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种 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出最终产品货币价值 的总和 GNP=消费+固定投资+存货投资+政府购买 +出口-进口
消费=耐用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劳务支出
固定投资=非住宅固定投资+住宅投资=折旧+净 投资
收入法(要素成本法)
在要素成本的基础上经适当调整得到的国民生 产总值 GN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 业转移支付+折旧-财政补贴
进口意味着国外部门对本国的供给,是本国收入 的漏出;出口意味着国外部门对本国的需求,是 本国收入流量的注入
工资和转移支付
税收
政府购买
政府
要素支付
税收
家庭
储蓄
金融机构
企业
投资
出口收入 进口支付
消费支出
出口收入 进口支付
国外部门
国民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与国民收入核算
根据居民户用于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总支出 来衡量国民经济活动总量 根据居民户提供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总收 入来衡量国民经济活动总量 根据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来 衡量国民经济活动总量 收入流量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与GNP相关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指一国 (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经 营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
GDP是按国土原则核算的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如 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创造的价值增加值就应该计算 在GDP中,Made in China GNP是按国民原则核算的,只要是本国(或地区) 居民,无论是否在本国境内(或地区内)居住,其 生产和经营活动新创造的增加值都应该计算在内, 如我国的居民通过劳务输出在境外所获得的收入就 应该计算在GNP中,Made by China
流量
存量与流量的关系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指居民户和企业部门构成的简单经济, 即假设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部门,居民户和企业部 门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联系起来 通过产品市场,最终产品从企业流向居民户,对最 终产品的支付流从居民户流向企业,企业获得收入 通过要素市场,生产要素从居民户流向企业,企业 则向居民户支付生产要素成本,居民户获得收入 居民户以全部收入购买消费品,企业所有收入用于 生产,需求与供给恰好相等,国民收入在既定水平 上循环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社会货币存量的大小 利率——社会资金供求状况的反映,资金成本
就业量和失业率
失业在宏观经济学中一般被定义为,属于就业年 龄、本人也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就是失业者在整个适龄工作人口中所占的 比例,反映了失业严重的程度
汇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
三部门经济中,居民户向政府交纳个人所 得税,政府则向居民户支付购买居民劳务 的工资和向居民户提供转移支付;而企业 向支付交纳税金(直接税、间接税),政 府以其部分支出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
三部门经济中,政府税收使得消费支出进 一步减少,属于漏出量,而政府部பைடு நூலகம்的支 出,则形成注入量,若储蓄=投资,且政 府税收=政府支出,则国民收入流量循环 就能正常进行
= 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 NDP)
+ 本国在国外所获要素支付 –国外在本国所获要素支付
=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
– 企业间接税 – 企业转移支付 + 政府补助金
=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
– 公司未分配利润 – 公司所得税 – 社会保险税 + 政府转移支付
物资产品平衡体系MPS
国民生产总值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NP是对一定时期的生产活动的衡量,只计算当期生 产的商品和劳务,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GN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而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产 值
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
价格指数
以某一年的价格水平作为不变价格,测量一国在一定 时期内一定产出量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GNP减缩指数是给定年份的名义GNP与实际GNP之间 的比率,衡量基年和本年度之间所发生的价格变化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城市居民购买一定的有代表 性的商品和劳务的生活成本的变化情况的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生产成本变化情况的指数, 计算中仅考虑有代表性的生产投入品 通货膨胀率是该期与前一期价格水平变化的百分比, 可通过以上任何一个价格指数计算得到
如果引入金融机构,居民户则以部分收入向企业 购买商品和服务,其余作为储蓄存入金融机构, 而企业在居民户购买支付之外还获得了金融机构 的投资
金融机构把居民户的全部储蓄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国 民收入在既定规模上循环 储蓄行为使居民户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减少,即“漏出” 投资使企业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增加,即“注入” 只要储蓄=投资(漏出=注入),国民收入循环就可 以正常进行
生产要素市场
出售商品和劳务
居民户
储蓄
金融机构
投资
企 业
购买商品和劳务
商品市场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包括居民户、企业和政府的经济, 其中政府为经济提供公共物品,并为此向社会征 税和进行支付,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通过税收和 支付来实现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
– 个人所得税
=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
用GNP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
现实生活中,GNP常用于衡量国民福利水 平,一般认为,人均GNP越高,该国国民 福利水平越高 但GNP的核算存在不完善的因素,有些非 市场交易的经济活动未计入GNP,有些劳 务又存在重复计算 GNP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 对各国的GNP进行比较十分困难
潜在的GNP和GNP缺口
潜在的GNP是指一个国家在正常的强度下,充分利 用生产资源(即充分就业)后所能够生产的GNP, 也称为充分就业的GNP GNP缺口是指潜在的GNP与现实的GNP之间的差距, 反映了一国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而损失掉 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支出法(产品用途法)
工资和转 移支付
政府购 买
政
税收
府
税收
要素支付
居民户
储蓄
金融机构
投资
企 业
消费 支出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在居民户、企业、政府之外再加上 国外部门,国内各经济部门通过贸易、资本流动、 劳动力流动与国外部门发生联系
国外企业支付购买本国居民户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工资、 利息、租金、利润,本国居民户获得出口收入 本国居民户向国外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进行进口支付 本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相互购买商品和劳务,形成本国 企业的出口收入和进口支出
总支出≡总收入≡总产量 厂商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与劳务要由居民户所 得到的全部收入购买回去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国民收入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 算,是对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 及其结果进行系统、全面的计算和测定 国际上流行的核算体系
国民账户体系SNA
非市场交易活动得不到反映 反映内容存在偏差 不能正常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没有区分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 不能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情况 不能系统反映社会资金运动情况 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循环全貌及各环节间的联系
第十章 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流量和存量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 用GNP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
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最终产品——最终使用者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继续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 为避免重复计算,实际计算中采用增值法,只计算各阶段增加 的价值
GNP是以当年价格衡量的总产出,其计算结果受价格 水平的影响,在不同时期的比较中,应根据物价指数 进行调整 GNP只计算通过市场交易的产品和劳务
GNP=GDP+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
劳务的收入-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 劳务的收入
GDP – 外国公民在本国收入 + 本国公民在外国收入
= GNP
名义GNP和实际GNP
名义GNP是以当期价格衡量的一定时期的最终产值, 其变化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实际产量变动或是价 格变动 实际GNP是以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 其变动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仅受实际产量 变动的影响 为了进行不同时期的GNP的比较,一般会以某一不 变价格把名义GNP换算为实际GNP
经济个体和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余个体不产生影响, 而宏观经济学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因此在总量分析中不能忽视个量在 总量中的地位和作用
流量和存量
存量
反映事物在一个特定的时点上的状态的变量 没有时间维度,其测量不涉及时间长度 存量的取值只有相对于某个时点才有意义 描述事物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量 相对于某个时间区间进行测量,有时间维度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是流量的结果 流量是存量改变的原因,是决定存量改变快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