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三阶层 四要件

刑法三阶层 四要件

刑法犯罪构成的四要件和三阶层,哪个更合理?
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构成,这些条件就是所谓要件。

过去刑法理论和法律条文都是持四要件说,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

主体即行为的实施者,就是谁干的,分一般主体,特殊主体等。

客体即行为侵犯的对象,例如强奸罪的客体只能是女性。

主观方面指行为主体主观上的动机。

客观方面是指具体的行为和造成的结果,有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某种行为就构成,如持有毒品)和结果犯(产生了一定的后果才构成,例如交通肇事)之分。

其中主观方面即犯罪的动机,是区分主观恶性大小以及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此罪和彼罪的重要依据。

例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过失杀人,意外事件,都可以造成致人死亡的结果,但罪名和处罚是大不相同的。

很显然,主体、客体;主观、客观的四要件说是符合辩证法的,或者说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物。

因为三要件理论还比较新,所了解的人不是很多。

所谓三要件,大约是“符合性,违法性,有责性”。

也有说是“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

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主体的符合性,行为的违法性,结果的有责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四要件和三要件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很大,四要件理论认为构成犯罪的行为,按三要件理论则可能认为无罪。

如果存细看一下,就不难发现,三要件中没有主观方面,强调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白糖杀人案:某人(主体)错把白糖当成毒药下在(客观方面)别人(客体)饮水中企图谋杀(主观方面),结果没有得逞(客观方面)。

按照四要件论,这是故意杀人未遂。

而根据三要件说,则不构成犯罪。

因为没有犯罪的结果。

四要件是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

而三要件中第二项却是犯罪行为,或是行为的违法性。

既然是行为,那么必然就包括有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四个要素。

所以要分析三要件的第二项,必然要绕回到四要件上来,这不是很滑稽的事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