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1

人教版《植物的激素调节》 教学设计 1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案例
福建省福州一中生物组张气
教学构思:
《植物的激素调节》教材内容较多且对于学生来说较陌生,但若采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学生还是较容易接受的,但这就违背了教材编写的初衷。

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最大特点便是引入了生长素的发现史,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材以生长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这也将是本节课教学需要达到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本节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其他教材内容则在第二课时完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开放的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过程。

因此,我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采用探究式教学,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思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研究生长素的发现,通过对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结果,最终验证假设的综合实验能力。

围绕教学目标,这节课应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暗线则是实验思路,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结论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的是旧教材的生物,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几乎是空白的,所以本节教学的难点就是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

虽然在之前的教学中有涉及实验设计,但学生仍没有很好的掌握,特别是综合实验能力很欠缺,所以在本节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将难点分散,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不同能力。

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公开课,在开课之前,在其他班有先上了这堂课。

在第一次上课时,我不是开门见山的引入向性运动,而是提供一些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让学生对生命活动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入“生命活动的调节”,并且概述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方式,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则先设疑。

这种引入方式虽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本节内容是植物的激素调节,若涉及动物的生命活动内容而又没有细讲,可能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使引言显得有些拖沓。

鉴于此,第二次上课时就直接从向性运动入手。

一来向性运动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向性运动的教学也为本节课后续的向光性内因的教学做好准备。

这样整堂课的结构就显得比较紧凑,从实际效果来看也比较理想,学生能够很好区别向性运动与非向性运动(感性运动等)。

课前我布置了学生进行向性运动实验设计和观察,意在先让学生对实验设计有个感性认识,学生也比较认真的进行了实验。

通过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很投入去做实验,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操作比较陌生。

针对这个情况,在课上我请部分学生介绍实验情况,给认真做实验的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得到肯定与鼓励,同时也激起其他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从教学效果看,试验设计教学这环节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学生普遍能分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

但有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课堂上只请了一组同学介绍实验,参与面较窄。

因为课前学生有做了多种向性运动的实验,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向性运动现象的引入可改成由各组学生来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这样的效果应该会比用动画展示更好,因为这会让学生感觉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也能使学生参与面更广,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讨论环节学生响应并不积极,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较少。

这个环节会出现“冷场”,有几个原因,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则是我提的问题太大了(如:若要研究向光性的内因,同学们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不知从何入手考虑,这是因为我对学生情况还不够了解,也太操之过急了,想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觉得不应该给学生提供参考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实际上,针对这些学生的已有知识(对生长素很陌生)和实际应用能力(只是知道实验设计的原
理),这样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两个问题供参考,然后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此外,学生提的问题与我预设的问题不一样,他们只能笼统的想到向光生长与哪部分有关,而不能细化到研究感光部位与生长部位。

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所以老师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课前我总是想,既然是探究课,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授课。

课后反思发现这也不妥当,因为几个学生的思路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沿着回答问题的学生的思路进行授课(没有按课本顺序),课堂会显得有些凌乱,势必使某些学生感到茫然,所以还是应该适当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有机的进行整合,这对上探究课的老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正是新课改对教师的挑战之一。

总结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我觉得上课不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

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等)是个系统工程,有一定的难度,一定要把难点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反复的训练加强,而不能妄想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培养实验能力,可以结合课时内容,一节课侧重一个专题(如提问、假设、实验设计原则等等)。

一节课的容量不能太大,否则看似很充实,实际上会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

其次,要正确理解探究式教学。

开拓学生的思维固然重要,保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也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不“开放”的思维对待“开放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机的整合。

在第一次上本节内容时,我有生拉硬拽、把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扯之嫌;第二次上此课时则有矫枉过正之嫌。

如何规避这些毛病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第三,探究式教学要“形散而神不散”。

课前我也设计了本节课的明线和暗线,但是由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随机性很大,教师课前很难准确把握,所以整个教学顺序不能按预设的轨迹走,那么要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调整教学步骤,课堂就可能会因此有些凌乱。

如果这节课教师能事先把教学的主线告知学生(最好是用板书明示),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再往教学主线上带,帮学生理顺思路,那么这节课的教学就能更臻圆满。

最后,在探究式教学中不要被多媒体课件所束缚。

我们一般上课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这种类型的课件尽管可以设置超链接,但是使用时一般都要按固定的页面顺序进行。

这样的课件是按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制作的,是“死”的,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它就会不自觉的束缚自己的上课思路。

我在上第一次课时就遇到这种情况,以致出现“生拉硬拽”的局面。

汲取了这个教训,我在思考改进之道时,突发奇想,在第一页中添加了许多小图标,每个小图标链接到不同的页面,如此一来,我在上课时就可以根据需要链接到相关的页面,这样上课时就不会受到课件页面顺序的限制。

此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不能忽视板书的使用。

由于多媒体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时间一般较短,学生对其印象普遍不深,而板书就能够克服这个缺点,所以板书在教学中仍然起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这点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要特别重视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