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析四要件论与三阶层论

解析四要件论与三阶层论

浅析四要件论与三阶层论刑法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犯罪构成理论有关。

中国刑法学中德四要件理论承继于苏联,近二十年来占据了不争的理论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这一理论自身的部分缺点逐渐暴露,影响和制约这整个刑法学的发展,亦不能及时和有效和回应司法实践对于理论解释力越来越高的要求,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既然要对四要件论和三阶层论进行比较,那我们应该首先明确四要件和三阶层论的具体内涵,我们先从在我国刑法界过去一直处于主流的四要件论开始说起。

在中国刑法体系中,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而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任何一个犯罪构成都是包括许多要件的,这些要件有表明犯罪客体,客观方面的,有表明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就形成了某种罪的犯罪构成。

每一种具体罪都有自己的犯罪构成,而每一种具体犯罪的构成,都是一系列要件的有机统一。

而在我国刑法中,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件。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这些社会关系只有受到危害行为的危害是,才能成为犯罪客体,而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行为侵犯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社会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而直接客体又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而复杂客体又分为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主要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直接客体又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和非物质性犯罪客体。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损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犯罪客观方面是构成犯罪所必然具备的要件。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对象。

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手段)以及对象则称为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危害行为又被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可以划分为构成结果和非构成结果。

而依据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性结果和非物质性结果。

依据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远近或危害结果与危害行为的联系形式而对危害结果进行的划分。

而其他客观要件在某些犯罪中,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量刑有一定的影响。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行为的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我国刑法中德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即犯罪主体必须具有自然人人格,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保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罪过以及犯罪的目的和动机这几种因素,其中罪过是必备主观要素,犯罪目的为选择性主观要素。

罪过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纵观中外刑法学的发展历史,存在着这样一类犯罪构成理论,尽管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时期,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但是其理论建构的核心意图和整体结构却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犯罪成立的要素集合。

换言之,虽然这些犯罪构成理论对于犯罪成立到底需要哪些要素也许看法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只要所需要素齐备,犯罪即可认定;至于以何种逻辑结构将这些要素有机的联结起来,以及司法者应当如何考虑判断犯罪应按照的顺序问题,并没有很好很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这种要素集合包含了贝林以前的德国理论和早期日本学者的观点;以及直接师法日本的民国时期的刑法学等,并且包括着我们所讨论的苏联和当代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即四要件论。

苏联和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强调犯罪成立需要四个要件的总和,四个要件是平行存在的,之间不存在阶层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要素集合的理论类型。

而随着犯罪情势的变化和人权保障观念的兴起,人们对犯罪理论构成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能够说明犯罪成立的要素,更在于提供更加有利于定罪量刑的标准。

而这就需要给予行为人以刑事制裁与否的检验标准。

既然是程序,就必然要求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不能仅仅是要素和检验标准的罗列。

我国刑法四要件说在通说上是从客观条件开始分析,但是并没有具体阐述原因,没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所以还是属于要素集合的理论类型。

而阶层体系型的犯罪构成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注重程序性要求的理论类型,他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阶层来依次检验行为,最终的出是否成立犯罪的结论。

自从德国的贝林发明了古典的三阶层体系后,许多国家的犯罪构成理论都逐渐采用了各种形式的阶层体系,而三阶层说便是阶层体系的典型代表体系。

三阶层的构成要件为该当性,违法性,有责性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需要判断一行为是否与构成要件相符合,而构成要件是指刑法分则所具体描述的各种犯罪类型要件,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进步,早期被认为是对每一个具体犯罪事实的抽象的,纯外在的,客观而不带有任何价值评价色彩的构成要件也逐渐带上了主观违法因素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这使该当性更加适应现代法制的要求。

而经过第一阶段的判断后才能进行第二阶段违法性,三阶层论中的三个层次,并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同时满足这三个构成要素就可以认为是犯罪了,因为这是三个阶层的判断,中间是存在着逻辑关系的,,满足了第一层才能考虑第二层的满足。

因为一个行为一旦满足了构成要件,即具备了构成要件该当性后,即间接证明该行为事实存在不法,但如果有其他法的秩序容忍,即这个行为事实即未违反法规范的期待,则不具备不法。

当满足第二层之后,我们便可以进入第三阶段讨论,即有责性的判断,在这一阶段,我们检验的是行为人的主观犯罪成立条件,包括行为人的故意,过失和责任能力,我认为这类似于四要件论中的罪过中的故意,过失和犯罪主体上的是否拥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把这个主观要素和犯罪主体上的因素放在已经满足了前两层次后,不仅显得更加全面,并且将层次性显示的很明显,即从客观开始,又不能忽略主观,体现其合理性和全面性。

