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移动平均线原理解析

3-移动平均线原理解析


MA(3)、MA(30)
四、移动平均线的特点与作用
反映价格变动的趋势,道氏理论的具体化、数 字化; 短期线更贴近市场,但假信号也多;长期线比 较迟钝,但能较好地反映趋势; 因此趋势良好时长期均线效果好;价格横向整 理时,短期均线效果好;趋势持续时,长期均 线效果好,趋势反转时,短期均线效果好。 作用:助涨助跌



1、计算 BIAS(N)=(当日收市价- N日移动平均价) /N日移动平均价×100% (8.2) (8.2)式中,N为天数,可自己设立。 2、应用 乖离率分正乖离和负乖离。当股价在移动平均 线之上时,其乖离率为正,反之则为负,当股 价与移动平均线一致时,乖离率为0。一般而 言,正乖离率涨至某一百分比时,表示短期间 多头获利回吐的可能性也越大,是卖出信号; 负乖离率降到某一百分比时,表示空头回补的 可能性也越大,是买入信号。

①OSC不能像BIAS那样找到买入或卖出 的分界线,因为OSC指的是具体的价格 波动距离,而不是百分比。价格的变动 范围太大,不好硬性规定到了什么数字 就抛出或买入。 ②OSC由正变负,反映的是价格下穿MA, 一般说来这是卖出的信号;OSC由负变 正,是价格上穿MA,这是买入的信号。 这一点同BIAS的应用法则相同。 ③OSC的应用还可从曲线的形状上进行 考虑。
第七章

移动平均线理论
最古老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技术分析指标。 追踪趋势的工具,被称为“弯曲的趋势线” 构造简单,趋势信号精确,能定量检测趋 势(比较前后移动平均值的高低)。 大众最喜欢的投资工具
一、移动平均线的概念

是用统计方法,将若干天股价的收盘价加以平均, 然后连接成一条线,观察股价的变动趋势。 移动:最近N天的股价;平均: “平均成本” 意义:在取得某段期间股价平均成本的基础上, 配合每日收盘价的变化分析这段时间内多空双方 的优劣,以研判股价的可能变化。
死亡交叉
5天 10天 10天
5天
5天日内的投资者愿意以比前10天内更高的价格买进, 是一买入信号,称黄金交叉
同样需要选择参数。盐田港2004年下半年的 一轮上扬行情中,5天线与20天线的交叉买入 信 号可以将全部利润纳入囊中;而5天线与 10天线的交叉则比较敏感,产生一些假信号
⑵“中性区法”。将两条移动平均线中间的区域 看作是中性区,当收市价同时穿越两条移动平 均线之后,才构成买入或卖出信号,收市价在 两条平均线之内时不操作。

交叉、背离信号
作业:
移动平均线的作用有哪些? 移动平均线如何应用?

移动平均线信号简单,根据移动平均线投资者 能清楚了解当前的价格动向,并根据信号买卖。 但由于移动平均线变动缓慢,往往滞后于价格 变化,投资者不易把握股价趋势的高峰与低谷。 尤其在价格波幅不大的牛皮期间,移动平均线 上下交错,无法使用。 三种方法中,美林公司的研究结果是双移动效 果最好。

移动平均线应用于周线图上毫不逊色
⑹移动平均线处于下降趋势,股价在下跌过程中 曾一度上涨到移动平均线附近,但很快又再度 下跌,是卖出信号。一般来说,在股市的下降 过程中,常会出现几次这种卖出信号,这是下 降趋势中的价格反弹,是一种短期现象。 ⑺移动平均线缓慢下降,股价虽然一度上升,但 刚突破移动平均线就开始逆转回到移动平均线 之下,是卖出信号。 ⑻股价在平均线上方突然暴涨,向上远离平均线 为卖出时机,因为近期购买者均有利可图,随 时可能获利回吐,股价不久将下跌回到平均线 附近。
换参数也可达到过滤的目的
(二)两条移动平均线
由于单条移动平均线使用时假信号太多,为了 提高移动平均线方法的效果和可信度,分析者 常常选择两条或三条移动平均线,将其组合起 来使用。效果较好的是双移动平均法,即以较 长期的移动平均线来识别趋势,以较短期的移 动平均线来选择时机。 ⑴“双线交叉法”。当短期移动平均线由下往 上交叉长期移动平均线时,是买入信号。反之, 当短期移动平均线由上往下穿越长期移动平均 线时,是卖出信号。






① ④
⑷股价在平均线下方突然加速下跌,远离移动平 均线,为买进时机,股价不久将重回平均线附 近。 ⑸移动平均线从上升开始走平,股价从平均线上 方向下突破平均线时,为卖出信号。股价在移 动平均线之上,显示价格已经相当高,且移动 平均线和股价之间的距离很大,那么,意味着 价格可能太高,有回跌的可能。
上证指数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的日线图 中参数为 10的BIAS曲线在A处达到了 9.44,严重偏离了正常值,是卖出的好机会。
太原刚玉2004年11月的这波上升行情中,A处5天BIAS由下往上交 叉10天线 时买入,B处5天BIAS由上往下交叉10天线时卖出,可以获得不错的利润。
三、OSC
5天、10天均线构成“中性区”
海油工程2005年1-3月的一轮上扬行情中,5天线与 10天线构成了一个 价格中性区,图中箭头所指处如按 5天线信号操作则应卖出,但按中性区法则继续持有。
(三)三条移动平均线

