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概述【精编版】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概述【精编版】

水库大坝安全评价概述【精编版】目录1 大坝安全综合评价 (1)1.1 水库概况 (1)1.2 鉴定依据 (2)1.3 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4 水库安全综合评价 (3)1.5 建议 (4)2 工程质量评价 (6)2.1 大坝工程质量评价 (6)2.2 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 (8)2.3 输水工程质量评价 (8)2.4 综合评价 (8)3 运行管理评价 (10)3.1 工程设计施工过程 (10)3.2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11)3.3 安全监测和维护 (12)3.4 水库调度和管理制度 (13)3.5 综合评价 (15)4 防洪标准复核 (16)4.1 基本情况 (16)4.2 洪水计算 (17)4.3 调洪演算 (23)4.4 坝高复核 (25)4.5 复核结论 (28)5 结构安全评价 (30)5.1 大坝抗滑稳定安全复核 (30)5.2 溢洪道安全复核 (39)5.3 输水涵管结构复核 (41)5.4 综合结论 (42)6 渗流安全评价 (43)6.1 原设计和施工渗流控制措施及评价 (43)6.2 大坝渗流安全性态的计算分析与评价 (44)6.3 溢洪道渗流安全评价 (45)6.4 输水涵管渗流安全评价 (46)6.5 结论与建议 (47)1大坝安全综合评价1.1水库概况某某水库位于郧西县城关镇小河村,五里河支流马家沟。

于1972年8月动工兴建,1974年2月完成。

总库容11万m3。

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2)型水库。

水库坝址以上承雨面积12平方公里,河长12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00‰。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及《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工程为Ⅴ等工程,小(二)规模,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 级。

水库原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

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工程等建筑物组成。

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399.4m,最大坝高19.4m,坝顶长45m,坝顶宽2.7m。

粘土心墙顶部高程399m,顶宽1.0m。

大坝上游坝坡没有马道,但有一变坡,变坡处高程395m,上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2.1、1:1.5 (实测)。

大坝下游坝坡没有马道,下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1.4、1:0.9、1:1.1 (实测)。

在坝脚设有反滤坝,反滤坝顶部高程为384米,反滤坝外坡坡比1:0.9,内坡坡比1:0.5,顶宽0.6m。

大坝上下游坝坡均为块石堆砌。

溢洪道设在大坝左侧,为开敞式宽顶堰,全长40米,进口与控制段长10米,控制段宽6m,堰顶高程395.4m。

泄槽总长30米,宽度由6米收缩至5米,出口底部高程393米,平均比降10%。

输水涵管为水泥浆砌方形管,全长83米,断面0.5×0.8米,比降1%。

进口高程387米,放水采用混凝土台阶式斜管,内空断面0.6×0.6米,每级台阶高0.5米,放水孔直径0.2米,用混凝土塞人工启闭。

水库灌溉耕地面积500亩,同时保护下游近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1.2鉴定依据受郧西县水电局的委托,我院依据水利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以及国家和部颁的现行规范对某某水库进行安全鉴定。

通过对水库现场查勘和查阅水库设计文件、运行情况记录、工程地形地质勘察报告等相关资料,对水库的工程质量、运行管理、防洪能力、渗流和结构安全等项目进行复核和评价,确定水库整体安全状况。

1.3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水库运行多年,虽进行过除险加固,但经水库现场安全检查和运行状况分析,本水库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大坝坝坡变形,上下游坝坡块石风化、缺失、变形严重;反滤坝块石风化,变形堵塞。

(2)溢洪道开挖断面形状不规则,局部参差不齐,底板和边墙未进行护砌,出口无消能设施。

(3)输水系统老化失修,放水斜管碳化、破损,水箱淤塞。

(4)水库管理设施十分落后,无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无水位观测与安全监测设施,防汛道路不能上坝,不能满足防汛抢险需要。

1.4水库安全综合评价根据水库各分项安全复核结果,综合评定大坝安全状况:(1)大坝心墙基础为弱风化岩体,透水性较弱。

基础处理较彻底。

大坝心墙土料物质成分极不均匀,填筑压实质量差,压实度未达到规范要求。

溢洪道槽底和边坡未护砌,表面参差不齐。

出口无消能设施。

输水管施工质量差,强度低,风化严重,无法正常运行。

综合上述,根据《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的规定,水库工程质量评价为不合格。

(2)水库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没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配有通讯设施,无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无防洪调度系统,无大坝安全监测设施。

防汛道路不能上坝,水库大坝运行管理评价为差。

(3)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某某水库属Ⅴ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5级建筑物,复核水库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洪水复核采用《图表》中的暴雨参数,用瞬时单位线法计算设计洪峰流量107.6m3/s,校核洪峰流量355.4m3/s。

设计水位为399.2m,相应最大下泄流量为103m3/s,校核水位为403.9m,相应最大下泄流量为335.9m3/s。

大坝顶高程应不低于404.584m,现状坝顶高程400m,欠高4.584m,不满足规范要求。

心墙顶应不低于403.9m,现状心墙顶高程399.5m,欠高4.4m,现状心墙高程不满足规范要求。

大坝防洪安全性评价为C级。

(4)经复核,大坝下游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坝坡变形,不满足大坝安全运行的要求。

