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S学习笔记(术语解释)

PS学习笔记(术语解释)

PS学习笔记(术语解释)
1通道:白色代表留下的部分,黑色代表舍掉的部分,灰色代表留下的半透明的部分。

换句话说,就是你要留下哪部分就把它做成白色,不要的就做成黑色,透明的部分做成灰色。

2历史记录画笔:是配合在建立快照候使用的。

(将图片进行高斯模糊,然后建立快照,回到打开图片时的状态,使用历史记录画笔工具适当调整不透明度与大小,在原图片上需要磨皮的地方进行绘画即可)
3高反差保留:这个滤镜可以配合图层的混合模式来改善不清晰的照片,可以增强模糊照片的边缘,而且效果比锐化等效果好N倍。

首先你打开一张模糊的照片,然后复制背景层,然后用上面的那个图层选择滤镜高反差保留,注意一点就是下面的数值不要太大,为1就足够了,这样就突出显示照片的边缘,然后选择图层模式里面的柔光,或者其他的试试看,这样你多复制那个图层你就发现图片边缘清晰了很多
4转换为智能滤镜:很简单,因为普通的滤镜功能一执行,原图层就被更改为滤镜的效果了,如果效果不理想想恢复,只能从历史记录里退回到执行前。

而智能滤镜,就像给图层加样式一样,在图层面板,你可以把这个滤镜给删除,或者重新修改这个滤镜的参数,可以关掉滤镜效果的小眼睛而显示原图,所以很方便再次修改。

这就是智能滤镜的好处。

5创建剪贴蒙板:打个比方:
上面那个图层,是个一栋楼那么大的图像。

下面那个图层,是个普通镜框大小的方框。

将这2个图层创建了剪切图层组后(也就是把下面那个方框的图层变成了上面那个图层的剪贴蒙板),那么我们看到的实际效果,是只能看到方框范围内的图像,而大图像的方框外的部分都不显示。

这个时候你拖动图像图层以改变它的位置,会发现,就好像你在用望远镜移动着看风景,风景显示的大小范围不变,而望远镜内的风景内容在变化。

用这个剪切图层组的好处是,在不确定该剪切图像图层的哪个部分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找到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的剪切位置,同时又不会破坏原图像,便于修改和调整。

缺点是,如果原图像比较大,那么生成的PSD文件也会比较大,如果多来这么几个剪切图层组,对配置差的机器来说,可能作图
的时候会有点费劲。

6切片工具:选择切片工具,在图上像画选区一样,选择你要切的范围,可以切多个区域,然后ctrl+shift+alt+s,就可以把刚刚切好的保存成一张张独立的图片,多用于网页.
7锐化中的参数:较小的半径值,以防止损失图片质量,最小的阈值,以确定需要锐化的边缘区域。

数量值控制了锐化的程度,数值越高,图像就越清晰,但并不是数值越高越好,过高的数值会使图片杂点增多,影响质量。

半径值用于设置受影响的像素范围,即指定边缘旁边多大范围的像素被调整,如果半径值很高,图片会出现大面积的高光与暗部,失去细节。

阈值是用来确定锐化的像素必须与周围区域相差多少,才被滤镜当作边缘像素并被锐化,阈值数值较高时,图像比较柔和,数值较低时,图像比较锐利。

在调整这几个值时要多观察,取最合适的数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