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频数排列,依次为:
发热(6次),汗出6,恶寒3,恶风2,头痛2,身痛 1,鼻鸣干呕1,气上冲1,衄1,烦1,便坚1,渴1 常见体征有:脉浮9(数2,弱2,大1,虚1),迟1 桂枝及生姜的主治为上气及通痹。主要是针对气血 津液瘀滞于上、瘀滞于表的症状。芍药的主要功效 为活血通滞止痛,可以照顾体表的津液瘀滞的症状, 各种痛;同时针对里微热症状,因为津液大量体表 聚集,向上聚集,同时有汗出,内部下部津液就少, 就会相对有微热,出现烦,渴,干呕,便坚等情况, 草枣主要功效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
佐药都是平性药,性质平和,甘滋生津,甘淡 渗湿,固护中土胃气。 使药起到沟通阴阳的作用,与君臣药性相反, 作用不可低估。


以桂枝汤为例分析

【桂枝汤】
桂枝(去皮,三两 30克),芍药(三两 30 克),甘草(炙,二两 20克),生姜(切, 三两 30克),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三才


以桂枝去芍药汤为例

桂枝去芍药汤: 君:桂枝(辛温)3两 臣:生姜(辛温)3两 佐:甘草(甘滋)2两,大枣(甘滋)12枚

为什么去赤芍?宋本《伤寒论》第22条说了: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已经攻下而里虚了,不 能再用芍药继续虚其里了。上节课讲过, 芍药有泻里实的作用,单纯的里虚寒证, 不要用。280条云:太阴为病,脉弱,其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 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桂枝汤类方

于建成先生在其《中医固有理论》中指出: “中医理论的本来面目,并非当前《教材》 所阐述的样子,而是一个概念确切、逻辑 严谨、理论自洽的认知体系,具备现代科 学的基本属性。它的超前性若被揭示出来, 足以让世界震惊。它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强 大的自我发展能力。就像中华民族一样, 海纳百川,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产生这样 的伟大医学。”
万方之祖——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也就是说,桂枝 汤的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切 方剂的创制,都可以以桂枝汤的配伍法为 根本法则。说到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拿到一个中医处方,应该怎样去分析? 作为医生,开方应该遵循怎样的配伍法则? 这都需要对方剂进行解析。
方剂解析法:
三才—辨阴阳 四象—分君臣

此外,还有桂甘龙牡汤,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新加汤,黄芪桂 枝五物汤……都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予以 分析,达到条理明晰,应用自如。
谢 谢!

小建中汤: 君:赤芍6两 臣:无 佐:饴糖或蜂蜜1升,甘草2两,大枣12个 使:桂枝3两,生姜3两

常见症状:腹中急痛,心烦,咽干,口燥, 或黄疸。 发热,汗出,身体疼痛,恶风寒。 心悸,乏力,面体少色,饮食无味, 多卧少起。 常见体征:阳脉涩,阴脉弦

阳脉涩,就是脉浮取不足,主津液大伤; 阴脉弦,即沉取弦实,主里欲结实。仲景 云: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肘 后备急方》说的更清楚:若患痰满及溏泻, 可除胶饴。呕家,分两种,一种是气机上 逆夹微饮,一种是水饮重而上逆。对于水 饮较重的患者,不管有没有上逆作呕的症 状,都要少用甘滋药助饮。
五味—司职守
三才法辨阴阳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我们拿到一个方子, 首先要分阴阳,也就是分寒热药的比例。
一个方剂首先用三才法区分阴阳属性的药 物,这是对一个方剂的大体印象,也是大 的方剂处方原则。

四象法分君臣佐使

君药,就是治疗主症的药,一般药量使用大。

臣药,顾名思义,是大臣,宰相。协助君王做 事的。它主治的,就是主症以外的兼症,同时 加强君药治疗主症的药力。君药是寒凉药,那 么,臣药也必须是寒凉药。臣药药性一如君药。
四象

