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宏村徽派建筑 外出调研

安徽宏村徽派建筑 外出调研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 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 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 为“一颗印”。平面布局 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 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 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 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 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 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 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 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 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 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 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 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 是大天井。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火
墙、放火墙等等,特指高于 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 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 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 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 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 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 岳朝天”。 马头墙的“马 头”,通常是“金印式”或 “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 “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 求。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 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 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 “万马奔腾”动感,也隐喻 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 发达。
三是清雅简淡、因陋就简的 朴素美。长期以来,徽州因地势
原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
民生维艰。生活在这种艰苦环境 中的徽州人深知养家创业之艰辛, 养成了节衣缩食勤俭持家的良好 风范,且写进族规家训,作为家 风教育的必修教材,代代相传。
徽派建筑代表作之一— 宏村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 “何可达”进行查审。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 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 行规划和开发。
徽派建筑代表作之一— 西递
“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 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 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 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 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 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 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 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 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 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 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着大厅的气派。也 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 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 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 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 厢房者。
安徽宏村徽派建筑
班级:11产品3班 姓名:卢 熙 学号:1141020307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 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 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 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 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 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 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 三是结构上奇巧多变
内部结构一般是: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 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 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使得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 联璧合的妙境。
• 四是风格上清雅古朴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们高 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民 居 住 宅 的 大 门
徽 派 祠 堂
胡 氏 宗 祠
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 威严著名的祠堂还有龙川胡氏宗祠、黟县敬爱堂、棠樾清懿堂(罕见的女祠)等。
徽派建筑还包括桥谢欣赏
历史上,安徽商人在商界曾发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被称为徽商。一贯以来,徽商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经商营利为惟 一目的的商业集团,他们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从而形成了这 个商业集团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儒商”的美名。
徽州古民居里,常常能看到的这样的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
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句对联的大楷意思是,读 书是好的出路,营商也是好的出路,只要你学好了做好了,那 便是好。创业很难,守业也难,但是只要你知道这很难但却尽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 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 后,与大厅相连,为 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 渡建筑。大部分为木 地板,小三间与大厅 背向,入口则由大厅 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 入。穿堂部分有一明 堂,两个小房间,可 供客人居住,也可家 中人居住。这种穿堂 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 小,有天井采光。
徽派建筑的基调: 粉墙、青瓦、马 头墙、砖木石雕 以及层楼叠院、 高脊飞檐、曲径 回廊、亭台楼榭 等的和谐组合, 构成徽派建筑的 基调。
徽派建筑代表作之一— 西递
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 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 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 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 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徽派民居构造特点
•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 • 二是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 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徽州古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 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徽派建筑代表作之一— 西递
[1]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
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 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 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 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 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 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 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 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这座牌坊,称为胡文光刺史牌坊,屹立在西 递村的村口,是世界文化遗产西递的标志性 建筑。
徽派建筑代表作之一— 宏村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 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 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 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沿途建有踏 石,供浣衣、灌园之用。“牛肠”两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种着花 木果树的庭院和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 玲珑的盆景假山。弯弯曲曲“牛肠”,穿庭入院,长年流水不腐。 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从而形成 “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据说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当时的76世 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 挖成半月形。最终,月塘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 后来的风水先生认为,根据牛有两个胃才能“反刍”的说法, 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 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 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 计与建造告成。 “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 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 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自己的努力把它做好,也就不难了。
徽派建筑独到之处:
一是和谐流畅,统一规划的整体美。这和当时徽州的社会背景和地域环境密切相关: 因为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宗法制度较他处更为森严而 完备。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洁性和宗族凝聚力,预防外族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其时徽州 已成为全国风水文化中心,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顶礼膜拜,笃信不疑,认为村镇的群 体布局所勾勒而成的地形轮廓的寓意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文化”素质,关系着宗 族的荣辱兴衰。宗族建筑物统一规划众望所归。
二是依山傍水,翠微缭绕的 自然美。徽州地形复杂多姿,境
内层峦迭障,溪流纵横,温润的
亚热带气候更使这里山林繁茂, 绿意葱茏。 山峦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 落血脉,力求人工建筑与自然景 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雅致 如诗如画。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 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 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 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 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