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人数,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
从记叙大会开始,这种激动、兴奋、自豪的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显然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之后,课文用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壮的声音……”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当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激动、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
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在这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对毛泽东的直接描写虽然不多,但很典型,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高呼“人民万岁”,按动旗杆的电钮,不断地向群众挥手。
通过这些言行的描写和庄严的会场环境以及人们激动的欢庆场面的烘托,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毛泽东──他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他的伟大形象历历在目。
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一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这是教学的难点。
二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这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准备:收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
教师准备:1、开国大典》等电影, 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相关课件制作。
学情分析: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学生本没有体验的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
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
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
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领会情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
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破题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54周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
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仪式。
板书:开国大典4、解题: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开”和“典”分别是什么意思?(“开”是建立、成立的意思;“典”是盛大、隆重的仪式)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思:新中国成立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二、通读课文,理清段落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弄清楚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根据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
3、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三件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三、讲读第一大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哪些方面的人?(通过交流,得出有各方面的人,从而感受到典礼的盛大、隆重,非同寻常)。
引导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会场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主席台在什么地方?(男生读第二自然段,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典礼在下午三点钟开始,为什么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哪些词句反映了群众来得早?这反映了什么?(学生交流,如:“早已汇集”、“老远的”、“清早”、“五更天摸黑”等都说明了人们想早点看到盛大的典礼,说明了人们心情很兴奋,很激动。
重点理解: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为什么不用走向?)4、会场上的人特别多,如果你是记者,你会怎样来形容会场上的人群之多?(1)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来看看文章是怎样描写人多的:到了正午……像海上的波浪。
感情朗读。
(3)学生读背这一句。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看看开国大典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能体现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提问,并板书: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1)比较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①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②30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望着)这鲜红的国旗。
(2)这段课文中有几处写了掌声,写法有什么不同?4、快速朗读课文第三段,进行填空练习。
(1)阅兵式的检阅司令员、阅兵总指挥分别是——和——。
受检阅的部队开头是两个排,接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飞过天空。
(2)想想为什么阅兵式最能体现大典的盛况的?(从人民军队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共和国的强大保障等方面来理解。
)(3)体会阅兵式的壮观场面和人民群众看到检阅部队时的激动场面,感情朗读。
5、学习课文第四段。
(1)学生快速阅读这一段,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两个方面来描绘这动人的情景的。
(2)重点理解: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闭上眼睛,结合过去看到的类似的场面体会天安门上礼花此起彼落,广场上灯火辉煌的绮丽景象。
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6.学习课文第五段。
(1)先齐读这段课文。
然后比较“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中带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2)说说“光明照亮了整个北京城”一句怎么理解?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思想感情?指导朗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相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试说两个这样的句子.二、拓展知识1、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2、观看"开国大典"录像带;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料;《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发展,"两弹三星"的成功;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祖国各个城市的发展等相关的录像和影碟,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