三线交叉法:
5
多头排列 10 20
验证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
多头排列与空头排列 三线交叉法在市场调整时失效
葛兰维认为,第 3 条和第 7 条单独使用时 风险较大,若不是非常熟悉移动平均线, 投资者宁可不用。第1条和第2条、第5条 和第6条组合使用,效果最好。 第4条和第8条虽然可以使用,但由于法 则中没有明示股价究竟离移动平均线多 远才可买进和卖出,不太使用。这个问 题可由乖离率解决。

在中集集团2005年初的一轮上扬中, 10天移动平均线很好地充当了操作的依据。
有时可将参数改变6-12-21 或以神奇数列为依据
菲波纳奇数字的四条移动平均线很好地描述了 盐湖钾肥2004年的上升趋势 21-34-55-89
12天移动平均 线既比较灵敏,足以及时地产生 信号,又相当迟钝,避开了大部分随机的假信号。
对单条移动平均线采用过滤器



价格过滤器:不仅要求收市价穿越,而且要求 全天价格穿越; 收市价穿越平均线幅度必须达到预定要求; 时间过滤器:看1—3天 “百分比包络线”或“波幅带”:移动平均线 的平移曲线,当收市价高于平移曲线时,才是 买入信号; 以最高价、最低价移动平均线构成“价格带” 或“包容带”,价格穿越“包容带”时才是买 卖信号 过滤器小,保护性差;过滤器大,则信号滞后, 会错过机会,抬高成本。 必须由其他图表突破信号验证。

价托(三条均线自上而下扭 转向上所形成的封闭三角形: 平均成本区)
价压
空头排列
多头排列
期货市场的4-9-18 天交叉效果较好。
双重支撑
5、10、20天线判断月行情; 20、40、60天线判断季行情; 5、10、60天短、长期结合判断中级行情

金蜘蛛
死蜘蛛
与K线结合
顶部特征
底部特征
二、移动平均线的计算
1、简单移动平均MA:
MA(n) (C1 C2 Cn ) n
式中:n—周期天数,——第n天收盘价 缺点: 每个平均值仅包含它所覆盖的那段日子 对其中每一天都一视同仁 需储存大量计算资料,数据较多
4、各种移动平均方法的比较
美林公司对1970—76年13中商品的月平均收 市价的研究成果(N=3—70天): 衡量标准:累计的净利润或净亏损、最大的连 续亏损、盈利比率等。 1、各种方法的移动平均均能产生显著利润; 2、没有哪一种移动平均在所有市场表现最佳; 3、较长期(40天以上)均线比短期均线表现好; 4、简单移动平均方法表现最佳,13种商品中10 种最好。指数加权最差,只有1例最好。

三、移动平均线的分类
按计算方法分:简单算术移动平均、加权算术移 动平均、指数平滑移动平均三种。 按计算资料分:收盘价移动平均 最高(最低)价移动平均 中间价移动平均 中间价=(最高价+最低价+收市价)/3 或分为:日移动平均、周移动平均、月移动平均。 按样本数多少分:短期(15天以下)、中期 (15—6个月)、长期(半年—一年)
(四)如何避免移动平均线买卖信号的滞后性 价格从下降快速转为上升,底部停留短暂, 这种买入信号往往不是最佳,应耐心等待股 价调整后再介入。 只有筑底充分的上涨趋势,MA给出的信 号才是可靠的。 卖出过程则相反,一旦给出卖出信号,马 上清仓。

二、乖离率(BIAS)
乖离率是移动平均原理派生出的一项技术指标, 其功能主要是通过测算股价在波动过程中与移 动平均线产生偏离的程度,从而得出股价在剧 烈波动时因偏离移动平均趋势而造成的可能的 回档或反弹,以及股价在正常波动范围内移动 而形成继续原有趋势的可信度。 乖离率的原理在于:如果股价偏离移动平均线 太远,不管其在移动平均线之上或之下,都有 可能被拉回到移动平均线附近。乖离率表示股 价偏离某一移动平均线的百分比值。

上铜三连期货2003年9月至2004年7月的走势中,短期的结算价 移动平均线紧跟价格走势 ,中期线很好地反映了价格变动趋势



常用各种均线的优缺点: 3天线:最短,最贴近市场,但起伏大,极不规 则,震荡行情时有扭曲现象; 5天线:紧跟趋势,但变动幅度较大,可与周K线 相互印证; 10天线:使用广泛,能较好地反映股价短期趋势, 可作为短线进出依据; 20天线:已经能反映股价趋势,采用也较普遍, 可与月线比较,也有用18、22天线的。 60天线:可解释中期股价变动趋势; 120天线:波幅较平缓,敏感度较高,转折点较 明显,采用较多,还可与半年报结合; 250天线:年线,牛熊分界线; 250天以上样本太大,失去意义,有效性降低。

较长期的60天移动平均线很好地反映了中集集团长期向好的趋 势,而短期的5天、10天线则在价格调整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中集集团2004年的复权走势中,5天线紧跟价格波动,反映了短期的价 格趋势;60天线平缓向上,充分展示了中集集团中期向好的良好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