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第五单元小册P107《与施从事书》渲染了雄峻连绵的青山变化多姿的景观,景观雄奇而秀丽。

作者内心有所感悟,精神得到了升华。

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

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

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

秋天清晨的露水凝结成了霜花,松萝覆盖了小路。

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

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大册P95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竹米多。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小册P109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他)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抚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大册P98板桥居士,姓郑,名燮,是扬州兴化人。

父亲立庵先生,凭自己的文章和品行成为士人的表率。

教授学生几百人,都成了才。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个子高,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又喜欢说大话,过于自负,批评人时不看对方的身份。

那些前辈都很憎恶他,告诫子弟不要跟他来往。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觉地刻苦努力,发奋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随便顺从流俗,能悟出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性情才力能得到充分发挥。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他们不知道板桥并非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诵读罢了。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读书,在马上读书,在被窝里读书,有时候在吃饭时读书忘记了拿起勺子筷子,有时候读书听不见客人对他说的话,有时候又忘记了自己刚才对客人说过的话,这些都是因为在默诵书中的话。

这样,书还有不被记住的吗?小册P113龙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

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

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

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

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

多么奇妙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

《周易》说:“云跟随着龙。

”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

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

“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

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小册P117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冕像对韩性一样。

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抚养。

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

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册P120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文学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小册P124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

”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

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大册P10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

大册P107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苏辙兄弟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劝苏轼早日退隐,实现“相约”早退的约定。

我们离别得太久了,不知不觉便已经是第七次过中秋节。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兄长苏轼望着明月而愁绪万千。

却没想到今日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船上奏着《凉州》曲。

丝竹并奏为赏月助兴,这音乐惊起了水中小洲上的鸿雁。

座中的客人,穿着孔雀羽制的披肩和紫绸织成的大衣。

却无可奈何明月渐渐西沉,不肯为赏月者多留片刻。

虽然今夜与客人对饮清酒,明晚却又要孤独地住在船上,与平常一样充满离愁别绪。

只怕会同王粲一样,面对着不得志的现实,却只得登楼望月,抒发那壮志难酬的忧愁。

这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2]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

时至中秋,苏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

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

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

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

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