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转换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能力、课程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拓宽国际教育视野等等,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类课程从不同侧面担当着教师从理念到操作能力的培养任务,根据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以及本课程的目标,既要奠定教师扎实的从教基础,又要培植发展潜能。
一、教学内容的理论框架要清晰。
符合教师的学习起点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是学生所学知识内容的载体,毫无疑问,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论(以下简称小语教)的教学对象是初学者,他们没有本学科或其他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对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环节、教学艺术等等没有经验,因此,教学实施不能急于求成,应从最基本、最常规、最一般的知识教起。
二、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与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
小语教是在学生学习了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之后开设的课程,这些学科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都应成为学习小语教的基础,并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师范教育分科教学的限制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的局限,使学生学习到的各种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学与用之间脱节。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以期达到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
三、学习的方式要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
小语教作为学科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应该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性格”。
从形态上来说,学科教学论是以理论的形态而存在,它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性把握,所以它具有“理论性格”;从生成上来说,学科教学论是从教学实践中走来,而当其理论形成后又将走向教学实践,所以它又具有“实践性格”。
这两种性格决定了本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大量接触教学实例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积淀,更利于学生从中抽取一般性的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由模仿走向创造。
长远地看,这也是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必由之路。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如果在接受职前教育的时候就已经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已经符合未来社会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
这样的教师是拥有专业发展潜质的新型教师。
四、要形成稳定而不僵化,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五、课程实施的过程应对教师具有示范作用
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都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
要通过转变教师教育系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小语教教师具有首席任务。
教师在教学方式方面的惯性、定势要追溯他们在被培养阶段所受的教育。
如果原来就读学校的教师都是用比较死板僵化的方式,让学生被动地习得知识技能,就很难指望他们今后在工作中会重视让学生去主动地习得知识和技能。
可以说,教师教育系统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现在和以后的学习方式,而且还对他们以后的从教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这些学生成了教师,很可能把那种教学方式继承沿袭下来。
创造性在中小学学生中缺失的状况与过去的教师教育有某种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需要教师自己有创造性。
课堂教学总是基于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们获得新知的过程,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差异,深层原因是教师的专业修养、授课方式以及教师个人习惯的思维方式,这些综合地体现在课堂上呈现问题的方式。
问题情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呈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通过语言、教材或其他手段向学生提出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有已知的解决方案和方法:另一种是发现问题的情境,即教师并不向学生呈现明确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对有关现象、事实、实验或其他学习材料的感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
题。
这种学习活动是一种“智力探险”。
对教师的专业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同时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更具有创造意义,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课堂内外了解到、体验到、尝试到那些新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
将学科知识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会逐渐养成创造性劳动的习惯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