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碘的提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浙江慈溪中学陈仙军 315300
摘要:笔者于2015年11月参加了在黄岩中学举办的浙江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以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作为案例,结合专家的点评,以及观摩学习了其他选手的精彩课堂,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现以此文与各位青年教师共勉:在实践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反思溴碘的提取
一、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溴碘的提取》选自化学一专题二第一单元第四节内容。
学生了解了如何从海洋中提取氯单质,掌握了氯气的性质与应用,并初步学习了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再通过本节课了解与氯相似的溴、碘的性质及从海洋中提取溴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黄岩中学学生基本功扎实,基本能达到对选考的能力要求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了解溴、碘的性质
(3)了解溴离子、碘离子的检验方法
(4)认识溴、碘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氧化还原角度的分析与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溴、碘的提取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培养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溴碘提取的原理和工业流程
5.教学过程设计
6.板书设计
存在形式:Br-I-
二、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简介
从海洋资源引入,了解溴、碘的存在;感官认识溴、碘单质的物理性质;通过类比迁移氯气的知识,了解溴、碘单质的部分化学性质,为提取打下基础。
联系实际,寻找生产生活中含溴、碘物质的身影,从而建立获取的需求。
原理分析,实验探究,了解化学知识在物质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流程推敲,初步了解工业上提取工艺的共性。
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流畅,呈现有序,一气呵成,也得到了评课专家的认可。
板书设计围绕溴碘的提取为中心发散出“存在”、“性质”、“应用”和“原理”,与设计
思路遥相呼应,使得主线愈加清晰。
2.学情分析不足
对于上课班级学生的学情,仅从该校生源情况入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实在是过于草率和片面。
缺少对本节内容前后衔接部分的教学情况的了解,比如“氧化还原知识的”掌握程度,缺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开发,缺少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了解和判断。
这些都会对教学设计能否如愿实施产生巨大影响。
3.实验探究,不为“教学”而存在
由于缺少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充分了解,以及分组实验前对学生方法和操作上的有效指导,分组实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一度陷入“混战”。
在教学时间上也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特级教师任学宝对此提出意见:探究性实验,要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的,实行有效的实验探究,不应为了“教学”而存在。
由此例,感悟颇深。
4.关于学习方式
温州中学的吴招坛老师在“碘的提取流程”环节,设置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由四人小组共同发掘问题,小组讨论,最后将尚有疑惑的问题进一步提交汇总,由老师和全体同学再共同讨论解决。
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本,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5.关于教学模式
金华一中的王云老师采用的“三学课堂”模式:课前自学、课堂导学、课后思学,发展于“学案导学”,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生与解决,注重学科知识的螺旋深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种改革式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学习。
6.小插曲
关于现代电子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在课堂练习的反馈和互动阶段,笔者多次使用了投影仪,发觉设备的操作和切换略有不便。
而在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中发现,手机拍照和视频功能,通过网络传输(如),不仅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更显方便快捷。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发掘自身潜能,找到自身的薄弱之处,更吸收到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谓收获颇丰。
以此文记录并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