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8日国际扫盲日、国际新闻工作者日9月10日中国教师节、世界预防自杀日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中国脑健康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9月20日国际爱牙日9月21日世界停火日(和平日)9月22日欧洲无车日9月25日世界儿童节、世界海事日9月26日国际聋人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9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和平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国国防教育日9月第四个星期日国际聋人节9月最后一周某一日世界海洋日9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世界心脏日世界清洁地球日世界清洁地球日又名世界清洁日,是全球性清洁活动,是由澳大利亚的国际环保组织Clean Up the World的伊恩基南发起,时间是定在9月的第三个周末,也有参与组织和个人把每年的9月14日作为活动时间。
现为全球最重要的环境保护活动之一,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25个国家、4000万人参加这个活动。
1987年,澳洲人伊恩基南先生驾单人帆船环绕地球时,看到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深深觉得要做一些事。
回到悉尼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发起了“清洁悉尼港日”(1989)。
这个活动召集了4000名志愿者清理废旧汽车,白色垃圾,玻璃瓶,烟头等。
伊恩和他的委员会认为既然一个城市可以行动起来,整个国家也行,于是发动全国人民一起动手,最后在1990年有30万志愿者参与了新一轮的清洁澳大利亚日。
迄今为止,清洁澳大利亚日已成功办了16年。
下一步,伊恩又把眼光放到全世界。
在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支持后,世界清洁日在1993年第一次举办。
自此,世界清洁日成为全球性社区活动,每年有超过130个国家,3500万人参与。
活动内容:清洁活动——传统的活动通常是一到两天的志愿者社区清扫活动;延伸计划——是对传统清洁活动的补充,包括植树,循环利用计划,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立等;教育宣传——指导人们如何用积极正确的行为保护改善环境。
意义每年的9月14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
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
例如我们常用的泡沫快餐饭盒,由于它不能自行分解,对于地球来说,就是一种永远无法消除的“白色污染”。
又如,我们日常用的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污染地球环境的元凶之一。
地球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废料和生活垃圾的日渐增多,地球有限的自净能力己难以承受日渐沉重的压力。
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
这就是确定世界清洁地球日的意义。
相关数据以下是某些生活废弃物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烟头:1-5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为了保持地球家园的清新宜人,大家要从我做起,不乱扔杂物,减少能源污染,维护地球的清洁。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简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自1976年起陆续召开了各种国际会议,通保护臭氧层海报过了一系列保护臭氧层的决议。
尤其在1985年发现了在南极周围臭氧层明显变薄,即所谓的“南极臭氧洞”问题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以及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呼声更加高涨。
·1977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了有32个国家参加的“评价整个臭氧层”国际会议。
会议通过了第一个“关于臭氧层行动的世界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监测臭氧和太阳辐射、评价臭氧耗损对人类健康影响、对生态系统和气候影响等,并要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一个臭氧层问题协调委员会。
·1980年,协调委员会提出了臭氧耗损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地球的生态系统这一评价结论·198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建立了一个工作小组起草保护臭氧层的全球性公约。
·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1985年4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通过了有关保护臭氧层的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该公约从1988年9月生效。
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到2012年为止,已有150多个政府批准了这项条约。
生产和消费氯氟烃(CFCs)和其它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已经被奇迹般地减少了将近70%。
氯氟烃的重复利用被广泛地采用。
而且,臭氧安全技术已经可行并被广泛采用。
监测表明,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增长速度已经逐渐减慢。
大气中甲基溴的含量也已经减少。
但是,臭氧层是脆弱的,只有社会各方面包括消费者不断地支持,保护臭氧层的斗争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确定,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臭氧层耗损问题的关注和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9月16日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决定的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2000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
”距地球表面25公里的上空有臭氧层,它能吸收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伞。
但是,科学家发现,对地球上的生物极为重要的臭氧层已“漏洞百出”。
80年代中期,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在冬季和春季会出现严重损耗,形成所谓的空洞。
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臭氧层的破坏加剧。
一般来说,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最大的时间是一年中的9、10月份。
1998年9月人们观测到的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为2720万平方公里,2010年9月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美国领土面积的3倍。
南极情况如此严重,北极情况也不妙。
2010年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云集瑞典探索北极上空臭氧层变薄的原因。
2010年前,欧洲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比1980年时减少了6%,就在1个多月前,北极以及英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北部、丹麦、瑞典南部和波罗的海三国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降到了创记录的程度。
在加拿大,有关部门发现该国上空臭氧层臭氧含量比正常值低7.5%,紫外线的辐射量增加9%。
臭氧层发生空洞和变薄,对人类也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科学家普遍认为,臭氧层被破坏直接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
一些科学家指出,臭氧层损耗1%,皮肤癌患者就会增加3%。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臭氧层的保护,从1978年开始,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气象组织大气臭氧监测网。
1989年我国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91年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国人民对保护臭氧层的共识。
历年主题1998年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
”1999年的主题是:“保护天空,保护臭氧层”,2000年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自己;保护臭氧层”,2001年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我们自己,保护臭氧层”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2005年的主题是“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我国的国际臭氧日纪念活动以“加速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行动”为主题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
发生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发生过程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
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
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历史影响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
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直至21世纪,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
在国际上,这起事件经常被拿来与纳粹德国的国会纵火案相提并论结果: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
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国际和平日2001年9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55/282号决议,决定自2002年起,国际和平日为9月21日。
决议中提到:“宣布此后,国际和平日应成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并邀请所有国家和人民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
”55/282号决议还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区域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以各种适当方式(包括教育和公众宣传)庆祝国际和平日并同联合国合作实现全球停火。
基本简介198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36/67号决议,决定将九月份大会常会开幕的日子,即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正式定为国际和平日,供所有各国和人民在自己内部以及在彼此之间,纪念和加强和平的理想”。
国际和平日定于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二举行。
这个节日恰逢联合国大会在纽约举行的常会开幕。
联合国在1981年宣布国际和平日,并邀请全体会员国,非政府组织和各界人士以一种方式庆祝这个节日,借以表现联合国承诺维持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和平。
联合国网络空间校车是全球教学与学习计划所包括的线项……19时30分左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健步走到和平钟旁,用力敲响……自世界和平日设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联合国都举行仪式,提请所有人关注、庆祝和纪念这一日子。
同时,全世界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民间社会和宗教团体也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纪念世界和平日。
联合国大会在其2001年9月通过的第55/282号决议中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
重要致辞秘书长致词(2006年9月21日,纽约)亲爱的朋友们,对我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和平是日常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