三才确定了,我们再用四象解析法分析: 【桂枝汤】 君:桂枝3(辛温) 臣:生姜3(辛温) 佐:炙甘草2(甘滋)大枣12(甘滋) 使:芍药3(酸凉)
五味司职守






神农本草药证: 1、桂枝——辛、甘,温。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 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2、芍药——苦酸而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 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3、生姜——辛热。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 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 明。 4、大枣——甘咸而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 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 四肢重。和百药。 5、炙甘草——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 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去阴性药的方

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 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这 四个方子的共同点,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 上,去掉了凉性的使药。

阴-中-阳、君臣佐使的三才四象配伍法, 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的至善理念。三才四象俱全的方剂较平和, 安全而稳妥。以上四个方剂,都由阳性药 +平性药,君(臣)药+佐药组成,没有 使药,不遵守阴阳互根的法则,单刀直入, 没有牵扯,偏性较大,药力迅猛。


这一条是说,发汗后,津液本来就不足了, 再用温泄的火针来发汗,且没有遵守无菌 操作规程,针眼处感染了,那么津液和正 气就更虚,此时,机体就要调动正气涌到 肌表去祛邪,中焦下焦的水饮也要随之上 冲,然而,表还有点微微的滞证,表证未 解,水气不得发越,就会上逆冲心,形成 奔豚。

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 焦津液虚,下气乘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 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不均衡了。所以, 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后面桂枝 去芍加茯苓白术就需要化饮了),补一补 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 就行了。有很多西医的“脑血管”病,如 高血压,中风,都是这个原理,一发汗, 血压就降下来了。即所谓“气不旁流”。 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用续命汤类方治疗中风 的原理。
桂枝汤中的阳性药有桂枝(性温),生姜(性 温);平性药有甘草(甘滋),大枣(甘滋); 阴性药有芍药(性凉)。 总体来看,2个阳性药,1个阴性药,2个平性药。 因此,桂枝汤为阴阳并用,顾护中气且阳多阴少 的方子,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的三才之道。三才之道,为经方的典型配伍法则, 阴+阳+中气的三才配伍模式,可保扶阳不伤阴, 益阴不抑阳,且顾护胃气津液。桂枝汤阳药多, 阴药少。因此桂枝汤的三才属性分析得知本方可 以治疗寒热并见,寒多热少的病症。

胸满,指的是胸部满闷。这是因为攻下后, 里虚,胃气不足,下焦之气上冲了。这个 方证,里饮不盛,主要是气机上逆夹微饮。 这一点微饮,生姜就可以解决。姜这味药, 治疗胸满咳逆上气,并可止呕吐,“生者 尤良”,用生姜比干姜更好。而如果是水 饮重而上逆,就要加用茯苓白术了,也就 是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条服桂枝汤 或下之,仍头项强痛…..

加阳性药的方

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当归四逆汤…….
以桂枝加桂汤为例
桂枝加桂汤: 君:桂枝5两(辛温) 臣:生姜3两(辛温) 佐:甘草2两(甘滋)大枣12枚(甘滋) 使:赤芍3两(酸凉)

这是桂枝汤,更加桂2两。桂枝加量,是增 加了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那么 反推,使用桂枝加桂汤的指征,就是桂枝 汤证,气逆上冲和津液不足较重者。这种 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 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加阴性药的方子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 黄汤,小建中汤。这四个方子的共同点, 是都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了1-2味凉药。
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为例

桂枝加芍药汤: 君:芍药6 臣:无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大黄汤: 君:大黄2 臣:芍药6 佐:甘草2,大枣12 使:桂枝3,生姜3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治疗阳明 病本证合并太阳病中风证。症见桂枝汤的 太阳病中风证症状,以及阳明病本证典型 症状:胃家实(腹满腹痛,便秘,甚或 “大实痛”)赤芍表里兼顾,对温热性的 血瘀痰饮等导致的疼痛效果很好。尤其能 通大小便,号称“小大黄”,泻而不虚人, 对于虚劳体弱而需要泻下者,是很合适的。 使用它的前提是寒热不要搞错,虚寒证不 要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