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乡镇企业统计年鉴》(2003) 注:除职工人数外,表中的各项指标都是以 1978 年为基年(价格指数为 1)计算出来的。
作者简介:于立(1956-),男,辽宁锦州人,东北财经大学 MBA 学院院长、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姜春海和李姝系东北财经大学产 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于左和孟韬参与了本文的讨论研究。 ① “社队企业”是指农村“人民公社”及其所属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兴办的、以直接服务 本社区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小型集体企业。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解释,参见注释 4。 ② 关于乡镇企业的具体定义,我们将在下文中给出并加以解释。
1995 4093.97 16403.39 1513.18 3492.79 12861 68065 24.9 43.3 18.9
2000 7662.53 25237.64 2502.65 5822.57 12820 72085 30.4 42.9 17.8
2002 9333.14 29509.51 3332.39 7759.97 13288 74432 31.6 42.9 17.9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Research Academy of Economic & Social Development
发展研究参考
2004 年第 8 期(总第 10 期)
2004 年 4 月 22 日
● 于 立 姜春海 李 姝:
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乡镇企业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对此学者们 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企业性质与 组织形式的角度,对中国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和趋势给予了新 的分析评价。
① 1958 年,中国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互助合作运动,最终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 础之上的“人民公社”制度。作为政治制度的最底层政权组织,“人民公社”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行 政职能,同时,又是农村生产经营(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层组织,具有明显的“政社合一” 性质。为了便于进行生产活动,“人民公社”下属若干个农民集体组织——“生产大队”,生产大队 又下属若干个规模更小的农民集体组织——“生产小队”,以“生产小队”为基础,形成“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度和生产制度。
中国乡镇企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于 立 姜春海 李 姝
一、导言
中国经济体制从 1978 年开始进行以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改革后,农村 中早已存在的“社队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① 并于 1984 年正式改称为“乡 镇企业”。② 表 1 描述了乡镇企业的发展简况。
表1
某些代表性年份乡镇企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职工人数情况
年份 乡镇企业
GDP
乡镇企业 全国出口 乡镇企 全国就 乡镇企 乡镇 乡镇企
增加值 (亿元) 出口额
总额 业职工 业人数 业增加 企业 业职
(亿元)
1978 1980 1985
208.30 263.92 602.88
3624.10 4179.28 6997.97
(亿元)
- - -
(亿元)
167.60 250.88 631.46
① 在工业化已经完成的国家中,农业人口转移方式主要是涌入城市。从理论上讲,城市在发展过程 中逐步、大量地吸纳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是一条顺乎自然、较为理想的人口转移途 径。但在中国,尽管在数十年间农业为城市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但城市却始终不能为农村大量剩 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城市本身也已人满为患。即使城市中某些产业能够为农村剩余 劳动力提供出路,却又为城乡之间一些农民难以逾越的障碍所阻碍。这迫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只能在农村地区寻找农业之外的出路,乡镇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主要的选择途径。此外,还应该指 出的是,乡镇政府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中国村落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实际上不存在村政府。 但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村自治组织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因此我们将乡镇政府 和村自治组织统称为“乡村政府”。
乡镇企业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支持农业发展,逐步 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出口创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农村实现工业化、 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综上所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乡镇企业都是个奇迹。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试图对乡镇企业奇迹这 种特殊现象给予经济学解释。如“模糊产权说”(李稻葵,1995;Smyth, 1997)认为,乡镇集体企业的模糊产权在特定环境下是有效率的;“中国传 统文化说”(Nee,1992;Weitzman & Xu,199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合作观念与潜规则是乡镇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政策差异说”(Perotti, 1999)认为,相对于国有企业,各级政府对乡镇企业规制较少,等等。应 该说,这些说法在某些方面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乡镇 企业性质与组织形式的角度,试图对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效率给予新 的更深层次的解释。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乡镇企业奇迹不是政府刻意扶持的产物, 而是顺其自然、各得其所的结果;乡镇企业各种规范或非规范的 组织形式,是富有效率的;随着性质的变化,乡镇企业会逐渐自 动消亡,完成其历史使命。