溢洪道底板、左右岸山体均未作衬砌处理,出口未设消能防冲设施。

输水涵管输水能力满足设计要求;施工质量差,强度低,砼碳化严重,无法正常运行。

水库结构安全综合评价为C级。

(5)计算所得的单宽渗流量为0.14m3/d·m,对水库渗漏损失影响较大。

坝体下游逸出点高度0.237m,低于反滤坝高度,不会造成渗透变形,但反滤体运行年代久远,会降低透水效果。

溢洪道地质条件较好,不存在渗流破坏的可能性。

输水管为浆砌方形管,施工质量较差。

水库大坝渗流安全综合评价为B级。

(6)本工程设计地震烈度为Ⅵ度,按有关规范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7)本工程无金属结构,不作评价。

综合水库大坝工程性状各分项安全性分级结果,按照《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00)及水利部《大坝安全鉴定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最终确定本水库大坝安全分类为三类坝,属病险水库。

1.5建议1、应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尽早实施除险加固工作,早日脱险。

2、除险加固措施完成之前,水库要严格按限定水位控制运用,并加强大坝的安全监测工作,加强管理,确保大坝安全运行。

3、培厚大坝坝坡,对上下游坝坡进行修整加固处理。

4、护砌溢洪道断面,修建溢洪道出口消能设施。

5、修建防汛道路。

6、完善相应的管理设施,设置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水库运行管理。

工程质量评价1.6大坝工程质量评价1、大坝概况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顶高程399.4m,最大坝高19.4m,坝顶长45m,坝顶宽2.7m。

粘土心墙顶部高程399m,顶宽1.0m。

大坝上游坝坡没有马道,但有一变坡,变坡处高程395m,上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2.1、1:1.5 (实测)。

大坝下游坝坡没有马道,下游坡比自上而下分别为1:1.4、1:0.9、1:1.1 (实测)。

在坝脚设有反滤坝,反滤坝顶部高程为384米,反滤坝外坡坡比1:0.9,内坡坡比1:0.5,顶宽0.6m。

大坝上下游坝坡均为块石堆砌。

2、坝基及坝肩大坝填筑前,未作前期地质勘探工作,工程开工后,在主河槽设计断面上进行了清基,并在清基的同时对坝轴线全断面进行抽槽处理,抽槽至弱风化层,边坡1:1;大坝两岸边坡开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挖至弱风化层为止。

坝址岩体主要存在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微风化~新鲜岩石分带。

其中坝基为厚1.5~3.0m左右的强风化带,全风化层主要分布在山坡地表,一般厚度0~3m,属第四系(Q)冲积土、坡积土。

根据工程记录资料表明,大坝心墙基础为弱风化岩体,透水性较弱。

基础处理较彻底。

2、粘土心墙大坝施工时,心墙土料就近选择料场,均取自附近第四系残、坡积土,库坝区均为震旦系的变质岩区,风化后粉砂质含量较高。

大坝心墙料物质成分极不均匀,根据颗粒组成可分为含细粒土砂及含砾重壤土,局部含全强风化的砾石及碎石和植物根茎的耕植土夹层。

砾石、碎石以及砂含量具不均匀特征,局部相对密集构成强透水带,对坝体的防渗极为不利,极易造成坝体渗漏。

粘土心墙料的干密度均值约为1.33g/cm3;平均压实度为0.8,心墙料的压实度未达到《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的要求。

坝体心墙料为含砂粘土,间夹碎石及砾石。

心墙料的物质组成及其密实度在心墙轴线上以及剖面上具明显的不均匀性,且随机性较大,对心墙的透水性影响较大;在砂、碎石及砾石等粗颗粒含量较高且密实度相对较松散的部位,心墙透水性相对较高。

从探槽原状样渗透试验成果分析,心墙料岩样渗透系数基本都在10-4cm/s量级,具中等透水性。

从心墙料现场注水试验成果分析,心墙探槽注水试验中,全部在10-4cm/s量级以上,心墙具中等透水性,心墙料渗透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

3、堆石坝壳坝壳堆石不干砌块石,为强透水性,孔隙率及透水性指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4、上、下游护坡大坝上游坝坡为堆石护坡,经过多年的风浪淘刷,局部块石护坡残缺不全。

下游坝坡为砌石护坡。

反滤坝变形堵塞。

1.7溢洪道工程质量评价1、溢洪道概况溢洪道设在大坝左岸,为开敞式宽顶堰,堰顶高程395.4米。

进口与控制段长10米,进口底宽8.5米。

泄槽总长30米,宽度由6米收缩至5米,出口底部高程393米,平均比降10%。

溢洪道岩石弱风化,裂隙较发育,开挖面未衬砌。

2、存在主要问题溢洪道为人工开挖而成的明槽,槽底和边坡未护砌,表面参差不齐,出口无消能设施,不能满足洪水安全下泄。

1.8输水工程质量评价1、工程概况输水涵管为水泥浆砌方形管,全长83米,断面0.5×0.8米,比降1%。

进口高程387米,放水采用混凝土台阶式斜管,内空断面0.6×0.6米,每级台阶高0.5米,放水孔直径0.2米,用混凝土塞人工启闭。

2、存在主要问题输水涵管进水口斜卧管老化,施工质量差,强度低,砼碳化严重,管塞缺失密封不严。

无法正常运行。

1.9综合评价1、大坝心墙基础为弱风化岩体,透水性较弱。

基础处理较彻底。

大坝心墙土料物质成分极不均匀,渗透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

上下游坝坡轻微变形,反滤坝堵塞。

2、溢洪道槽底和边坡未护砌,表面参差不齐。

相关主题