好”:“方好”是什么意思?选择意思(4)升华感情再读(二)感受雨中西湖的神奇。

(1)师:苏轼就这样赏着美景,饮着美洒,陶醉其中。

忽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一番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2)师:雨中的西湖又奇妙在哪儿呢?谁来告诉我们?(3)师:用心看看,透过“山色空蒙”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的画面?(评价跟进读。

师:来,看看吧!(放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瞧!树变了——桥也不一样了——这一切,给人感觉都不一样了。

你置身在这一片朦胧隐约之中,仿佛来到了哪里?(生说,随机指读)(4)那山,那树,那塔……一切都沉浸在雨雾迷蒙中了,荡漾在诗人心中、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字:(奇)。

(7)自然过渡: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山色空蒙。

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之美读出来。

(自由练读——指名1分读——男女分读——叠读)(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引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现在你明白了吗?诗人为什么要把西湖比西子呢?不急!联系前二句,想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评价跟进)出示整首诗。

预设:西湖和西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西湖是江南的美景,西子是江南美女;西湖晴天的时候和西施化了浓妆一样美丽。

西湖雨天的时候和西施画淡妆一样也很奇妙。

3.评价跟进读:师:这真是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不愧为千古佳句,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是由于有了苏轼的这一名句,所以西湖又多了一个很美丽美丽的别称——“西子湖”,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传唱的佳句吧!(学生齐读)4.练笔:师:让我们拿起笔,用心去描绘这西湖淡妆浓抹之美吧?(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中讲述)同学们,用你的笔,描绘出西湖的“淡妆浓抹”之美吧!(生练笔,交流)看,,像似给西湖抹上了浓彩;瞧,,恰似给西湖化了一层淡妆。

四、吟诵古诗1、过渡:苏轼就像你们一样,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在杭州的这三年里,只要有空,他总是流连在西湖边,或饮酒或吟诗,内心对西湖的那份喜爱甚至是痴爱,才令苏轼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千古绝唱,让我们带着自己独有的理解,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全诗吧。

2.谁能背诵了,自己先试着背诵下。

3、诗美,美在诗人独具匠心的描写,美在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把这份美融合到尽情的吟诵之中吧。

五、学法迁移,提升拓展:1.这诗离我们近千年了,刚才我们是怎么来学懂这首诗的?借助注释,发挥了想像,读懂诗句意思的。

2.能否运用这首方法再来学一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

西湖有十景,所以描写它的诗还有很多了。

同学们课后去搜集阅读,借且注释,想像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把它吟诵下来,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淡妆西湖西子雨浓抹总相宜激发想像品鉴意境——《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七言绝句诗。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诗言物,酒载情。

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文士很多,苏轼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是突出的一个。

这首诗,苏轼用28个字,让我们感受的不仅是阴晴不定、风雨莫测当中的自然之美,更是人生随欲,自得其乐的生命之美。

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想法与大家交流。

思考一:“读”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古诗教学最根本的策略应该是“读”,离开读,古诗教学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怎么做到“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杨再隋语),让古诗教学根深、根壮,枝繁叶茂,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我们认为“读”要顺应学情,如同剥笋层层深入,不可违反学习的规律。

古诗的读,大体分四个层次: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再读,有板有眼,读出节奏;悟读,有滋有味,读出诗意;诵读,有声有色,读出诗境。

第一是初读,字正腔圆,读准读通。

古诗具有歌性,所以初读时应该更严,在我们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诗是不好读的。

今天因为上课前已经生孩子们读过多遍了,所以,安排初读的时间少了点。

如果是在常态课上,初读应该是严字当头。

第二应该是有板有眼地读,读出节奏。

什么叫节奏?节奏是音乐、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长短强弱的现象。

那么古诗的节奏呢?如果是朗读就是朗诵者波澜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语音形式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

从这个定义上说诗的节奏其实是着眼于全篇的。

诗要把握它的停顿,七言诗有的是“二二二一”式,也有“二二一二”式,这样的节奏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是很有必要传达给学生的。

今天在课上,我渗透给学生,部分学生还是能把诗的韵味读出来了。

第三悟读。

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会冲淡诗句的神韵,课堂索然无味;大量充斥的人文开掘,课堂虽激情飞扬,却冲垮了诗句的语言根基。

意象是诗的关键,意境是诗的灵魂。

古诗教学要善于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句,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文”“言”共生,个中滋味只有通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悟读,才能表现出来。

今天在课上,我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读。

第四诵读。

课终结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能吟诵就吟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