发展研究参考
2004 年第 8 期(总第 10 期) 2004 年 4 月 20 日发稿
主编:吕 炜 执行副主编:宋旭光 本期责任编辑:李寒窗 主办: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地址:大连市 东北财经大学 劝学楼 邮编:116025 电话:0411-84713161 传真:0411-84713165 E-mail:DRR@
3
生活资料的需求大于供给,使中国经济在 1996 年以前一直处于短缺状态, 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非常巨大。同时,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十分僵化, 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需要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其它 类型企业来消除供给缺口。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乡镇企业才得以产生并迅速崛起。 2.乡镇企业的定义与性质 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大体上说,1978 年以前,政府对“社 队企业”是严格限制的。1978 年开始,“社队企业”逐步发展壮大。1984 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后,① “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 1997 年 1 月 1 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给出了乡 镇企业的明确定义,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 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的法律定义有 “三个要点”:(1)出资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2)地处乡镇 或所辖村;(3)承担支农任务。 这“三个要点”恰好对应着“农民、农村、农业”的“三农”问题, 而且体现出乡镇企业性质的三个方面:(1)“血缘性”——与土地集体所有 制度密切相关的户籍制度决定了乡镇企业出资者的“农民”身份不能变化, 从而决定了乡镇企业出资者、经营者和一般职工基本上是同一社区内的农 民,形成了乡镇企业的血缘性。(2)“地缘性”——土地集体所有制使作为 重要生产要素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基本上不能自由转让或交易,这决定了企 业举办地只能是乡镇(包括所辖村)社区,从而形成了乡镇企业的地缘性。 另外,户籍制度又强化了乡镇企业的“地缘性”。(3)“业缘性”——即以 农业为基础,承担支援农业义务。这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本质性质截然不同。 于立等提出,国有企业的关键是资本的国家所有制,并由此派生了其它特 点,其基本特征是“企业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权”和“营利性”两方面) 与“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国有程度”和“规制程度”)并存,而且越是 国有独资,其“公共性”越强,“企业性”越弱(于立、马骏,2000)。而 乡镇企业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土地属性。甚至可以说,没有特殊的土地 制度和与其相应的户籍制度,就不会有乡镇企业的产生。
1
由表 1 可知,1978~2002 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 17.2%,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年均增长率为 6.7%,而同期全国 GDP 年均增长率为 9.1%,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仅为 2.6%。1990~2002 年,乡镇企业出口 总额年均增长率为 11.7%,而同期全国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仅为 7.3%。
严格地说,必须同时符合上述“三个要点”的企业才是真正的乡镇企 业。乡镇企业兴办之初,情况大体如此,但不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 环境的变化,乡镇企业员工上的“血缘性”、区位上的“地缘性”和产业上 的“业缘性”这三方面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到了 21 世纪初,“业 缘性”基本消失,“血缘性”和“地缘性”大大淡化。
人数 (万人)
(万人) 值/ GDP (%)
2827 39856 5.7 3000 41896 6.3 6979 49873 8.6
出口 工 / 全 额 / 全 国就业 国出 人数
口总 (%) 额(%)
- 7.1 - 7.2 - 14.0
1990 1205.58 8930.19 233.80 1437.55 9262 64749 13.5 16.3 14.3
2
二、乡镇企业的性质
乡镇企业是一类特殊企业,既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企业,也 不同于国有企业等其它特殊企业。另外,乡镇企业的产生、发展及未来, 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经济转轨的体制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可以通过分 析乡镇企业的性质来加以说明。
1.乡镇企业产生的根源 特殊的历史环境、经济社会体制和独特国情催生了乡镇企业,同时又 从根本上决定了乡镇企业的性质。 1978 年以前,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和户籍 制度将中国经济分割成城市和农村两大相互独立、相互封闭的经济体系, 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民长期孕育着一种要求迅速摆脱贫困、勤 劳致富的愿望,这是乡镇企业产生的源动力。 1978 年,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启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 核心的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根据各自经济利益和不同条件从事生产经营的自 主权力和人身自由,不仅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和被长期压抑的进取精神与 创造性,而且开始打破了隔绝多年、相互封闭的城市与乡村两大经济体系, 使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机制逐步在城乡之间开始互相流通。同时,狭隘的农业 范畴既不能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 入。因此,乡村政府和农民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必然是兴办企业。① 此外,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造成生产资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