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浅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内容摘要:目前许多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上,并未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采用的是其它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重讲解、轻感受;重理智,轻情感;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参与。

教师多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严肃,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上听得似懂非懂,课后忘得一干二净。

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很差,也不受学生欢迎。

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样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主要针对怎样培养学生兴趣这个话题来展开讨论,通过引趣、激趣、增趣等方法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最美好的东西。

关键字:兴趣识谱引趣激趣增趣浅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一课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有一句话“艺术是不分国界,不分年龄的天堂。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走进这美丽的天堂,所以我们要珍惜这分属于你我的艺术灵感和情缘”。

其实当我们最开始走进和接触艺术的那一瞬间,不过是因为我们怀捧一份好奇,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兴趣的根源。

那么兴趣究竟有多重要呢?他就好象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有了他我们就会举一反三,会乐此不疲,会多苦多累都心甘情愿。

那么当我们如此主动的去探究,去学习,成功也一定会和我们付出的汗水成正比。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

虽然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

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人”。

可见一个个性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把音乐作为糊口谋生的手段。

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应懂得: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必须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音乐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每个青少年都有自觉提高自己音乐文化水平的责任。

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是一种负担。

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因为,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就终身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即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催化剂。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已经步入终身学习时代的当今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

“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更需要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习者。

因此,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把兴趣放在第一位,态度价值放在首位,使学生愿意学,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有技能、知识,共处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由原来的知识、技能、态度转为态度、技能、知识。

也就是说,有了态度才有学习的兴趣,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跨入新世纪。

这种围绕着兴趣培养的音乐教学改革,无疑会展现出一个音乐教学的新天地。

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孩子们更学会“学海无涯‘乐’作舟”,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二、识谱教学是打开音乐之门的金钥匙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我们所说的识谱教学不是指专业音乐院校的识谱教学,而是指普通中小学的识谱教学。

因为前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后者是培养音乐爱好者的。

严格的说,要求中小学生都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

然而识谱教学长期以来陷入困境,无论是社会上还是校园里,谱盲有增无减。

据有关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毕业生的识谱率还不足0.5%。

造成这种状况既有音乐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也有音乐教师不重视识谱教学的原因。

在传统的识谱教学中,课堂是老师的课堂,教师单方面灌输习以为常,课堂上滋长了学生的惰性,尽管艺术教育因其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独占优势,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还很差,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上那种从一开始,学生就要听老师的,先发声、唱音阶、节奏练习、视唱练习、点唱音程、读唱名、认音等,然后,老师唱一句谱,学生唱一句谱,最后再填词。

长期下去,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厌烦,甚至丧失了上音乐课的兴趣,更谈不上课堂上有什么激情了。

识谱教学,唱歌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

怎样使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不是培养音乐家,但要重要音乐的作用,要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新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识谱兴趣及听辨简单的节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是不学识谱,怎样进行,这是关键。

在中小学识谱教学的重要途径是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具备识谱能力的,尤其是通过唱歌教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进行各种类型的艺术创造活动。

对知识性的、技术性的活动,只有当他们感到需要的时候才能产生兴趣。

因此,将学生引入艺术创造的环境中,他们会从中得到兴趣,也会从中发现乐谱在提高自身音乐能力上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识谱的动力。

如在讲授《编花篮》一课中我们可以采用先唱歌词后唱歌谱的方法,学生对旋律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再唱歌谱就不至于很困难,然后,让学生找出各种音乐记号,边唱曲谱边唱词,再进行有音乐记号和无音乐记号的对比,使同学们不但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而且知道了音乐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

目的是使同学们将歌曲唱得更准确,使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自如,学得开心。

当然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办法。

通过游戏、找朋友、旋律卡片组合等,组成歌曲的旋律,还可以创编自己喜欢的旋律。

组成这些练习都应该在会唱歌后进行,使学生对旋律有所熟悉,歌谱唱得好坏无所谓,只要能随大家唱就可以了,目的是解决音准,慢慢地兴趣激发起来了,自己就爱学了。

并能在大家的帮助和讨论下唱会旋律。

但是,基础知识、音乐知识一定要在练习中进行,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完成。

由浅入深的逐步掌握。

相反,单纯的识谱教学将学生置于一种智力化的,死记知识、苦练技术的氛围之中,他们将失去创造艺术的乐趣,学习积极性势必低落。

这就要求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这个时期的心理状况,寻找去一种适合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识谱、对音乐课的兴趣。

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走出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能力,为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它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活动有着准备、推动的作用,对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起着促进作用。

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

”在这里,他特别提出了“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及其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身的兴趣。

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产生的条件之一是学生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即只有对音乐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学习音乐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了审美的愉悦体验,又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

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那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直接服务于这一目的的,它也即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目的之一。

鉴于音乐兴趣与音乐学习兴趣的关系,根据兴趣强度差异,我们按引趣、激趣和增趣三个步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水平。

㈠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引趣)就是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

兴趣的产生总是以需要为基础。

小学生好奇心强,易受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产生兴趣,虽然这种兴趣只是来源于外界事物一时的吸引,但久而久之便能形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倾向。

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同时为音乐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引趣,重在“新”,旨在“引”。

其一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兴趣;其二是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兴趣来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对音乐学习产生间接兴趣。

这样,以直接兴趣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间接兴趣服务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喜爱唱歌,想学唱歌,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喜欢上了音乐或音乐课,况且学生的兴趣也不稳定,根据这些情况,怎样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1、创设音乐环境,营造音乐气氛。

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

因此,培养音乐兴趣的首要方法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教师精心设计布置一个突出主题的音乐视听环境,能够诱发学生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极大兴趣,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角色。

如要学生随音乐按节拍律动,并不断变换音乐曲目、律动动作以及变换各种队形;按教师编排的节奏音型让学生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节奏等。

2、注重新课引导,抓住学生心灵。

导入是引导的起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音乐教学中,只有教师“导”的有方,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根据课型和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导入的方法。

一开始上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⑴舞蹈导入有的歌曲,内容节奏载歌载舞,像《在葡萄架下》、《撒尼少年跳月来》等一些好的素材,我就把它们变成简单的舞蹈,以边歌边舞的形式开始新的一课。

⑵故事导入学生既爱听故事,又爱听音乐,而音乐中又蕴含着一些诗化的故事。

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大自然中和谐悦耳的声音、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响,或者音乐片段融会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在欣赏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时,教师先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共产儿童团的故事,并把音乐中所表现的形象串联在故事中,再让学生欣赏乐曲。

这样的安排给学生展开想象起了一个很好的先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