要素集合和阶层体系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呢?“体系”,这一因为使用过度而被忽略实质功能的术语,他语义中所具有的甄别性功能恰恰能对两个理论进行区分。

体系不仅要有要素,体系是依某种原理或规则所组织的知识的统一体,其功能在于将杂多的犯罪构成要素整纳于一个有秩序有系统的体系中,使人能够更简单的理解。

而从这个说法出发,以四要件为代表的要素集合型的理论不是体系。

对一种理论是否构成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验证:一是建构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是否具备;二是联络各个概念和范畴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理论是否具有整体性的机能。

而从抽象性及其功能出发,概念分为常识概念和科学概念,常识概念我们就不加以讨论,就单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有原始概念,普通概念和基本概念。

原始概念便是最基础的被推导出的概念,而基本概念确实在理论构建中位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基本概念就是“元”,而其他的内容都是从这个元中发散出去的。

在打个比方,在道家说法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基本概念就相当于这个“一”。

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所说的四要件说只是单纯的要件的叠加,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基本概念,并且由于四要件之间是并列的,所以并没有足够使人信服,使理论完整的准确的逻辑关系。

虽然通说是从客观开始,但毕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顺序,而最多也仅仅是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等等的一些大要素中,下面又设了好多小概念,但是这些小概念同样也是因果关系并不明显,所以四要件说的缺乏基本概念的问题,导致了其理论欠缺解释力和包容性,层次较浅,而且整个理论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而三阶层论中的有责性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性的概括,他不仅仅满足于说明行为人在主观方面的情况,更具有一种规范性,解决了在经过构成要件该当性和违法性的检验后所需要讨论的到底能否对行为人归责的问题。

现在比较通行的犯罪概念是:犯罪是构成要件中该当的,违法的且有责的行为。

在认定犯罪时的检验顺序依次就是代表犯罪常态类型构成要件该当性,然后是行为时有没有能阻却违法状况的特殊情况。

接下来便是行为人本人主观上有没有可以使自己阻却违法状况的特殊情况,例如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等。

我国的四要件理论概括而言是一种耦合式的结构,将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先分而论之,在进行整合,所以这四要件便处于一个整体的位置上,即一有俱有,一无俱无,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犯罪构成要件,才能说明犯罪成立。

四要件论这种整体的说法看上去是各要件齐头并进的,但是,这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并不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是具有逻辑性的,分析问题是不会一哄而上的,但四要件论并没有就顺序逻辑问题上作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说明。

而三阶层说便有违法性的推定能力。

他根据构成要件的规定,彼此之间有着紧密地推导关系和确定的环节,这种次序不是人为安排的,而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决定了构成要件先于违法性和有责性的判断。

设定了特殊的被类型化的不法,因此构成要件是违法性的认识基础。

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与有责性这三个阶层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如果不满足第一层次的犯罪构成要件,我们就不必考虑后面的两个层次了,这不仅节省了司法成本,而且还更加简洁明了。

相比之下,要素集合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缺乏推导性,相互之间不能够实现合乎逻辑的转化和过度。

虽然四要件说不断宣扬四个要件之间是彼此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关系,但这并不是论证。

如果说四要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对犯罪行为进行判断,那是不是说如果四要件还和其他的要件发生了联系,出现了有机结合的情况,会不会出现五要件,六要件呢?所以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说四要件是齐头并进的话,我在前文也说过了,人类思考问题需要一个始项,就是一个开头,三阶层很明显,该当性即他的始项,逻辑始项只能有一个,并且能够从这一个始项推导出所有你想要的要素。

但四要件却没有,有的学者认为是客体,而有的学者认为是主体,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始项是四要件说的一大弊端,体现了其不严谨。

四要件说中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是分别独立的构成要件,就像一个盘子里一块一块的小饼,当这些小饼都满足的情况下,即说明犯罪成立。

而三阶层论就好像是一个大饼,是一个整体。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人们很自然的会把感兴趣的问题分为几块,然后研究,最终以这些块作为基础来研究整体,但是虽然说这种化整为零的做法确实能对这些块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但是以这些不完整的方块作为理论基础研究整体难免会对整体有所遗漏,并且通常很难对整个事物提出深刻见解,研究不深,这是这种化整为零的方法的一大弊端。

从这个角度来看,四要件说在理论的整体性上是有很大欠缺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